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沸石分子筛因其具有吸附性、离子交换性、催化性等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农业、医学等领域。本文主要介绍了沸石分子筛的合成方法和应用现状,综述了沸石分子筛的合成方法、应用及发展前景。讨论了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应用范围的拓宽历程,重点综述了沸石分子筛在生物医学方面以及作为环保型材料的应用。总结了当前工业化应用所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展望了沸石分子筛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铁改性沸石分子筛合成时离子交换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天然丝光沸石为原料,研究了活化温度、FeCl3溶液浓度、浸泡时间、沸石分子筛颗粒大小等因素,对农药用Fe改性沸石分子筛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500℃为该沸石分子筛的最佳活化温度,经高温培烧的沸石分子筛,其离子交换能力较低温焙烧的沸石分子筛强;低浓度的FeCl3溶液较高浓度的能够促进离子交换;低浓度(0.0083mol/cm^3)的FeCl3溶液浸泡丝光沸石只需1min左右,即可达到离子交换的动态平衡状态;丝光沸石的颗粒越小,离子交换速率越快。  相似文献   

3.
高岭土合成4A沸石简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高岭土合成4A沸石简介沸石(也称分子筛)是一种具有四面体骨架结构的硅铝酸盐。由于具有高的孔容、大量孔径均一的微孔和许多交换的阳离子,因而具有特殊的吸附、分离及离子交换特性。对洗涤剂而言,主要需求具有高离子交换能力的4A沸石。从70年代起,由于含磷洗涤...  相似文献   

4.
改性天然片沸石去除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NaCl和KCl对天然片沸石进行改性,研究了改性片沸石的全交换容量,pH值、氨氮浓度和温度对改性片沸石离子交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后钠型片沸石的全交换容量提高,而钾型片沸石的全交换容量有所降低;pH值为6.0时改性片沸石具有最大离子交换容量;较高氨氮浓度离子交换速率较快,相同氨氮浓度下钾型片沸石交换速率最快,而片沸石原矿样品的交换速率最低;低温有利于片沸石对NH4 交换反应进行;改性片沸石多次再生后交换容量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5.
利用凹凸棒黏土制备4A沸石分子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江苏盱眙凹凸棒黏土为原料,经过焙烧处理后和碱溶补铝制备了4A沸石分子筛.实验结果表明:凹凸棒黏土经过650℃焙烧30min,用NaOH水溶液碱溶4h后加入偏铝酸钠,控制硅铝比为2.0,水钠比为50,在90℃晶化6h,可制得钙离子交换容量为295mgCaCO3/g的4A沸石分子筛,达到洗涤用4A沸石分子筛理化性能.产品的XRD图和SEM图与标准图谱一致.  相似文献   

6.
以铵离子交换、焙烧或酸交换等方法,对我国CXN天然沸石(STI型)进行改性,交换、低温氮吸附等表征不同改性方法所得H-STI沸石的离子交换容量和吸附等牲质。结果表明,离子交换位的屏蔽作用不同。铵交换后直接进行酸处理的样品离子交换度高,且孔道通畅、完美。分别得到H-STI-Ⅰ和H-STI-Ⅱ沸石。用银离子不同改性方法产生的非骨架铝对孔道盼堵塞及对阳化高硅H—STI-Ⅲ和H—STI-Ⅳ沸石,分段程序升温焙烧后的沸石样品经粉末XRD表征表明其结构热稳定性达到1000℃以上。交换产物Ag-STI-Ⅲ和Ag-STI-Ⅳ沸石热稳定性高达900℃。粉末XRD表征获得的银STI沸石相对低的表观结晶度是由于Ag^ 对X射线具有较大的吸收系数。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NaA型小晶粒沸石分子筛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以偏高岭石水热转化法合成的NaA型沸石分子筛为原料、NaCl为助磨剂,采用研磨法进行了小晶粒NaA分子筛制备试验,用SEM、BET和激光粒度分析仪对研磨前后样品的形貌、粒度分布及比表面积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研磨前后样品的钙离子交换容量。结果表明,在转速为400 r/min、NaCl与NaA质量比为12∶1、球料质量比为7∶1、研磨时间为7 h的条件下,可将标称粒径为3 μm、比表面积为12.306 m2/g、镉离子交换容量为294 mg/g的NaA分子筛研磨至平均粒度为0.98 μm、比表面积为27.997 m2/g、镉离子交换容量为352 mg/g的小晶粒NaA分子筛。因此,干法研磨工艺是小晶粒NaA分子筛大规模生产的易操作、低成本新工艺。  相似文献   

