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淑琳 《规划师》2013,29(8):92-97
研究探讨了荆州市国土空间划分的基本思路和主导因素,设定"县域"为分析评价单元,通过定性分析判定一部分区域的国土功能区的类型划分,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判法最终形成国土功能区划方案,并对不同功能分区发展的政策导向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对于荆州市这样自然环境条件区域分异明显、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市域内交通指向主导经济布局的地区,在划分国土功能区时,应综合考虑应用市域单元、乡镇单元两种尺度,避免"一刀切"。  相似文献   

2.
主体功能区划与城乡规划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金岩  吴殿廷 《规划师》2008,24(10):73-76
主体功能区划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发展的价值需求进行重新认识和重新审视后的结果,是我国国土空间区划与规划理论中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城乡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在实际运作中,应引入多部门协调的合作机制,积极探讨主体功能区划对城乡规划“弹性”导引的多元化路径,促进主体功能区划与城乡规划的衔接。  相似文献   

3.
城市总体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管制空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青  顾朝林  袁晓辉 《城市规划》2011,35(10):44-50
从空间界限、功能定位、指标控制等角度揭示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与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管制分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功能空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对两者进行解构与重组,尝试探索城市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管制空间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3)
本文介绍了中国及世界上海洋功能区划的现状,对国际上海洋及海岸带资源评价的指标框架和国内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指出了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构建海水浴场、海水养殖区、海洋保护区、海洋倾倒区等典型海洋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其指标体系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环境要素评价的基础上,结合重庆都市区用地空间布局和功能组团安排,对都市区进行了一次全覆盖的生态综合区划。划分7个一级分区,共包含37个二级分区,继而确定了各区的主导生态功能和生态建设发展方向,期待能在具有实施性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上指导城市建设,将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融入并落实到城市发展中。  相似文献   

6.
刘海燕  武志东 《山西建筑》2011,37(13):22-23
分析了大连滨海地区现状存在的问题,以"问题导向"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滨海地区空间管制三级区划,并指出应对大连中心城市的滨海生态资源进行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对建设用地进行严格控制,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基于行政法制的国土及城乡空间区划管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国土及城乡空间区划管理的多部门分治的背景下,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空间管制区划等多种区划方式积极创新,但在体系化和法制化两方面存在关键问题,突出表现在政出多门、法源依据不充分、缺乏整体的逻辑框架,导致了具体依法行政的悖论.基于建设法治化社会和政府主导管理的背景,通过对依法行政和区划管理的内涵解析,试图提出多部门协作、结构有机的依法区划行政管理体系,使多部门的分治能够在统一的逻辑框架下协作,并建议进行专门性的"国土及城乡空间区划法"的立法,为多部门的协作搭建统一的法源框架.  相似文献   

8.
7月31日.中国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在北京联合发布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对此,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指出.该区划在中国尚属首次.它对中国的生态空间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对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进行了评价,确定了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提出了中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相似文献   

