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波动方程偏移的成像精度高于Kirchhoff类偏移,且对速度误差更敏感,故舍弃Kirchhoff深度偏移,针对波动方程炮检距域共成像点道集直接进行速度迭代,更具现实意义。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属性偏移的计算策略,可实现高效的波动方程类偏移的炮检距域共成像点道集计算。通过对地表炮检距调制后的数据再偏移,将该偏移结果与原始数据偏移结果的比值作为各成像点的地表炮检距值;依此将偏移结果重排入所属炮检距段;逐炮依次计算并叠加,最终获得地表炮检距道集。上述两次偏移可纳入成像循环中同时计算,因此只增加了一次检波点波场的传播,计算量仅增加约30%。通过2D、3D模型及实际数据对比,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油气地球物理》2014,(1):58-62
炮域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是一种实用化的成像算法,特别在稀疏炮集宽方位角观测系统采集的数据成像中非常有效。本文将偏移距定义为叠前偏移中下行震源波场和上行接收点波场之间的位移,在偏移过程中提取偏移距域共成像点道集,利用最早应用于炮—检偏移的径向记录道映射方法,将偏移距域道集转换到角度域。计算过程包括多偏移距成像和炮—检点坐标系向中心点坐标系的转换。该方法能够在炮集偏移过程中生成随角度变化的反射波成像结果,但在稀疏炮集观测系统下,共成像道集的质量仍会受到炮点假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地震采集数据的质量是后续处理、解释的基础和保障,其影响因素较多,其中炮点位置偏移是重要一项。在地震数据现场采集过程中,由于地形及人员疏忽等原因,易导致炮点实际施工位置偏离当初设计,对后续动校正、同相叠加等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造成连续产生废炮等现场施工事故。通过深入探讨最小炮检距道性质,提出一种实时检测炮点位置偏移及校正方法,通过对比由理论初至确定的与由实际初至、道集能量确定的最小炮检距道的一致性,快速检测、判定炮点位置是否偏移,并根据计算的偏移量,自动进行校正。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自动、快速监控炮点偏移,完全满足现今高效地震采集条件下现场实时监控采集质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波动方程共炮检距道集叠前深度偏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前所用的几种波场外推算法(分步傅里叶、傅里叶有限差分、广义屏和频率--空间域有限差分)可以在共炮道集上获得较好的成像效果。在上述算法中,共炮道集为了兼顾各种波传播角,每炮偏移都要考虑相当多的边道,并且炮点和检波点要分别向下外推,因而计算量很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双平方根算子的波动方程共炮检距道集的深度偏移方法,它适用于二维和三维叠前深度成像,其步骤为:①在高频假设条件下,把共炮检距道集波场延拓公式中的积分运算进行稳相近似,得到波场延拓的相移公式;②把速度场分裂为层内常速背景和变速扰动,可求得整个均匀层波场深度延拓的偏移时移量、各层的偏移时移量及振幅校正系数,进而可得到最终波场延拓值。脉冲响应测试和理论模型试算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和成像精度,可适用于复杂地质体成像。  相似文献   

5.
共炮点记录的定向深度偏移被用于垂直地震剖面(VSP)的成像。该流程首先用于一由声波常密度有限差分正演模型制做的合成VSP资料成像。而后又用于采自一斜井的VSP资料。结果反映出了该方法对于VSP数据成像的价值。 把VSP记录做为共炮点道集使得所有共炮点记录成像技术均有可能应用于VSP成像。特别对一给定井,如果有可资利用的变偏VSP资料,就可用聚焦分析确定偏离井孔一定范围的介质速度。由于VSP.数据以等价于共炮点记录的形式采集,这使共炮点记录偏移理所当然地成了VSP数据成像流程。  相似文献   

6.
针对常规直接转换法和直射线叠前时间偏移(PSTM)法提取的角度道集无法满足地质构造复杂地区的AVA分析与反演精度的问题,研究基于共炮检距道集波动方程保幅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提取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首先,对地震数据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得到炮检距域共成像点道集;其次,在频率-波数域对炮检距域共成像点道集利用快速插值映射法抽取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通过与直接转换法和直射线PSTM法提取的角度道集比较,分析不同方法求得的角度道集信息的准确性和AVA特征。数值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共炮检距道集波动方程保幅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求取的角度道集的振幅相对保真,角度范围更广,更适用于AVA分析。  相似文献   

7.
基于共散射点(CSP)道集的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散射理论和Kirchhoff积分偏移方法。等价炮检距为研究叠前地震偏移和速度估计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首先阐述了二维情况下单平方根旅行时方程的推导,以及共散射点道集的提取与构建,总结了共散射点道集的优势;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三维情况下共散射点道集映射原理、构建方法及速度分析方法。实际三维资料的试算表明,共散射点道集对应的速度谱和叠前时间偏移剖面的精度高于常规CMP道集对应的速度谱和叠前时间偏移剖面。  相似文献   

