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傣族织锦技艺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民族支系和地域分布广泛,其图案具有明显的支系和地域特征。为深入挖掘傣族织锦的纹样艺术特征,分析和研究制定傣锦数字化技术标准及矢量化呈现,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文章重点分析了云南境内傣族3大支系的傣锦图案特征,以及云南傣族2个地区的傣锦图案特征,并用Matlab设计出了适合傣锦自动矢量化的软件。通过研究发现:云南境内的傣族主要有傣讷、傣泐、傣雅3大支系,分布在西双版纳和德宏2个地区;傣锦在艺术风格和图案内容上主要形成了动植物纹样傣锦和几何纹样傣锦两大类型,其中西双版纳傣锦主要以动植物纹样为代表,德宏傣锦主要以几何纹样为代表。  相似文献   

2.
傣族牛皮干     
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当地人制作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肉制品,牛皮干就是其中的一种.牛皮干,傣语叫“襄象”,是傣族特有的传统食品.其味道香脆,食用方便,易保存,为傣家常备之干制菜品.牛皮干系用新鲜的水牛皮、  相似文献   

3.
傣族的村寨被一丛丛高大的竹林包围,傣家庭院被青翠的竹林环绕,道旁、河道、山坡到处都有茂盛的竹丛生长。傣家人住在竹楼里。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建造的,楼板是竹片,墙壁是竹片,屋顶是竹瓦或以竹子和茅草编成的草栅盖成。到了傣族地区就像进入了竹子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同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群,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但在大理、丽江也有部分居住。每当来到西双版纳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时,就会在好客主人的邀请下,登上傣家人的竹楼,席地围坐在温暖的火塘边,对着藤篾编就的矮圆桌,在悠扬婉转的竹筚声中,仔细品尝傣  相似文献   

5.
元禾乃 《烹调知识》2010,(10):56-57
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同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群,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顿族自治州,但在大理、丽江也有部分居住。每当来到西双版纳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时,就会在好客主人的邀请下,登上傣家人的竹楼,席地围坐在温暖的火塘边,对着藤篾编就的矮圆桌,在悠扬婉转的竹筚声中,仔细品尝傣家人别具风味的佳肴。  相似文献   

6.
竹筒饭     
魏博 《中国食品》2003,(10):1-41
竹筒饭又叫香竹烤饭,是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家颇有名气的食品。傣语称香竹烤饭为“曼禾拉”,其典型的特色是清香浓郁、软糯洁白,形美划一。生活在云南的傣族人约有83万余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自治州等地。美丽的西双版纳景色优美、风光宜人、资源丰富,到处是迷人的热带和  相似文献   

7.
干阑民居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屋建筑形式。它具有通风、防潮、防兽等优点,非常适用于我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由于当地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干阑建筑的基本特征均具有露面架空的特征,主要是为了适应于当地的地形以及气候环境,特别是在山区,还能够起到保持底层地面坡度的作用.有利于适应山地凹凸不平的先天地势缺陷,且能够节约平整土方的工程量。  相似文献   

8.
吴映月 《中国宝石》2005,14(4):168-169
提到傣族,人们总会想起热带雨林地区的西双版纳,浪漫而热情的泼水节,美丽婀娜的孔雀舞,以及原始又让人遐想的傣族竹楼。但是当你走进傣族人的生活,就会觉得最能代表傣族传统特色的恐十白还要数傣族首饰了。而傣族首饰又以耳柱、发簪和银腰带最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9.
朱成玉 《模型世界》2007,(7):108-109
当今世界,火箭飞天是人所共知,并非稀奇事。但是,自己制造土火箭飞上天——人们却知之不多。相传,世界上最早发明火箭飞天的国家还是我们中国呢。“早在三国时期,蜀国宰相诸葛亮就曾利用燃放火筒做军事上的联络信号。”一位云南傣族老人这样自豪地说。“如今,我们一到年节有‘燃放高升’(一种绑在竹竿上燃放的土火箭——笔者注)的习俗,就是从诸葛亮那传下来的。”这不过是一种传说而已,正说还有待于专家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  相似文献   

