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什么是无线上网 近两年来,笔记本市场迅速发展,Intel的迅驰技术功不可没。不过,时至今日,甚至包括一些笔记本厂商技术人员在内,都还不了解迅驰的真正含义,而把它与P-M CPU等同起来。实际上,迅驰包括P-M CPU、I855/915系列主板以及符合802.11b/g标准的无线上网功能。在这三项当中,无线上网是Intel主推的先进技术理念,但却最容易被厂商、经销商以及消费者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掉。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目前国内无线网络应用不够普及,  相似文献   

2.
王欣 《个人电脑》2003,9(12):56-56
超便携笔记本由于要求有轻薄的体积,所以往往对散热以及内部的硬件配置也有定的限制,一般来说,这些重量不足15公斤,比一本杂志还要小的家伙们都必须采用发热量较低的处理器例如Pentium Ⅲ-M处理器即便是能耗降低了一大截的迅驰技术出现之后,这些产品还是保守地使用低电压和超低电压版本的Pentium-M处理器,用牺牲性能的做法来换取系统的稳定性和便携  相似文献   

3.
顶曦 《数码摄影》2003,(5):25-25
自英特尔发布迅驰技术以来.笔记本电脑厂商纷纷推出采用这种技术的产品。迅驰产品更长的电池使用时间与更好的无线网络连接为用户带来了丰富的移动体验。《新概念电脑》本次试用了华硕公司生产的迅驰笔记本电脑——M2N。  相似文献   

4.
清水反应 《电脑自做》2002,(11):118-120
随着移动计算市场的日益壮大,无论是Intel还是AMD甚至是Transmeta都对这块蛋糕虎视眈眈。而Intel的所有主流桌面处理器都有相对应的Moblie版本。这些移动CPU除了使用更低的电压和更小的封装之外,在内核方面和桌面版本的基本相同。这也就让各大厂商有了机会,在低档的笔记本电脑上使用桌面处理器从而弥补成本上的落差。而内核设计几乎相同的移动处理器在价格上比桌面版贵得多,厂商这样的做法,无疑极大地损害了Intel的利益。同时随着移动  相似文献   

5.
包晓 《电脑自做》2003,(10):108-109
超频成功的办法之一是提高CPU的核心电压。大家可以注意一下高手榜中榜的CPU超频记录.大多数CPU均不同程度的加压了。采用液氮等极端制冷方法进行超频的CPU,电压更是达到了2V以上的高电压。高电压带来的热量是巨大的。既然高电压带来高发热.那么反过来我们能不能通过降低电压来降低发热量呢?  相似文献   

6.
阿牛 《软件世界》2004,(8):23-23
谈到超低电压版本的笔记本CPU.还得从Pentium Ⅲ年代说起。为了区分Coppermine核心的移动版Pentium Ⅲ.Intel于2002年初把采用Tualatin核心的新型移动版Pentium Ⅲ更名为“Pentium Ⅲ-M”,这也是笔记本处理器的Logo中加入“M(Mobile)”以标明是“移动版”的做法的由来。  相似文献   

7.
Wi—Fi技术从默默无闻到一夜成名,还是托了Intel Centrino移动计算技术的福了。如果没有迅驰技术,WIFI的普及还为时尚早。当然.在我们的周围.Wi—Fi案例并不少.特别是在星巴克咖啡连锁等国外餐饮和娱乐连锁店已经开始普及Wi—Fi技术了。这意味着大家可以用一台支持Wi—Fi技术的电脑,随时随地地接入Internet,摆脱电缆的束缚。本就将为大家揭开Wi—Fi的面纱,让你知道什幺是Wi-Fi.以及Wi-Fi将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除了依靠迅驰技术外,我们自己也有办法降低笔记本电脑的功耗.以起到延长连续工作时间的作用。像LCD、CPU、硬盘、光驱、无线网卡这些耗电大户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办公自动化》2009,(1):35-35
在英特尔迅驰技术诞生第5年之际,英特尔迅驰2正式登陆全球市场.迅驰2的出现代表了英特尔史上最新最强的处理器平台,是英特尔在笔记本电脑领域又一个具备革命性技术创新特点的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迅驰自问世以来就以四大特性--提升笔记本能效(性能/功耗比)、增加电池使用时间、让笔记本更轻薄和为其增添无线上网能力而闻名天下.从2003年到2007年,英特尔虽然对迅驰进行了三次主要的更新,即推出了代号为Sonoma、Napa和Santa Rosa的迅驰处理器技术,而迅驰2作为迅驰技术诞生5年来的一个新的里程杯,给迅驰上述闻名于世的特性再次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一刀 《电脑》2005,(5):66-66
现在笔记本功率越来越大,随之带来的发热量.导致CPU风扇转的更快.最后给我们带来的却是无聊的噪音,与此同时.CPU功耗越大.电池的续航时间就更短,这似乎对于移动办公的朋友来说显得略有不足。  相似文献   

