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窄环隙流道强迫对流换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一回路水分别从内侧和外侧加热二回路水的条件下,进行了竖直窄环隙流道强迫对流换热实验。结果表明,窄隙流道具有强化和抑制换热的双重作用,其换热特性与微槽道非常相似,而与普通流道显著不同.没有明显的层流区、过渡区和紊流区换热之分。  相似文献   

2.
窄环隙流道内自然对流沸腾换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水为工质 ,在常压下对竖直和倾斜环隙流道进行了自然对流沸腾换热实验研究 ,给出并讨论了间隙大小、热负荷、倾角和表面张力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可视化观察加深了对窄小空间沸腾现象的认识。在实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新的、可以较方便使用的传热计算关联式。  相似文献   

3.
窄环隙内强迫流动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鉴于流体在小尺度流道内流动时所表现出的特殊性,对水在竖直环隙内受迫流动状况下单相对流换热时的流动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雷诺数在900-1100时流态便开始向紊流转变,摩擦阻力压降的大小与加热方式和换热温差的关系很小,而主要取决于质量流速和环隙宽度比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4.
双侧加热窄环隙流道强迫对流换热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用一回路水对竖直窄环隙流道进行了双侧加热强迫对流换热实验,将双侧加热和单侧加热时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双侧加热使流道内侧的换热得到加强,而外侧换热却受到削弱,具有与单侧加热时相似的变化规律,综合因素影响使换热量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5.
对窄环隙内强迫对流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紊流区窄环隙可以强化换热;当Re<150时,发生传热恶化。对窄环隙内加热流体和冷却流体强迫对流换热特性进行分析,可以为窄环隙内对流换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
窄环隙内单相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流体在小尺度流道内流动换热时所表现出的特殊性 ,对水在竖直环隙内受迫流动时的单相对流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 ,两组实验件的环隙宽度分别为 0 9mm和 2 4mm。实验结果表明 ,窄环隙可以对单相对流换热起到强化作用 ,但较 2 4mm环隙而言 ,0 9mm环隙不但不能进一步强化换热 ,反而削弱了环隙的强化换热作用  相似文献   

7.
窄缝环形流道单相摩擦阻力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水为工质,对间隙为0.57~3.08mm的水平窄缝环形流道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范围包括层流区和紊流区,仔细观察测量了流态转捩点,将实验结果与传统的阻力计算公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流道几何尺寸和偏心度对阻力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紊流区阻力与普通流道基本相同,但层流区阻力的数值和变化趋势在流道间隙比较小时与理论值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流态转捩点也有所提前。  相似文献   

8.
竖直环隙流道内沸腾换热启动时的动态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中宁  杜泽  阎昌琪  李兆俊 《核动力工程》2000,21(4):289-293,303
对常压下竖直环隙流道内沸腾换热启动阶段壁温的瞬态变化特性和流动不稳定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环隙流道壁温变化经历跃升回落、各截面平均温度基本不变和快速和快速升三个阶段,存在强烈的流动不稳定性和壁温波动,并伴随着局部干湿交替现象。产生流动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是流道中间歇生成长聚合汽泡,引起介质的突然加速、停滞或倒流。影响壁温波动的主要因素有环隙宽度、加热热流密度、初始水温、进出口附近大容积液体的过冷  相似文献   

9.
基于可视化实验,对平行窄隙矩形通道间脉动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三面可视的实验本体,在系统压力0.2~0.8 MPa、质量流量60~300 kg/h、入口过冷度20~80℃参数范围内开展.实验结果表明:在平行窄隙矩形通道间,脉动的演化过程与流量的变化、通道内流型的变化以及各特征点的转变过程紧密相关.当通道出口处于饱...  相似文献   

10.
竖直及倾斜环隙流道内自然对流沸腾临界热负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为工质 ,在常压下对垂直和倾斜环隙流道内的自然对流沸腾临界热负荷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 ,得到了计及进出口局部阻力的计算公式 ,讨论了流道几何尺寸、几何形状、倾角、压力和进出口局部阻力等因素对临界热负荷的影响 ,最后提出了一个新的 ,可用于计算竖直环隙、圆管及长方形流道内自然对流沸腾临界热负荷的半经验公式 ,其计算精度和适用范围较现有的计算公式有显著提高 ,原则上不受H/De 值大小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建立窄矩形通道在摇摆条件下湍流流动的物理数学模型,应用数值分析方法模拟窄矩形通道的三维非稳态流动的传热过程;考察摇摆条件下通道内流动阻力和换热性能及其随雷诺数Re、摇摆周期T及摇摆幅度max影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摇摆状态下窄矩形通道内速度场呈周期性变化;时均摩擦系数favg和时均努塞尔数Nuavg比非摇摆工况下的结果大,Nuavg满足拟合公式0.851 0.4Nu 0.023Re Pr;在相同Re和摇摆周期T下,通道内流体摩擦压降和Nu的变化幅值随max的增大而增大,其变化周期等于T;在相同Re和max下,摩擦压降pf和Nu的变化幅值随T的增大而减小,其变化周期等于T。  相似文献   