10.
傣锦是云南省极具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民族织锦。傣锦的水纹、龙纹、蛇纹等纹样不仅美观且反映了傣族人逐水而居的生活方式,也承载了傣族爱水敬水的文化内涵。以傣锦制作的服装水文化特色浓郁,其款式体现该民族与水相生的习俗,其色彩则是"黑水"观念的视觉载体。对傣锦及其制作的傣族服装蕴含的水文化进行探研,有助于加深对傣锦的认识,以促成傣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从云南傣族织锦艺术的概念出发,对傣族织锦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系统阐述了傣族织锦元素在女包设计中的创新运用,分别从傣锦的图案、色彩、材质和装饰工艺等方面总结出创新思路与方法。傣族织锦艺术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及艺术表现力,其与现代女包设计相结合,不仅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发扬,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女包的附加值,并为设计师拓展出新的创意思维及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匡迁 《染整技术》2020,42(2):54-57
布傣族群是古骆越人的后裔,属于壮族的一个支系,是中国与越南的跨境民族。“长袍黑衣”是布傣族群女子演奏天琴时所穿着的服饰,地域性特色鲜明,与其他壮族支系有较大的区别;服饰款式与制作工艺独特,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后,解析了“长袍黑衣”服饰的款式特点及形成原因,阐释了布傣族群的服饰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挖掘布傣族群服饰的特色与价值,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有待关注与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哀牢山下红河谷畔的民族奇葩——花腰傣,是我国傣族中一个特殊群体。花腰傣相传为古滇国王族的后裔,“傣”字前面加“花腰”,顾名思义,一定是因腰部异乎寻常的服饰而  相似文献   

14.
赵德贵 《烹调知识》2008,(10):44-45
傣族喜食酸,其原因与他们居住的地区炎热有关。食酸能清热祛署,傣菜味酸是它一大特色,其中酸味并不是添醋所形成的,而是放入酸笋自然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冼红 《食品与生活》2007,(10):20-21
撒苤是云南傣族人民杀牛时才能吃到的传统风味美食,算得上是地方名馔,一小盘价在百元以上,被人们誉为傣族的"过桥米线"。"撒苤"是傣语,"撒",意为凉拌;牛撒苤就是凉拌牛肉。地球人都知道,凉菜吃的是味道,即看配制的佐料味道好不好。撒苤最讲究、  相似文献   

16.
傣族烤猪肉     
烤猪肉,又叫烘猪肉,傣语称“景木丙”,是傣、爱伲、布朗、拉祜等民族的传统名肴.喜食烤制菜肴,是傣族同胞的习惯,如牛肉、鸡肉、鲜鱼、小雀等,他们都喜欢烤着吃.烤猪肉的原料是新鲜的坐墩肉、里脊肉、腿肉、猪肝、脾脏  相似文献   

17.
傣锦的织造技艺精湛,所形成的组织结构和工艺特征较为独特,是早期织锦技艺的一种表现形式。汉代以来,傣锦织物在云南傣族中长期盛行,但目前学界缺乏对其组织结构、工艺特征的定性分析与描述,随着传统傣锦织造传承人的减少,傣锦面临失传困境。文章对傣锦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结合其接结特点对傣锦组织结构进行分类的方法,同时对傣锦的挖梭工艺也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傣锦一般为纬起花组织,结合其接结特点可分为无结型纬起花组织和地结型纬起花组织两大类;无结型纬起花组织傣锦正反面浮线均不参与接结,织物蓬松、立体感强;地结型纬起花组织傣锦通常采用地经作为接结经对背部浮线进行接结,织物平整性好、坚牢度高;傣锦挖梭工艺可在织物任意位置织上任意颜色的纹样而不受组织结构的限制,大大增加了傣锦纹样的复杂度和色彩的丰富程度。  相似文献   

18.
瑞丽竹米香     
中国竹乡在云南,云南竹乡在瑞丽。在这里,炊烟围着翠竹袅绕,翠竹伴着牛羊歌唱。瑞丽的傣家人爱竹是闻名遐迩的。走进傣家村寨,就仿佛是掉进了清碧秀丽的竹的海洋。在被幽篁环抱的竹楼里,少女被竹帘掩藏,男孩倚着竹栏嘻笑;家家的竹火明亮,户户的竹凳透凉。在瑞丽,人和竹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世界。繁茂的竹,昭示着大自然无私的恩赐。拥着竹、做着梦的傣家人,对竹的开发利用又串成民族智慧的瑰丽篇章。内地人吃竹笋是寻常之事,可傣家人却吃竹米。竹米你听说过吗?每年九、十月;司,秋收正忙的时候,成天嗡嗡叫个不停的草蜂儿在巴…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述了傣族织锦的艺术特征及传承发展现状,对其纹样、内涵及应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傣锦传承和发展的措施与方法,为傣锦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据新华网11月2日消息称,中国第一个僚文新闻网站——西双版纳傣文新闻网2009年11月2日建成开通,该网站的开通为国内外傣族同胞提供了一个现代化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