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氟石膏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铝的冶炼过程中,有大量的氟石膏排出。以氟石膏脱水产生的熟石膏为主要原料制氟石加气砌块,为该废渣的利用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讨论了温度对试样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温度范围。在分析了石灰、熟石膏和复合缓凝剂等主要原料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讨论了它们对加气砌块的性能的影响,并通过试验确定了熟料的最佳引入量为65 ̄70%,饱和石灰掺量为12%,复合缓凝剂用量为不超过4.5%。  相似文献   

2.
脱硫石膏及其综合利用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冯金煌  江水 《非金属矿》2000,23(6):18-20
烟气脱硫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 ,但脱硫后产生的脱硫石膏不处理的话 ,将给环境带来新的污染 ,本文以重庆发电厂 2×1 0 0kt/a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工程为例 ,简要介绍了脱硫石膏的处理措施及在建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磷石膏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磷石膏在建筑材料、衣用肥料、制纸填料、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等方面的开发利用现状,并重点指出了磷石膏制酸联产水泥工艺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我国火电厂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火电厂脱硫石膏的性能与应用情况,综述了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展望了今后脱硫石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磷石膏是磷酸工业生产的副产物,堆放量逐年增加,给环境和农业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介绍了磷石膏综合利用途径,分析了磷石膏生产水泥、制备硫酸铵、硫酸钾、碱性土壤调理剂的机理,建议开展磷石膏综合利用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研究以及加大磷石膏源头减排技术研发,实现磷石膏无害化、资源化和高值化利用。  相似文献   

6.
磷石膏的综合利用及有害元素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石膏是磷工业生产时的副产物,伴随着磷肥、磷酸工业的快速发展,磷石膏的排放量日益增加且大多采用堆积的处理方式,利用率较低,严重限制了磷肥工业的生存与发展。磷石膏的综合开发利用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安全及环保问题。概述了磷石膏的综合利用现状,分析了磷石膏中磷、氟和有机质等杂质对其综合利用的影响及其预处理方法。开发磷石膏中具有潜在价值的资源,将磷石膏再次资源化,实现磷石膏的大规模综合利用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柠檬酸废渣石膏化学成分与天然石膏相近,主要由二水石膏组成,只要采用合理的工艺,可实现柠檬酸废渣石膏的资源化利用。本文综述了柠檬酸废渣石膏在石膏砌块、石膏粉、石膏板材、硫铝酸盐水泥、水泥缓凝剂、晶须制备等方面的综合利用现状,探讨了柠檬酸废渣石膏在水泥矿化剂、粉笔生产等领域的应用,展望了柠檬酸废渣石膏与石英尾砂等工业废渣联合利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用工业废渣磷石膏生产建筑石膏粉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影响磷石膏性质的杂质,讨论了水洗效果、煅烧温度的确定等。同时利用XRD和SEM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研究了建筑石膏制品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磷石膏经水洗后不用任何外加剂完全可以生产出符合GB9776标准要求的建筑石膏粉。  相似文献   

9.
凡口铅锌矿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毓海 《矿冶》2002,11(2):74-76
凡口铅锌矿在利用工业废弃物技术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就。本文介绍了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方面所采取的尾矿胶结充填、废石充填采空区技术 ,使尾矿利用率达 40 % ,每年在井下回填采空区的废石量达 4万m3。由于选矿工艺技术的改进和提高使尾矿产出率降低了 10 % ,每年少产尾砂 12万t;在废水综合利用方面 ,采用拦截井下裂隙水技术和工业废水治理技术使废水重复利用。这些措施均对凡口铅锌矿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环保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被誉为花园式矿山。  相似文献   

10.
磷石膏是湿法制磷酸产生的一种工业固体废弃物。虽然磷石膏利用率逐年上升,但是消耗量有限,现阶段依然以堆存的方式来处理,不仅会侵占土地资源,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本文综述了国内磷石膏的排放和综合利用现状,分析了磷石膏堆存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氟化氢气体、放射性核素、纳米颗粒吸附重金属元素以及温室效应等引起的大气环境影响;(2)水体酸碱度变化、水体重金属含量异常、浮游植物的生存环境和海洋磷循环失衡;(3)土壤酸碱度变化和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异常造成的土壤环境影响。基于资源节约与环保的原则,考虑现阶段磷石膏综合利用和处理现状,磷石膏处置方式的技术革新、磷石膏堆场污染物排放的监测与评价、磷石膏堆场环境毒理学效应的研究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1.
铜锌尾矿综合利用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试验通过对浮选铜锌尾矿采用非硫酸方法浮选出高品位的硫铁精矿,硫铁精矿制酸,焙烧渣经过造粒还原焙烧后,可获得合格的金属化球团。改工艺充分利用尾矿中的黄铁矿,变废为宝,并降低浮选尾矿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12.
菱铁矿的综合利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介绍了我国菱铁矿资源及其开发应用现状,并针对菱铁矿高温分辨产物的特点,提出了菱铁矿的开发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3.
硫酸烧渣综合利用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避免硫酸烧渣对环境的污染,以硫酸烧渣为原料,通过添加活性还原剂,用废硫酸直接还原浸出铁并制铁黄,而后用以P204为主体的三元萃取剂萃取回收浸液中的铜,用全泥氰化和锌粉置换工艺从浸渣中提取金银,较经济有效地回收利用了烧渣中的有价金属,铁、铜和金的回收率分别达到了93.31%、80.78%和90.18%.  相似文献   