9.
主体功能区划处理区域问题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对区域规划产生明显的影响,为处于探索阶段的县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了借鉴经验;主体功能区划以对四种主体功能类型的识别为核心,规划方法主要应用于宏观空间层次,在县域层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鉴于县域城乡总体规划对规划方法创新的现实需要,总结主体功能区划的经验与不足,研究引入了次区域规划的方法:优先划定大小适中的次区域,形成相对稳定的空间区划方案;以次区域为空间平台,制定差异化的规划策略及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10.
国家机构改革实施之后,城乡空间管制与城市空间管理具有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它不仅涉及国土空间规划,还涉及林业规划、环保规划、水利规划等各方面,其重点也是实现空间上的"多规合一"。在梳理总结"空间管制"存在问题的背景下,明确不同层次空间管制所应管控的内容,从层级传导、空间约束、政策区划指引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标准、方法和管制措施的分层设立,建构起较为完善的城乡总体规划空间管制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步行系统是城市中心区各类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对 城市中心区人性化品质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步行优 先是城市中心区空间营造的重要价值观。为将步行优先的价值 观系统理性地落实到具体空间要求,明确指导城市中心区空间 设计实践,提出基于“价值特征”的设计方法。价值特征是指 设计的价值观及其引领下的空间特征。基于价值特征的设计方 法是指,明确设计的价值观,并建立基于价值观的价值特征体 系,进而落实到具体设计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价值观、空间 特征”2个层次,实现价值观在空间设计中的落实。在步行优先 价值观的引领下,建立包含“目标价值特征、本体价值特征、 支撑价值特征”的城市中心区步行系统价值特征体系,阐释其 具体价值特征内涵,提出多元价值特征耦合的设计框架,指导 步行优先的城市中心区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12.
城市公交优先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我国城市交通需求的增加和交通问题的日益突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已经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不同的层面上,公交优先有不同的内涵,本文从规划优先是前提,政策优先是保障运行优先是基础三个层面论述了城市公交优先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董禹  安淇  董慰  谭卓琳 《中国园林》2023,39(5):116-121
低碳发展背景下,城市生态用地的空间格局优化被 视为降低城市CO2浓度的有效途径。为深入了解城市生态用地 空间格局和其对CO2浓度的影响关系,尝试构建了低碳目标 下耦合优先尺度与空间格局特征识别的城市生态用地规划优 化综合研究框架,并以哈尔滨市为例,提取与计算了2000— 2020年城市生态用地与CO2浓度的多年空间分布数据。基于 多尺度的景观格局指数与CO2浓度相关性变化,识别研究二者 影响关系的优先尺度为10km。在优先尺度下,通过划分城市 生态用地空间格局类型单元、筛选特征指数,明确高碳汇单元 内城市生态用地的空间格局特征与阈值范围,并以此提出了城 市生态用地合理发展与规划布局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城市低碳 规划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新兰  陈晓 《城市规划》2007,31(4):86-88
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优先在公交发展“四优先”的发展政策中居于首位,落实公共交通设施用地是实现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关键。本文首先明确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的概念,分析公共交通设施用地落实面临的问题,从规划、供地、管理、立法四个方面提出落实用地的可操作性策略和方法,以推动公共交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Dynamic spatial models are being increasingly used to explore urban changes and evaluate 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urban growth. However, inadequate representation of spatial complexity,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growth management policies can result in urban models with a high overall prediction accuracy but low pixel-matching precision. Correspondingly, improving urban growth prediction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rea of research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applied urban studies. This work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zoning on urban growth simulations. Although the coding of land-use types into distinct zones is an important growth management strategy, it has not been adequately addressed in urban modeling practices.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a number of zoning schemes and examined their impacts on urban growth predictions using a cellular automaton-based dynamic spatial model. Using the city of Jinan, a fast-growing large metropolis in China, as the study site, five zoning scenarios were designed: no zoning (S0), zoning based on land-use type (S1), zoning based on urbanized suitability (S2), zoning based o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3), and zoning based on development planning subdivision (S4). Under these scenarios, growth was simulated and the respective prediction accuracies and projected patterns were evaluated against observed urban patterns derived from remote sensing. It was found that zoning can affect prediction accuracy and projected urbanized patterns, with the zoning scenarios taking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planning policies into account (i.e., S2–4) generating better predictions of newly urbanized pixels, better representing urban clustered development, and boosting the level of spatial matching relative to zoning by land-use type (S1). The novelty of this work lies in its design of specific zoning scenarios based on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growth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in its insight into the impacts of various zoning scenarios on urban growth simulation.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opportunities for the more accurate projection of urban pattern growth through the use of dynamic models with appropriately designed zoning scenarios.  相似文献   

16.
剖面优先:空间认知与建筑设计基础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立  赵巍岩 《新建筑》2009,(5):97-100
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左右人们空间认知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具有关联性的空间构形。以此为基础,提出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采用剖面优先的原则,作为检讨传统空间认知手段的一种教学方式,并从教案设置到操作方法做了尝试。  相似文献   

17.
从方案到政策:"生态优先"的广州空间规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优先"是城市规划领域中提及最多的规划理念,但是如何实现这个理念值得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生态优先"的空间规划实践,将这些实践总结为"方案"和"政策"两个层面。接着,回顾和反思了广州这两个层面的工作,总结了广州"从方案到政策"的路径。战略规划确定了市域的生态结构、形态,为总体规划的空间方案提供支撑。而总体规划通过生态的综合研究进行了四区划定,并结合市域生态结构,形成市域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形态。进而,生态专项控规、基本生态控制线立法、生态保护财政转移支付等工作将使方案转变为指导实施的政策。  相似文献   

18.
揭示当前国土空间分区分类管制的主要问题与转变目标,为其制度构建提供经验借鉴。通过研究我国台湾地区由都市、非都市的二元管理体系向全域空间管控的转变过程,总结归纳其土地使用分区管制的方式、总体框架及法律法规体系。发现我国台湾地区土地使用分区管制这一落实规划目标的基本工具贯穿始终,且分区分类体系完整,管制规则及法规体系已成型。基于相似的空间整合背景与国土空间总目标下,提出在全域空间上建立通则式的分区管制制度,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现有的“五级三类”体系拟定了分区管制框架构想,并总结了整合路径的经验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立足于当前城市的真实发展现状,结合一次海峡两岸建筑院校学术交流工作坊的课题,对台北市边缘的限制建设区域——社子岛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探寻城市发展中“非地”建设的种种可能性,提出“化忧为优”的设计策略。即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下通过空间整合与重构、资源优化等措施,实现社子岛区域城市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双赢,完成社子岛地区在城市未来发展中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