8.
在城区进行三维地震勘探时,如果设计的激发点离建筑物较近,无论采用炸药震源还是可控震源,都会对建筑物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因此,观测系统中设计的部分激发点(炮点)位置和实际施工中采用的位置往往有偏差,从而给地震数据处理带来许多麻烦。为解决此问题,本文针对我国东部地区近地表速度相对较稳定的特点,提出了利用大炮初至时距曲线区域综合量板进行炮点偏移校正的方法,即把若干个正常炮检点(炮点和检波点坐标位置与施工作业班报记录相吻合)的初至波旅行时绘制成炮检距一初至波旅行时区域综合量板,利用量板中的初至波旅行时和炮检距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寻找炮点偏移的真实位置,从而达到炮点偏移校正的目的。实际地震数据处理效果证明,该方法能一次性且较准确地完成所有炮点偏移校正,对我国东部地区陆上地震勘探炮点偏移校正具有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茅金根 ,梁秀文 ,杨午阳 ,冯有奎 .等偏移距自动初至静校正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0 0 2 ,37(5 ) :4 6 9~ 4 72  本文提出一种自动计算静校正量的新方法。它首先在等偏移距道集内对相邻道的初至波采用高精度相关构建一个关于炮、检时差的超大矩阵方程 ,然后采用优化统计迭代算法求解炮点和检波点的静校正量 ,并用概率分布函数确定精确的炮、检静校正量 ,最后用误差校正函数消除炮、检静校正误差。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 ,本方法自动、省时、精度高。  相似文献   

10.
叠前偏移结果的质量,对于速度场的误差是非常敏感的。但是,如果去进行偏移处理的仅仅是炮检距接近的那些道(共炮检距道),情形就不是这样。在这种情况下,速度的偏离在被偏移界面的传播时间中只引起很少的移动,而且不会影响偏移质量。这种时移与速度误差和炮检距的平方成正比。针对以上情况,建议执行下述偏移方案:对不同的共炮检距平面道或相邻共炮检距组分别进行偏移;对每个共中心点平面作为传播时间的函数进行剩余正常时差寻优,以确定偏移同相轴沿着它校准的最大相干轨迹t=t_0 Px~2;对剩余正常时差进行校正,叠加各种炮检距平面的偏移结果,从而得到最终的偏移结果。本偏移处理方案不仅注意到了偏移速度中的误差,而且还部分地校正了折射的影响。本文用实例表明,甚至在速度场存在着相当大的偏差情况下也能获得良好的偏移结果。  相似文献   

11.
在基于波动方程的偏移速度分析中,共偏移距道集数据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能提供地质上可解释的偏移图像(如不同偏移距的共成像点道集)。本文根据共偏多距道集数据的具体物理特性,采用Green函数法实现共偏移距道集数据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在Green函数算子的具体构造中使用了稳定的Rytov近似计算慢度横向扰动引起的散射波场。用Marmousi模型数据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共偏移距道集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Green函数法的偏移结果不仅与常规的利用双平方根算子的共偏移距道集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结果相当,而且还能为偏移速度分析提供了不同偏移距的共成像点道集,对野外各种观测系统的适应性也很强。但本文的Green函数法的计算量较常规共偏移距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法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零炮检距(MZO)偏移也叫做倾角时差(DMO)或叠前部分偏移,它将叠前偏移地震数据变成近似的零炮检距数据,以便消灭反射点上的画弧现象,并可获得在反射层倾角范围内的优质叠加结果,MZO是标准地震数据处理中重要的一步。迄今,各种频率-波数(f-k)和积分 MZO 算法已应用于实践中。文中,介绍了一种可应用于正常时差(NMO)校正的、共炮检距剖面的有限差分 MZO 算法。这种算法用的是一种常规叠后偏移15度有限差分偏移算法和一种特定的速度函数,而不是真正的偏移速度。本文证实当速度随深度而变化时这种 MZO 算法的实现结果,并探讨这种算法应用于速度随深度和水平距离变化情况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在“Kirchhoff”(即加权绕射叠加)叠前偏移中,可以把整个绕射面范围内的求和看作是由偏移共炮点、共接收点或共炮检距道集估算的反射系数。平均反射系数的最佳加权应该以Bleistein等人(2001年)的β共炮检距加权为基础。通过比较,β共炮点和接收点加权虽然对单个道集进行了校正,  相似文献   

