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分析Mn-Cr-Mo钢回火试验的显微 冲击断口,对粒状贝氏体组织与冲击韧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Mn-Cr-Mo钢轧态试样经600-700℃回火后冲击韧性值低下的原因是由于其存在较多的(30-50%)粒状贝氏体 相似文献
3.
4.
4Cr3Mo2V钢经1060℃奥氏体化后在不同条件下冷却获得马氏体(M)、下贝氏体、M-A(粒贝和粒状组织)及它们的混合组织。回火特性研究表明:M-A组织的回火稳定性最好,二次硬化效应最高,下贝氏体组织次之,M最差。三种组织及其混合组织的二次硬化机制基本相同。均是由钼铌等形成的碳化物析出造成的,但在中温转变产物及其混合组织的硬化作用中,残余奥氏体AR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拉伸试验、金相组织检验、洛氏硬度及冲击试验,研究分析了450~690℃回火温度下,40Cr钢组织和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40Cr钢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屈强比及硬度单调下降,断后伸长率、冲击吸收功单调上升;回火组织主要为回火索氏体,其形态由保留少量的马氏体形向细密形及粗大形转变;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与回火硬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510~660℃回火时,40Cr钢冲击吸收功随回火硬度的升高逐渐降低,且回火硬度为27~29 HRC时降幅最大。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12.
针对安钢炉卷机组生产的低合金高强度中厚板Q460在后续加工时开裂进行了分析。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检测、金相分析与对比试验,分析表明:该批Q460中厚板后续加工开裂主要原因是钢中夹杂物含量过高,同时由于冷却控制不当,表层组织出现高碳粒状贝氏体和上贝氏体,双项原因复合造成。由于高碳粒状贝氏体和上贝氏体塑性差,同时夹杂物的大量存在增加了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应力集中,造成钢板在弯折过程中提前开裂,从而形成了表层细小、密集的冷弯裂纹。 相似文献
13.
14.
15.
采用Formastor-FⅡ全自动相变仪实现不同冷却速度,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45CrMoV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的组织转变规律以及回火温度对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度的变慢,45CrMoV钢的组织由马氏体变为马氏体、先共析铁素体、下贝氏体和粒状贝氏体的混合物。冷却速度进一步变慢,先共析铁素体数量增多,下贝氏体和粒状贝氏体总量减少,材料硬度不断下降;45CrMoV钢中的粒状贝氏体为岛状、颗粒状,也有不规则形状,下贝氏体铁素体板条比低碳钢和超低碳钢中的板条更宽,分布更分散,板条形态不规则;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45CrMoV钢中的渗碳体由细针状变为细条状,最后长大为椭球状,材料强度下降,韧性上升。 相似文献
16.
17.
CONSTEEL电炉生产的螺纹钢屈服强度不确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韶钢Consteel电炉投产初期生产的螺纹钢其出服强度有不确定性。研究发现,这是钢中氮和残余元素含量较高,其显微组织中有较多的粒状贝氏体引起的。锰当时是一个能反映屈服强度与化学成分关系的指标,在 韶钢的生产条件下,Mneq>1.84%时易出现屈服强度不确定性现象。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阶段等温淬火工艺对球墨铸铁性能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只要等温时间适当,可得到一种粒状贝氏体组织,具有这种上组织的球墨铸铁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