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正伟 《新建筑》1991,(4):4-10
建筑可以同人对话,而在它问世的过程中,设计建筑的人还可以同他自己对话。从设计构思到绘制蓝图,从建筑施工到交付使用,本人习惯于对作品不断地进行反省,印证——让辛辛苦苦创作的“自我”(A)与超脱后用审视眼光  相似文献   

2.
《建筑师》2015,(6)
1960至1963年之间,克洛林多·特斯塔设计了他职业生涯中最受推崇的两个作品:伦敦南美洲联合银行总部和国家图书馆。本文分析了这两个作品的背景文脉,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阿根廷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上的创新性。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在银行和图书馆项目中所体现出的对传统类型学的创新,是延续之前阿曼希尔·威廉姆斯所采用的方式。这种创新是基于对项目组成方式概念上的变化:从传统学院派方式中建立一种新的逻辑,从而对抗因历史和学院训练所造成的保守模式。在这样的创新中,结构参与进来,并扮演起领导者的角色,当然,建构方式依旧需要服从于最初的概念,但却成为概念成型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特斯塔本人曾多次否定,但是这种先锋式实践可能是受到非实象艺术诗意化的表现与影响,同时也依赖于他的合作伙伴在技术上的专业性,方得以将其实验性绘画的能力转化为建筑。  相似文献   

3.
”在工作方面.我会比较直接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林伟而先生说。从设计作品中往往能看出设计师的性格和气质.正如林伟而的作品往往清爽疏朗,他本人也同样坦诚直率。本次采访中,他侃侃而谈.阐述了他对设计的诸多观点。 林伟而.毕业于美国康内尔大学建筑系.取得硕士学位,在美国波士顿工作了五年后.于1987年回港。在1993年,正式成为香港思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思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建筑及室内设计为主的香港公司,在北京、上海拥有分支机构。  相似文献   

4.
大卫·奇普菲尔德的多样性建筑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的设计作品体现出对设计对象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多样性。本文通过对他的代表性作品的描述,讨论了他在设计中对材料和细部的重视,对地方性和乡土性的把握,以及面对特殊历史文脉时的“连续性”设计策略;并分析了他在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极少主义”以及人性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1947年由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策划,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办了著名的题为《密斯·凡·德·罗》的个人作品展。布展设计是密斯本人,而约翰逊则编辑出版了关于这个展览的书籍。本文作者将约翰逊的出版书籍和由密斯本人设计的展览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和分析,展示了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约翰逊对于密斯作品的诠释是叙事-历史性的,他认为密斯在欧洲的作品是他在美国的作品的前奏。他强调了密斯早期欧洲作品的"传统"风格和后期美国作品的普适化、国际化风格之间的区别和发展过程。而本文作者则从密斯对展览作品的选择和陈设,归纳出了密斯本人对待自己作品是批判性的,不受时间限制的,只注重作品本身的品质和它们所反映的思想。而约翰逊认为密斯后期作品是完全抽象化和普适化的理论也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无论从解读密斯的作品到他本人的一些陈述,都证实了他对一个作品相关的景观、历史和文脉的重视。密斯给我们带来的遗产也存在于这些思考之中。  相似文献   

6.
<正>生活在21世纪初年的中国,你可能还不认识建筑师胡越,但他设计的建筑作品,却早已家喻户晓了。胡越的设计,没有秉持某种一贯的风格,他把99%的精力放在了对下一个项目的学习和研究上,而不是满足和吹嘘上一个。他可以不计成本地投入设计项目的研发,并不看中一时挣到设计费的“快钱”。他更希望自己的设计作品可以在更长的时间里更高效地被人们使用,成为“人气建筑”。  相似文献   

7.
一、建筑评论自剖 建筑师及一切从事建筑设计(包括具有初步绘制施工图技术的技工)的人,在他创作自己的作品时,始终都在内心中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种十分微妙的品评和判断,无论这种品判自觉与否,亦不管这种判断是否是理性的。一般表现为:自己以为最好,或者是表面谦言“差”,而内心仍以为“优”。这种创作者自己对自己作品的评判(尽管这种品  相似文献   

8.
iTo create space that enhances the quality of life is architectureis greatest gift to the community it serves. i “创造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空间是建筑对社会的最大奉献”。-约翰· 波特曼 著名美国建筑师约翰·波特曼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蜚声于国际建筑界,完成了大量的多样化建筑项目,其著名不仅作为一位优秀的建筑师,而且是一位成功的发展商,成功地参与开发了自己设计的部分项目。更为重要的是:他是其所处时代唯一的一位不仅设计了一系列大胆而新颖旦极具影响的单体建筑,同时创造了大量的整体式优秀的城市空间。毫无疑问,波特曼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作品代表了20世纪美国及国际建筑界一种独特的声音,波特曼本人在建筑界的地位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相似文献   

9.
这种四层住宅与本刊上一期刊出的阿尔默雷老人住宅,都是赫兹伯格(1932—)的近作有人认为,这个设计是老一套,不像他的早期作品那样有劲;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它在设计上有所发展,变得更好了。最显著的变化表现在立面上。在设计中,他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而且也接受别人的批评,随时加以改进。他自己也感到,过去的作品不够重视立面设计。因此、在这个作品和阿尔默雷老人住宅中,他比较注重立面构图,并注重入口的推敲。  相似文献   

