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热处理对30MnMoV(30MnV)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制定了3级锚链钢正火回火工艺,分析了两种钢的特征和组织,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了30MnMoV应用于锚链,并调整其成分含量。  相似文献   

2.
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分析Mn-Cr-Mo钢回火试验的显微 冲击断口,对粒状贝氏体组织与冲击韧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Mn-Cr-Mo钢轧态试样经600-700℃回火后冲击韧性值低下的原因是由于其存在较多的(30-50%)粒状贝氏体  相似文献   

3.
P20塑料模具钢的组织对抛光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宗昌  于键  郝少祥 《特殊钢》2004,25(5):19-21
测试和研究了P20塑料模具钢900℃淬火马氏体和900℃加热450℃等温淬火粒状贝氏体在400~700℃回火的托氏体组织的硬度和表面粗糙度。结果表明,P20钢回火后的硬度越高,粗糙度越低,抛光性能越好;马氏体回火组织较粒状贝氏体回火组织细小,具有良好的抛光性能;当P20模具钢的硬度HRC为32~38时,钢的抛光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4.
4Cr3Mo2V钢经1060℃奥氏体化后在不同条件下冷却获得马氏体(M)、下贝氏体、M-A(粒贝和粒状组织)及它们的混合组织。回火特性研究表明:M-A组织的回火稳定性最好,二次硬化效应最高,下贝氏体组织次之,M最差。三种组织及其混合组织的二次硬化机制基本相同。均是由钼铌等形成的碳化物析出造成的,但在中温转变产物及其混合组织的硬化作用中,残余奥氏体AR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拉伸试验、金相组织检验、洛氏硬度及冲击试验,研究分析了450~690℃回火温度下,40Cr钢组织和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40Cr钢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屈强比及硬度单调下降,断后伸长率、冲击吸收功单调上升;回火组织主要为回火索氏体,其形态由保留少量的马氏体形向细密形及粗大形转变;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与回火硬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510~660℃回火时,40Cr钢冲击吸收功随回火硬度的升高逐渐降低,且回火硬度为27~29 HRC时降幅最大。  相似文献   

6.
文章制定了25CrMoRE钢热处理工艺方案,通过相关实验设备测定了热处理工艺对应下25CrMoRE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冲击功、金相组织、夹杂物、晶粒度等技术指标,分析各项数据指标,探讨了热处理工艺对25CrMoRE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7.
党莹  潘复生  陈杰  左汝林  李聪 《钢铁》2007,42(5):65-0
采用扫描、透射电镜对不同钒含量的低钼耐火钢的组织进行分析,确定出热轧状态的组织为先共析铁素体、粒状组织/粒状贝氏体.同时还发现V的析出物在热轧钢中主要固溶于铁素体基体内,600 ℃重新加热时以细小的V(C,N)弥散析出,从而起到高温析出强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830~930℃淬火+650 ℃回火对690 MPa高强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钢经两相区830 ℃淬火+650 ℃回火后的组织为板条状铁素体和回火索氏体,其屈服强度较低为679 MPa.淬火温度在完全奥氏体化相区为890~930℃时,随着淬火温度升高,材...  相似文献   

9.
焊接热循环对微钙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焊接热模拟工艺参数(峰值温度Tp、焊后冷却时间t8/5)和真实焊接对微钙钢热影响区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用Lepera着色腐蚀剂腐蚀粒状贝氏体中的M-A组元,观察和研究了不同t8/5的热模拟条件下粒状贝氏体中M-A组元的形态、数量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较快时,M-A组元主要以杆状呈方向性分布;当冷却速度降低时,M-A组元逐渐变成颗粒状,并失去方向性;真实焊接试验结果与热模拟试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0.
高永辉 《特钢技术》2011,(1):31-33,60
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辊套材料32Cr3Mo1V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其最佳的热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1.
低碳贝氏体钢连续冷却相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leeble1500热/力模拟实验机,研究了抗拉强度为700 MPa级的低碳贝氏体钢的相变规律,分析了不同冷却速率对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轧后试样在1℃/s~30℃/s较宽的冷却速度范围内均可得到贝氏体组织,并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显微组织以粒状贝氏体为主转变为以性能优良的板条贝氏体和马氏体为主,在不降低韧性指标的前提下,提高了强度,为700 MPa级的低碳贝氏体钢工艺制度的制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安钢炉卷机组生产的低合金高强度中厚板Q460在后续加工时开裂进行了分析。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检测、金相分析与对比试验,分析表明:该批Q460中厚板后续加工开裂主要原因是钢中夹杂物含量过高,同时由于冷却控制不当,表层组织出现高碳粒状贝氏体和上贝氏体,双项原因复合造成。由于高碳粒状贝氏体和上贝氏体塑性差,同时夹杂物的大量存在增加了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应力集中,造成钢板在弯折过程中提前开裂,从而形成了表层细小、密集的冷弯裂纹。  相似文献   

13.
通过热模拟压缩实验,对C、Mn含量基本相同,w(Si)对低碳钢在850℃变形后、以30℃/s冷却到室温时的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w(Si)由O.50%增加到0.99%时,硅的增加促进了先共析铁索体的形成,而w(Si)由0.99%增加到1.41%时,硅的增加促进了粒状贝氏体的形成。同时Si对组织中先共析铁素体的晶粒尺寸以及体积分数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粒状贝氏体对10MnNiCr微合金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永权  张荣久  苏航  李丽 《钢铁》2003,38(11):45-47,39
10MnNiCr钢是一种高强度(σs≥440MPa)、高韧性和良好焊接性的低合金焊接结构钢。研究了粒状贝氏体组织对10MnNiCr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形成的粒状贝氏体显著降低钢的低温韧性。通过回火处理使粒状贝氏体充分分解,可大幅度改善钢的冲击韧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Formastor-FⅡ全自动相变仪实现不同冷却速度,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45CrMoV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的组织转变规律以及回火温度对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度的变慢,45CrMoV钢的组织由马氏体变为马氏体、先共析铁素体、下贝氏体和粒状贝氏体的混合物。冷却速度进一步变慢,先共析铁素体数量增多,下贝氏体和粒状贝氏体总量减少,材料硬度不断下降;45CrMoV钢中的粒状贝氏体为岛状、颗粒状,也有不规则形状,下贝氏体铁素体板条比低碳钢和超低碳钢中的板条更宽,分布更分散,板条形态不规则;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45CrMoV钢中的渗碳体由细针状变为细条状,最后长大为椭球状,材料强度下降,韧性上升。  相似文献   

16.
17.
CONSTEEL电炉生产的螺纹钢屈服强度不确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涂传江  林晏民 《钢铁研究》2002,30(4):39-41,47
韶钢Consteel电炉投产初期生产的螺纹钢其出服强度有不确定性。研究发现,这是钢中氮和残余元素含量较高,其显微组织中有较多的粒状贝氏体引起的。锰当时是一个能反映屈服强度与化学成分关系的指标,在 韶钢的生产条件下,Mneq>1.84%时易出现屈服强度不确定性现象。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阶段等温淬火工艺对球墨铸铁性能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只要等温时间适当,可得到一种粒状贝氏体组织,具有这种上组织的球墨铸铁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