14.
 以椭圆展开理论为基础,本文提出了基于共炮点道集数据的速度分析方法,给出了相应的速度分析流程;通过选定速度范围,采用椭圆展开并相干叠加的方法,利用共炮点道集求取每一速度的零炮检距叠加剖面;对得到的零炮检距叠加剖面进行选排形成共法向出射点速度谱,按照能量最大准则确定每一个法向出射点的速度;进而利用拾取的速度求取真正的零炮检距叠加剖面。该速度分析方法无需预先抽取速度分析道集,避免了常规速度分析中共反射点弥散的问题。模型试算表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二维频率一波数域共炮检距剖面叠前时间偏移算法。本文方法在常速条件下将零炮检距剖面的叠后相位移公式推广到非零共炮检距剖面,该公式是用数值拟合方法得到的,运用平均速度或叠加速度可使公式的使用范围适用纵向速度变化,理论上本文的公式只在常速下是精确的,但合成记录和野外资料试算表明,即使速度变化较大,该方法也能有效成像,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能减少计算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的弹性波偏移速度分析方法是基于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形成纵波和转换波炮检距域共成像点道集拉平准则,分别对纵波和横波偏移速度进行更新。当两分量地震数据成像深度不-致时,通过调整横波偏移速度进行深度匹配,完成高精度的弹性波场偏移速度分析。文中分别给出速度更新及深度匹配方法。模型数据和实际资料试算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共中心点道集的平面波法叠前时间偏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速度弱横向变化介质中基于平面波分解的波动方程叠前时间偏移方法。通过对共中心点道集地震数据的平面波分解,得到适用于双平方根波场外推方程的共〖WTBX〗p〖WTBX〗h平面波参数道集。对共中心点道集进行炮检距平面波分解时,不需要进行通常意义下的〖WTBX〗τ p 变换计算,对分解后的每个共〖WTBX〗p〖WTBX〗h道集数据做偏移时则采用既实现简单方便、保幅性能较好,又不失计算效率的相移算法。偏移后可以抽取〖WTBX〗p〖WTBX〗h〖WTBZ〗射线参数共成像点道集进行速度分析和AVO岩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由于观测系统的特殊性,无法采用地面地震技术处理三维三分量(3D3C) VSP数据。现有的VSP成像技术中,可借鉴的高精度成像方法较少,缺乏相匹配的处理软件,成像速度分析多需要迭代,成像难度大。为此,提出一种适用于3D3C-VSP数据的无需迭代的速度建模与基于散射时距关系的成像方法。首先,建立了适用于3D3C-VSP观测系统的散射时距曲线方程,将地震道上各时刻的振幅分别搬至对应的反射面上,通过干涉叠加,抽取共成像点道集;然后,针对上、下行波射线路径不对称以及偏移速度不一致的情形,把共成像点道集中消除正常时差的上行波波场校正至具有双曲时差特性的虚拟炮检距道集中;最后,对虚拟炮检距道集进行精细速度分析、动校正和叠加,获得高精度的PP波与PS波成像剖面。该方法用于四川盆地A井3D3C-VSP地震数据的偏移,获得了优于常规VSP-CDP叠加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19.
声波方程共炮记录叠前深度偏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熊小兵  贺振华 《石油物探》1998,37(4):48-54,84
共炮记录叠前偏移对输入的速度非常敏感,要求偏移中所使用的延拓公式能较为精确地适应速度的纵横向变化。因此,本文在推导共炮记录偏移公式时,特别把相位移加有限差分混合法引入,使整个延拓过程既适应速度的纵、横向变化,同时也能够得到陡倾地层的精确归位,从而较好地实现共炮记录叠前偏移。正因为共炮记录叠前偏移对偏移速度非常敏感,故本文提出的方法又可用作速度分析。任何形式的叠前偏移都需大量机时,特别是对于迭代的叠前偏移速度分析,计算量更大,为此,本文针对混合法共炮记录偏移的特点,从两个方面讨论提高计算效率的方法。首先针对在频率、波数域中运算的相移法,引入F-K滤波,在波场延拓中,仅就有关的频率、波数进行运算,大大地减少了计算次数.同时又通过滤波提高了偏移的精度;然后针对整个混合法在频率域中的运算,讨论了减少频率循环次数来提高计算效率的方法;最后,作为一个特例,把共炮记录叠前偏移稍作简化,得到精确、高效的叠后混合偏移方法。总之,本文提出的基于共炮记录的算法不仅成为较为精确的、高效实用的波动方程叠前偏移方法,而且还可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手段,用于偏移速度的分析之中。数值试算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各种方法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20.
李新祥 《石油物探》2007,46(6):545-549,610
共炮检距道集中覆盖次数以及方位角的不规则变化是造成偏移噪声的主要原因之一,构造共炮检距向量(COV)道集是解决偏移噪声问题的有效方法。COV道集是传统二维共炮检距道集概念在三维地震数据中的延伸,在一个规则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中,每个COV道集是一个单次覆盖整个数据观测范围的数据子集。COV道集也可以通过连接三维地震交叉排列的特定子集而构成。一个简便实用的构造COV道集的方法是:在给定检波线的走向后,计算出每一地震道的inline炮检距和crossline炮检距;用观测系统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炮点的检波器排列范围来确定整个数据的inline炮检距范围和crossline炮检距范围(由负到正),用两倍的炮线间距把inline炮检距的范围分成若干份,用两倍的检波线间距将crossline炮检距的范围也分成若干份,一份inline炮检距和一份crossline炮检距就构成一个炮检距向量道集。在炮线与检波线不垂直时,可由实际的炮线方向及间距计算出垂直于检波线方向的有效炮线间距,再使用这个有效炮线间距和原检波线间距构造出合理的COV道集。最后对COV道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炮检距范围较大和观测系统不规则问题给出了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