8.
沸石分子筛是炼油和石油化工最重要的催化剂,也是广泛使用的吸附剂和离子交换剂。过渡金属杂原子沸石分子筛具有多功能性,开拓了许多新的应用领域,是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催化材料。然而,稀土超大的离子半径使其很难进入沸石骨架,所以稀土杂原子沸石分子筛的合成一直是一个难题。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  相似文献   

9.
针对超细粉碎加工对天然沸石离子交换性的影响,本文以阜新天然沸石为例,通过实验对不同粒度天然沸石测定其阳离子交换性。利用曲线拟合把粒度与离子交换性相结合,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粒度与离子交换性的互相关系。针对不同粒级沸石超细粉体适用于不同的使用目的,为研究沸石超细粉体的最佳加工粒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沸石离子交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沸石结构的基础上,讨论了国内外沸石离子交换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沸石离子交换的几种方法及影响离子交换的各种因素,并对沸石离子交换的应用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天然沸石作为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物,具有吸附、离子交换、催化等众多优异的物化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环保材料、轻工业、农牧业等领域。本文主要介绍了天然沸石矿物产品的开发与利用,如建材、抗菌剂、水处理剂、土壤改良剂、止血剂、饲料添加剂等,指出了天然沸石的开发利用趋势与前景。  相似文献   

12.
银型5A沸石抗菌性能及银的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液相离子变换法制备了银型5A沸石,制备时AgNO3溶液浓度以0.2mol/L为宜。结合XRD和SEM分析结果,在计算晶胞参数a的基础上,探讨了银型5A沸石中银的赋存状态。结果表明:银型5A沸石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能良好,抑菌率都高于99%;银型5A沸石中银的赋存状态有两种,一种是以Ag^+形式存在于5A沸石的阳离子交换位置及孔道中,另一种是以Ag2O形式存在于5A沸石的表面。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典型的酸、碱、盐,利用离子交换的方法对天然片沸石进行了改性,研究了活化改性条件对沸石改性效果的影响,探讨了NaOH改性天然沸石的机理。结果表明,天然片沸石改性后,吸附性能和离子交换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以凹凸棒石黏土为原料,在微波辐射下,采用两步法合成了纯4A沸石。考察了浸取液碱浓度、晶化时间、n(SiO2)∶n(Al2O3)对沸石产品的结晶度、纯度、粒径和钙离子交换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碱浓度的增加使4A沸石的结晶度、纯度和钙离子交换能力增加,粒径减少;而4A沸石的结晶度和粒径随晶化时间和n(SiO2)∶n(Al2O3)的增加而增加。当NaOH浓度为5mol/L、微波浸出30min和晶化20min、n(SiO2)∶n(Al2O3)为1.51时,所得4A沸石的结晶度和纯度最好,其钙离子交换能力为336mgCaCO3/g。  相似文献   

15.
ZnO纳米粒子与沸石组装体系前驱体的制备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具有特殊孔道结构的沸石和具有半导体、非线性光学特性的ZnO纳米粒子为基础,研究了pH值、交换时间、沸石粒径、交换溶液浓度及种类等条件对制备二者组装体系前驱体的影响,并成功探索出了一套优化的制备条件。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前驱体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其结构未受到破坏,符合预期设想。  相似文献   

16.
沸石对富营养化池塘水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利用天然沸石、人造沸石和改性沸石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随着富营养化水体中N、P的增加,使富营养化程度增大,用沸石进行处理期间能形成生物膜,沸石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氨氮,其作用机理包括离子交换和生物硝化两种作用。覆盖着生物膜的沸石,对CODCr的去除率稳定在65%左右,对氨氮的去除率能稳定在90%左右。  相似文献   

17.
粉煤灰沸石的微波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粉煤灰为原料,在微波辐射条件下,采用多段技术合成了NaP1型和NaA型沸石,考察并讨论了氢氧化钠的浓度、液固比以及添加剂等对沸石产品的阳离子交换性能(CEC)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沸石产品的CEC值随着氢氧化钠浓度的升高和液固比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至氢氧化钠浓度为2 mol/L和液固比为8 mL/g时达到最大值.在此最佳条件下,NaP1和NaA两种沸石产品的CEC值分别为159.2 mmol/100 g和157.7 mmol/100 g.NaF、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95%乙醇等3种添加剂可以明显地改善NaP1和NaA两种沸石产品的CEC值.研究结果显示,微波多段合成技术在沸石合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缩短了合成时间,而且保持了产品的高离子交换性能.  相似文献   

18.
催化剂废水中氨氮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邱电云  喻庆华 《矿冶工程》1994,14(1):47-50,55
本文研究了用加工改性的ZC-1型沸石处理氨氮废水,使其达标排放,同时以硫酸铵形式回收氨。并讨论了各操作因素对交换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