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有6000万残疾人,约1.3亿老年人。建设无障碍设施,形成无障碍环境,既是方便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方便所有社会成员出行和生活的重要设施。国际通行的概念是,无障碍环境一般包括物质、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无障碍设施是无障碍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从工程建设方面针对我国5类残疾人(视力残疾、听力和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和精神残疾)中的视力残疾和肢体残疾者,方便地参与社会生活所设置和建设的设施。  相似文献   

2.
无障碍环境是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生活的保障,体现着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美、英是世界上无障碍设计历史较长、发展先进的国家,无障碍法规和标准体系完善,覆盖保障对象广泛,已发展至通用设计或包容性设计阶段,并具有各自特色。新中国的无障碍设计开展较晚,但短短三十年在无障碍法规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小成就,但科研和民间意识方面与先进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总结美、英无障碍设计发展的趋势,将其特征与我国做以比较研究,可以得出我国无障碍设计事业的前进方向,即改善无障碍科研、残疾人组织作用、公众参与以及法规执行。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建筑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设计理念--无障碍设计.它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运用现代技术建设和改造环境,为残疾人、老年人等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的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共享"的环境.1961年,美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此后,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制定了有关法规.1986年7月,我国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联合批准了我国第一部《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这标志着我国城市道路和建筑物开始实施无障碍设计,并有了自己的技术法规.在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联和中国老龄委的推动下,无障碍建设从试点、示范、到全面展开,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今年10月即将在上海举行特奥会、2008年将在北京举行奥运会、残奥会,将是对我国无障碍建设全面的来自国际的检验.因此,需要我们全面审视我国无障碍建设发展的一般规律、存在的基本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从而保证无障碍建设健康发展,使残疾人、老年人真正融入社会生活,成为社会文明、和谐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无障碍设计法规建设是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生活的制度保障,体现着城市建设的文明程度。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上无障碍设计法规发展较先进的国家,其法规发展历史较长。两国无障碍法律、规定和标准体系构成完善,均已发展至信息无障碍和通用设计阶段,覆盖保障对象广泛,相关的无障碍设计科研开展较早,公众参与较多,并各自具有自身特色。总结美国和日本无障碍法规发展趋势,将其发展特征与我国加以比较研究,最终得出推进我国无障碍法规建设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5.
毛冰 《华中建筑》1997,15(2):93-93,100
消除障碍,共享人生──介绍美国体育馆、影剧院残疾人座席设计最新条文说明毛冰早在50年代末期,许多西方国家由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残疾人问题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60、70年代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将无障碍设计作为一项建筑法规进行实施,几乎所有的城市公共建...  相似文献   

6.
简述我国无障碍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针对残疾人及老年人的无障碍设计问题,探讨如何在建筑设计中为残疾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活动空间,强调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努力提高我国无障碍设计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无障碍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物质环境无障碍要求:城市道路、公共建筑物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应方便残疾人通行和使用,如城市道路应满足坐轮椅者、拄拐杖者通行和方便视力残疾者通行,建筑物应考虑出入口、地面、电梯、扶手、厕所、房间、柜台等设置残疾人可使用的相应设施和方便残疾人通行等.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要求:公共传媒应使听力言语和视力残疾者能够无障碍地获得信息,进行交流,如影视作品、电视节目的字幕和解说,电视手语,盲人有声读物等.  相似文献   

8.
陈强 《广西土木建筑》1997,22(4):166-170
无障碍设计正在我国逐步展开,本文通过工程实践,介绍并论述了如何在建筑设计中为残疾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9.
无障碍设计正在我国逐步展开,本文通过工程实践,介绍并论述了如何在建筑设计中为残疾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0.
谈居住建筑的无障碍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有8300万残疾人,涉及到2.6亿家庭,老年人口达1.4亿,是世界上残疾人和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在汶川大地震后,又新增10万多残疾人,而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起步,所以我国无障碍建设任重道远.无障碍设施主要体现在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城市道路中.介绍了平时工作环境中所遇的居住建筑无障碍设计中利...  相似文献   

11.
《安徽建筑》2008,15(4)
——《残疾人保障法》在7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残疾人保障法》中,对于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做出了专门规定。其中明确提出,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无障碍环境。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无障碍环境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加强监督管理。《残疾人保障法》要求,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应当符合残疾人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2.
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及"十三五"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规划要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有无障碍需求的人群创造社会福利的一项主要内容。它既能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也可为老年人等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生活便利。本文以2012——2019年河南省残疾人事业统计公报数据为依据,并总结河南省当前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现状,尝试分析河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行业的发展趋势,为有关部门提供相关政策导向建议。  相似文献   

13.
无障碍设施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是城市基础设施满足城市功能要求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完善无障碍设施,营造无障碍环境,让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是体现国家和社会对残疾人关心的重要内容,是惠及人人、人人共享的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14.
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现代住宅建筑对于无障碍设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无障碍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以及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正常生活提供安全保障.本文就我国住宅建筑无障碍设计的现状展开深入的分析,为从事住宅建筑无障碍设计的相关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参考以及理论基础,推动我国住宅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吴志兴 《中国电梯》2011,(16):54-55
20世纪初,建筑学界产生了无障碍设计。它运用现代技术建设和改造环境,为广大残疾人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在瑞典、丹麦等国家就建有专供残疾人使用的设施。1961年,美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此后,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制定了有关法规。其中斜挂式轮椅升降平台就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无障碍设备。  相似文献   

16.
户外空间中无障碍设计走向通用设计的研究,意义在于在把空间使用对象从特殊人群扩大到所有人,为老年人或残疾人与正常人生活在一起提供了方便性,无论是对老年人、残疾人还是普通人都能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本文通过调查户外空间中无障碍设施,以及老年人、残疾人在户外空间中的活动情况,确立了无障碍向通用设计发展的前提。进而结合户外开放空间中的环境分析,与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使用人群的需求原则相结合,尝试一种更有可操作性的设计理论与方法,探索性地提出了构建户外空间通用设计的建议。我国正处于户外开放空间建设的高峰时期,以通用设计为原则,具体为不同使用者考虑,营造全体参与"人人共享"的户外空间是对和谐社会最好的诊释。  相似文献   

17.
陈锐  叶焕 《居业》2015,(10)
对老年人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保护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本文从无障碍设计的角度出发,阐述无障碍设计的背景及意义。根据弱势群体的特点,探索无障碍设计的体现要素,为弱势群体营种舒适方便的居住空间,体现"人本关怀"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为残疾人、老年人提供更理想的物质生活环境,其居住条件(无障碍住房)必须得到设计重视。要想更系统地认知无障碍住房设计,将高层居住建筑中无障碍住房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主要为行动障碍者(下肢障碍)和老年人,重点阐述无障碍设住房的设计要点,结合实际经验,分析并总结高层无障碍住房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9.
我国无障碍居住的社会需求及建设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 《新建筑》1998,(3):10-12
分析了“无障碍居住”的发展趋,探讨了残疾人和老年人对住宅及其环境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无障碍居住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正创建一个人人平等的"无障碍"生活环境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无障碍设施建设也是评判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更是城市发展水平高低的体现。不同类型的残障人士(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孕妇及其他行动不便者)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不同的行为特征和社会活动,对城市公共场所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地处江苏省北部的苏北地区(包含徐州、连云港、宿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