14.
卢国俭 《金属矿山》2004,(Z1):501-505
对西北铅锌冶炼厂二段净化渣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钴渣进行综合利用研究,通过酸浸、除铁、沉钴等工艺过程,成功分离了Zn、Co、Cd等有价金属,并制成了硫酸锌、碱式碳酸钴和海绵镉等产品.  相似文献   

15.
尾矿综合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山企业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尾矿。尾矿作为矿山二次资源,无论从经济发展需要,还是从保护资源和可持续发展需要,都具有进一步综合开发利用的价值。本文从尾矿再选、充填采空区、烧制水泥和建筑材料等几方面对尾矿的综合利用做了详细阐述,表明在目前情况下,尾矿综合利用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苹  董风芝 《金属矿山》2010,39(3):171-173
以某铜尾矿的资源化利用为目标,确定了合理的工艺流程及参数,用浮选工艺从铜矿尾矿中进一步回收铜金属,铜精矿的品位为15.83%,回收率为72.61%,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再以煤矸石为配料生产建筑烧结砖,对影响产品质量指标的配料比、烧成温度、保温时间等因素分别了进行研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铜尾矿与煤矸石配料比7∶3,烧成温度950℃,保温时间1.5 h。产品强度达到GB5101—2003中MU20级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7.
以石棉尾矿为原料,采用酸浸、中和、结晶、氧化除铁、硫化沉镍以及酸浸残渣碱浸,控制硫酸浓度沉析SiO2等工艺分离提取石棉尾矿中的镁、铁、镍、硅,分别生产七水硫酸镁、碱式碳酸镁、氧化铁系工业颜料、高分散轮胎专用白炭黑和镍精矿。中试产品主要回收率:SiO2 96.68%,NiO 82.09%,MgO ≥95%,Fe ≥97%。平均产出率(以加工1000kg尾矿计):七水硫酸镁730kg,碱式碳酸镁224kg,高分散性白炭黑299kg,氧化铁红65.7kg以及镍精矿9.44kg。每处理1000kg石棉尾矿获得利润10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8.
王荣林  王欢 《现代矿业》2020,36(3):108-112
姑山矿业公司为提高细粒尾矿的综合利用率,研究分析了细粒尾矿的性质,系统研究了尾矿含量、煅烧工艺制度对不同成分体系尾矿陶粒堆积密度、表观密度、空隙率、吸水率、筒压强度及软化系数的影响。研究得出了全尾矿陶粒、细粒尾矿+污泥陶粒、细粒尾矿+污泥+粉煤灰陶粒3种成分体系的尾矿陶粒较优的尾矿含量及煅烧工艺制度,且3种尾矿陶粒均可代替石头用作粗集料。  相似文献   

19.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足20%,针对这一情况,通过研究发现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煤层透气性差,抽采率及抽采浓度低,不利于煤层气利用;另一方面我国煤层气利用技术和途径单一。提高煤层气抽采率和抽采浓度,并采用包括民用、发电、浓缩和通风煤层气利用等各种技术手段,综合利用不同浓度的煤层气,可实现煤层气资源的高效利用,并缓解对环境的排放压力。  相似文献   

20.
碱性锌锰电池是用量最大的原电池。废旧碱性锌锰电池被丢弃后,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其回收利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实验室研究了水浸—煅烧—真空铝热还原处理废旧碱性锌锰电池的工艺,通过物相与元素含量分析,对处理后物料的物相存在形式及钾和锌的回收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废旧碱性锌锰电池物料通过水浸可使99%的氢氧化钾回收;水浸渣经煅烧后得到的煅后渣主要物相为ZnO和ZnMn2O4;煅后渣经真空铝热还原,可将锌和锰还原,并可使98%的锌回收,还原渣的主要物相为氧化铝与铝锰合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