12.
双面加热环形窄缝通道内流动沸腾干涸点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间隙分别为2.0mm和1.5mm的垂直环形窄缝通道内,流体自下而上流动。本文通过对内外管的双面通电加热来加热流体,进行环形窄缝通道内干涸点测定的实验研究。实验压力范围为2~4MPa,质量流速为40~80kg·m-2·s-1。采用原苏联古塔杰拉奇普通圆管的干涸点公式的形式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经验关系式,并对其进行修正,得到了适合于计算环形管道干涸点的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13.
采用EPRI最新开发的Chexal-Harrison相壁相间摩擦模型和简化的相壁相间传热模型,构造了适用于环形窄缝内沸腾传热和流动的两流体模型,并编制了热工水力计算程序——THYME程序.与实验数据比较,分析了环形窄缝套管在不同负荷下Relap5/Mod3.2程序和本文程序的计算结果.计算结果表明,Relap5/Mod3.2低估了环形蒸发管的蒸汽温度,本文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4.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的高温流体 ,由下向上流过电加热内、外管壁间的环形狭缝 ,对同心竖直环形狭缝进行了干涸后换热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环形缝隙中的干涸后换热 ,与普通环形通道中的换热有着明显不同。试验中发现在相同热流密度下内管换热能力大于外管。应用Groeneveld公式 ,拟给出适合试验数据的换热公式。在试验的基础上 ,对内外管中较大的热流密度 ,与内外管热流密度的平均值的比值建立变量 ,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 ,建立了适合工程实际应用的环形狭缝通道干涸后传热计算经验关联式。  相似文献   

15.
矩形窄缝通道内水稳态和瞬态流动换热特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在压力0.5~5.0 MPa的范围内,对矩形窄缝通道内水稳态及瞬态流动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矩形窄缝通道在水平和竖直放置以及稳态和瞬态条件下,水的流动换热特性呈现出基本相同的规律。层流向紊流过渡区域的雷诺数(Re)为900Re1300,比常规通道提前,单相摩擦阻力系数比常规通道大;采用Dittus-Boelter公式的形式拟合得到了新的换热实验关联式,其系数较Dittus-Boelter公式的系数约小11.3%。在稳态条件下,紊流区换热系数随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增大,增大趋势比较明显;换热系数随热流密度的变化不明显;压力对单相强迫对流换热特性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涛  王均  王小军 《核动力工程》2012,33(4):96-101
在中低压条件下,对矩形窄缝通道两相流动传热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两相流动传热的变化规律,拟合出饱和沸腾传热系数计算关系式,并采用简化的一维分析方法对两相压降进行分析计算。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热平衡含汽率(x)情况下,两相流动压降随系统压力(p)的降低而增大,随系统流量的增大而增大的变化规律;p越低,两相流动压降随x的增加而增大越剧烈;流量越大,两相流动压降随x的增加而增大越剧烈。通过数据回归方法得到汽相湿周长比例因子F并拟合了计算关系式,其计算值与试验值符合得较好。矩形窄缝通道内饱和沸腾平均传热系数受p、质量流量及热流密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在窄缝流道内发生沸腾换热现象时,由于沸腾产生的汽泡受窄缝流道的限制,受压变形而消除了汽泡表面张力对传热的影响。因此对此现象进行基础性理论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常压下用蒸馏水对窄缝间隙为 0.75mm的垂直环形流道,进行了流动沸腾传热实验研究。实验段的有效加热长度为 900mm,其加热方式为内外侧双面加热,实验的流量变化范围在 1.67× 10- 5~ 5.83× 10- 5m3/s。通过实验得到了在不同质量流速和热流密度下双面加热的窄缝流道中内外侧沸腾换热系数随干度变化的分布和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在窄缝流道中存在着大量的运动聚合受压变形汽泡,因此使内外侧沸腾换热系数都很高 (可达 105W· m- 2· K- 1以上 )。  相似文献   

18.
采用CFX软件,对偏心圆环通道内超临界水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选取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的SST模型,分别研究流道偏心和壁厚偏心对圆环通道内超临界水传热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流道偏心和壁厚偏心均会引起圆环通道内温度和速度周向分布不均匀,且偏心程度越严重,周向不均匀性越强烈;超临界水独特的物性变化也会影响偏心圆环通道内周向不均匀性,从而影响传热特性。  相似文献   

19.
在垂直环形窄缝流道中的沸腾传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弄清在窄缝环形流道中气泡的形成、聚合和变形的特性 ,以及气泡在聚合变形之后对传热特性的影响 ,在常压下用蒸馏水对窄缝间隙为 0 75mm的垂直环形流道 ,进行了可视化的流动沸腾传热实验研究 ;实验段的有效加热长度为 90 0mm ,其加热方式为单面内侧加热 ,实验的流量变化范围为 1 667× 1 0 - 5m3/s至 5 833× 1 0 - 5m3/s。实验得到了在不同质量流密度和热流密度下窄缝流道中的沸腾传热系数随干度变化的分布。通过与常规流道中的沸腾传热系数的比较 ,得到了在窄缝环形流道中沸腾传热系数比常规流道中的沸腾传热系数约高 1 5 %的结论。另外通过用高速摄像机对可视化的垂直环形流道中的流型进行的拍摄研究 ,分清了存在在窄缝环形流道中的四种流型  相似文献   

20.
水平矩形窄缝通道内水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在1.0~6.0MPa压力范围内,对大宽高比(1.0×60mm、1.8×60mm、2.5×60mm)矩形狭窄通道内两相沸腾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压力、窄缝间隙、热流密度、质量流量、含汽率等参数对矩形窄缝通道内水的沸腾换热的影响,得到了矩形窄缝通道内沸腾换热经验关系式,与实验数据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