11.
在刚刚过去的2006秋季IDF上,英特尔正式发布了下一代迅驰移动运算平台的详细资料。当然,这只限于书面形式,具体的产品实物,则需要等到2007年第一季度末或第二季度初。通过这次的IDF,Santa Rosa为我们展现了明年迅驰所能给我们带来的各种益处——更多的功能、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技术和更省电的设计。  相似文献   

12.
移动芯片是笔记本电脑的心脏每一次的“芯跳”.都会引起整个移动市场的巨大;中击.曾记得迅驰移动计算技术(Centrino)还没有正式发布时,业界就开始“骚动”了。当迅驰平台出现时笔记本电脑市场立即进行一次巨大的变革。在这技术如“飞”的今天.大家都还没从第一代迅驰技术的喜悦中完全清醒时,第二代迅驰sonoma已带着甜甜的微笑向我们走来了。  相似文献   

13.
《数码世界》2005,4(2A):44-44
笔记本电脑与台式机的发展历史如出一辙,是随着CPU的发展为导向而不断进步的,而CPU的每一次腾飞都会带动笔记本电脑市场的裂变。2003年3月,迅驰移动计算技术的发布,不仅为全球用户提供了真正意义上的移动计算平台。并使笔记本电脑拥有了超长的电池使用时间、无线连接能力及轻薄的设计,这一技术的推出可谓是移动计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4.
《数码时代》2008,(1):68-68
XBOX360光环3版本机器中将会使用双65nm技术.即CPU和GPU都采用65nm技术。有消息表示.在微软XBOX360的官方论坛中.提到将会在《光环3》版本机器中率先使用到双65nm技术。  相似文献   

15.
HJCBUG 《微型计算机》2010,(7):121-126
CPU制程?在硬件领域.这个词历来就非常敏感。CPU制程技术的每一次更新都会引起大家关注.现在的晶体管结构所带来的技术瓶颈已经越来越明显.新的技术革新必须跟上。在2009年.Intel和IBM这两大制程技术领导者都在不同的场合对CPU制程技术进行了公开展示.  相似文献   

16.
在上一期杂志上,我们为大家带来目前处于主流的Pentium4-M平台笔记本电脑的大型评测,采用Pentium4-M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产品技术成熟,价格在不断下降,性能也在不断提升。然而Intel及其合作伙伴大张旗鼓地推广迅驰技术,让我们感觉到笔记本电脑面临重大的革命。在这一期,我们为大家带来了采用迅驰技术的6款产品的详细介绍,从性能、功耗、市场前景等方面对迅驰技术进行详细地分析。而已经处于夕阳阶段的PentiumⅢ-M处理器,目前仍然是超便携移动组和平板电脑组的首选,但通过这次评测,我们感觉到这两组的产品更需要迅驰技术的支援。  相似文献   

17.
基督 《电脑自做》2005,(5):127-128
自从Intel推出新一代的Pentium 4 CPU以来,Prescon处理器除了带给我们性能上的飞跃以外,其上百瓦功耗也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另一个“惊喜”。但在系统不是那么忙碌的时候,这样高的功耗就显得有些浪费了。我们可以通过对处理器频率和电压的调节来达到节电的目的。本文所介绍的软件——Pentium 4 MagicSpeed就是通过动态调节CPU的频率来取得性能与节能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飞侠  kkman 《微型计算机》2005,(2):109-111
永无休止的频率升级战带来了CPU性能的飞速提升.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功耗和夸张的热量。虽然基于风冷、水冷和热管技术的散热方案已日渐成熟.但让CPU自身调节功耗以达到节能降温的目的无疑是更智能化的解决方案,AMD Athlon64处理器所具备的CnQ技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9.
在上一期杂志上,我们为大家带来目前处于主流的Pentium4-M平台笔记本电脑的大型评测,采用Pentium4-M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产品技术成熟,价格在不断下降,性能也在不断提升。然而Intel及其合作伙伴大张旗鼓地推广迅驰技术,让我们感觉到笔记本电脑面临重大的革命。在这一期,我们为大家带来了采用迅驰技术的6款产品的详细介绍,从性能、功耗、市场前景等方面对迅驰技术进行详细地分析。而已经处于夕阳阶段的Pentium Ⅲ-M处理器,目前仍然是超便携移动组和平板电脑组的首选,但通过这次评测,我们感觉到这两组的产品更需要迅驰技术的支援。  相似文献   

20.
在今年9月举行的秋季IDF2009上,Intel没有带来众望所归的新一代“迅驰”。但大家丝毫没有失望。因为Intel正式发布了号称“史上最快、最智能”的移动CPU——Corei7 Mobile和Corei7Mobile Extreme,以及相应的PM55 Express芯片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