10.
保罗&#183;安德鲁,来自法国的建筑,设计师,一位称呼自己为“young writer”的作家.因其设计了中国国家大剧院,几乎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外国设计大师,他和他的作品也一度成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现代装饰》2023,(1):186-190
近日2022“美国MUSE缪斯设计奖”MUSEDESIDNAWARDS评审结果出炉,奥本斯特设计的“朱子故里·武夷山别墅”项目荣获2022美国MUSE缪斯建筑设计奖——金奖。缪斯设计奖(MUSEDesignAwards)是全球创意设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奖项之一,创办于美国纽约。缪斯奖的评审团评审员多达来自38个国家,并最终只选出了110名陪审员。据官方统计,本次缪斯设计奖共收到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的近6000多份参赛作品,奥本斯特“朱子故里·武夷山别墅”项目从全球数众多参赛品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金奖。项目建筑设计实力得到高度认可与肯定。  相似文献   

12.
《家饰》2014,(3):28-39
从最初的艰难创业到如今的满载盛誉,十多年时间里谢英凯和他的设计公司一直专心致志地做着自己的设计,心无他物。他的作品绚丽多变,手法极为丰富和大胆,每次的设计都带来突破和惊喜。度假、休闲、娱乐空间设计是他的“招牌”项目,围绕“公共性、开放性、趣味性”三大设计理论,让使用者得到真正的快乐,是谢英凯一直秉持的设计态度,也是他认为做设计,最基本的起点。  相似文献   

13.
王靖 《世界建筑》2014,(6):74-79
<正>作为设计师,我感到言辞穷尽,很难找到合适的语言来解释和表达自己的设计作品所具备的特性。这类表述也许只能提及整个作品的一小部分而忽略了设计中最重要的方面。这种难以捉摸的重要性存在于外部和内部之间,或是实体和抽象之间。如果表述是必要的,我只能谈谈在项目设计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成功克服的限制因素。然而,对建筑来讲,建成的作品应该是不言自明的。这个项目最具挑战性的方面就是所有功能需求  相似文献   

14.
《景观设计》2007,(6):6-11
吴钢在这次访谈中表达了他的观点,他从林语堂先生的有关人类生活的本质谈起.最后以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人生活的描述结束。他谈到.应该去真正地感知人类生活的本质.因为设计永远是为人,为生活服务的.设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对于景观而言.吴钢的观点是“无设计”:对设计工作而言.维思平的核心观点是将建筑.规划与景观融为一体.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试图将建筑与景观之间的界限打破.强调二者之间的融合.对于环境而言.吴钢的观点是反映真实.力图使设计尊重并体现基地的原状。在访谈中.对话双方就一些具体项目展开了讨论.吴钢就如何将他的观点渗透于项目中.并主导这些项目的设计谈了他的看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孔祥云采访 《家饰》2008,(11):35-50
这位来自荷兰的设计师能够在设计界赫赫有名的根本原因,就是他的设计作品虽然怪,却有着其独特的创意美学。纵观这些年来Richard Hutten的设计作品,总是以“怪”而闻名.却又“怪”得无可厚非,充满幽默感和创意美学。对他而言.“设计不是一个理性的过程.是一个感性的过程,你可以用心感受得到,而我想做的正是要把设计变得有趣。”  相似文献   

16.
hcreates的设计项目总是让人非常愉悦的。这种愉悦表现在一种处处透露出的“恰如其分”。一个项目,设计得如何奢华、冷峻、热闹、简单,都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能够奢华不喧哗、冷峻不冷僻、热闹不吵闹、简单不单调,却是一件很难以把握的事情。这需要设计师在处理项目时,懂得如何“恰如其分”。hcreates把设计定性为简单、聪明和有趣,完美契合了这“恰如其分”。编者在思索“简单”的含义时,反复观摩了hcreates近期的几个项目,发现这几个项目不是设计结果的“简单”或者“简约”,而是对设计项目的内涵或者灵魂的“直接”构筑。这种“直接”,大约就是“简单”的一重含义。聪明,既是设计者的对项目的把控,又是设计最终展现出来的气质。这两者之间如何平衡,是hcreates自身的能力体现。而有趣,编者想,应该是hcreates自身的最终选择。毕竟,能让工作“有趣”,能让自己的灵魂始终保持“有趣”,也是一件人生幸事吧。  相似文献   

17.
静谧与光明     
多数建筑大师都是用他们的作品影响着当代或者后代的建筑家,改变着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居住环境与审美观点。尽管许多建筑大师也有自己的论著或文章,但很少有人能够超越自己的作品所带来的影响。而路易·康的影响既来自于他的建筑作品,更来自于他的建筑思想。  相似文献   

18.
设计师琚宾始终认为,创作一个空间设计作品,其灵感来源应该是多元化,多方位的,并不能仅仅局限于设计本身。在表达这个项目时,他如同创作艺术作品一般站在这种角度出发,以艺术家的手法“玩”而实现了设计。  相似文献   

19.
规划信息     
《上海城市规划》2013,(2):111-112
对于任何一位规划师和景观师而言,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和他最伟大的作品——纽约中央公园一样,耳熟能详。我们熟悉其作品,更不能淡忘他的设计理念。《美国城市的文明化》一书收录了大师本人的一些信函和报告,分为城市结构、公园系统、郊区方案3章,原真性地阐述了他本人对自己设计的多个城市项目的景观设计构思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奥姆斯特德在100多年前对城市发展的一种态度和理念。其中的很多深邃思想超越了时间的界限,在今天看来仍然熠熠生辉。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仍然将纽约的中央公园(CentralPark)、波士顿的翡翠项链(EmeraldNecklace)和布鲁克林的公园道(Pathway)奉为经典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赖特的建筑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设计原则与当时通常的原则相去甚远,他的建筑思想完全游离于19世纪浪漫主义风格中著名的“日本风格”以外。他的设计思想主要来源于厄内斯特·范诺罗莎(Ernest Fenolloss)对日本艺术独特的诠释。范诺罗莎关于“合成线形思维”的艺术理论支持赖特以相似的方法完善自己的建筑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