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既有研究显示,不同下垫面材料对微气候环境具有不同影响.我国西北地区校园冬季室外气温普遍较低,迄今为止,不同材质下垫面对该地区校园冬季微气候有何具体影响,依然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问题.文中选取西北某高校校园内三种常见的下垫面类型——硬质铺地、植被和水面,针对其在不同日照条件下对周边温度环境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本研究于...  相似文献   

2.
郑斌 《福建建筑》2014,(12):1-3
近年来福建省大力发展绿道网规划,积极推动单车生态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为绿道周边居民提供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山地绿道不同于城市绿道,山地环境的特殊性使其在规划中应着重于地形、空间、坡度、材质及生态保护等各方面的考虑。鼓山绿道网规划以风景区资源为背景,着重处理选线、景观节点、生态材质及与绿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规划突出福州城中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特色,展示闽都特色的山水文化。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对小尺度公园微气候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下垫面类型对微气候的影响。从温度、湿度、风速3个方面对公园水域、硬质铺地、乔灌草、乔草、草坪5种下垫面进行测量分析,并设置公园外城市环境下的参照点,分析比较不同下垫面类型对微气候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差异。研究表明乔灌草、水域以及硬质铺地对微气候营造有很大的影响。该研究对于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时下垫面的选择和合理的配置,以营造舒适的绿地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城市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导致人们更加探求和追寻良好的人居生活环境。为城市连通生态系统网络,进而建立起人性化绿色游憩功能通道,改善城市空间,绿道由此产生。本文主要通过绿道的概念,功能,以及营造原则,初步研究探讨出景观绿道营造的方法,旨在为我国绿道更具体的实际应用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绿道的不断兴建,人们对城市绿道的景观环境质量与特色文化氛围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避免城市绿道的设计出现千城一律、缺乏自我特色,探索科学合理、环境宜人、富有文化内涵及主题特色的绿道设计,对建设特色绿道景观风貌与城市宜居环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台中市知名的城市特色绿道——草悟道进行研究,分析了行草文化主题下绿道景观空间的设计特点,探讨了城市特色绿道景观空间的设计内容,为设计具有主题特色与文化氛围的城市绿道景观,提供有价值的启发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伴随环境公平性需求的提升和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中国景观建设正逐步完成公共化的转变,其间景观数字化的手段得到广泛运用.以往研究多集中于测绘、数字映射和历史景观保护等客观领域的问题,而对景观中使用主体的关注较少.以南京市紫金山绿道为例,采用热力图,分析游客集聚和停留特征,确定紫金山绿道驻点具体分布;以驻点周边POI数据和调查...  相似文献   

7.
热环境设计是校园生态设计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校园环境的舒适性与安全性,对于南方炎热地区更为重要。目前对校园景观更多从空间形式、行为心理等角度进行研究,而忽略景观类型选择与局地热环境的关系。通过在夏季典型日对校园不同景观下垫面周围热环境参数进行测试,定量分析草地、乔木、水体、花岗石铺地、透水砖铺地对环境的热效应,结果表明透水砖在连续晴天状态下并不具有蒸发降温功效,草地和水体对环境具有显著的降温增湿效应,能降低环境温度1.3~3.3℃,增加湿度10%,乔木的遮阳效果是改善热环境最有效的措施,能降低环境温度达4℃,对局地环境的热作用时长不到硬质铺地的1/3。  相似文献   

8.
根据气象学定义,室内环境属于生物微气候范畴。生物微气候的三大部分--热微气候、室内空气品质和生物电气候都涉及到人体舒适性。空气调节工程实质上就是对这种微气候的一种调节手段。长期以来,对人舒适性的研究只局限于热舒适性也就是热环境(热微气候),所涉及的参数主要是与气候环境有关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辐射温度以及与人有关的能量代谢率和衣着等情况。  相似文献   

9.
崖线型绿道是依托重庆特有的山崖线型空间修建的绿道,通过改善夏季热环境,对健康出行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佛图关公园内的绿道进行测试,探究其热环境现状与影响机理。发现不同空间形式的绿道热环境差异显著,日照时长和地表均温与UTCI1呈强正相关,在提高绿道热环境方面,绿化山体优于树木,绿地优于石材铺装的下垫面。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余荫山房进行实地观测,研究小尺度岭南庭园中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黑球温度及风速等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以及之间的关联效应。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景观要素在庭园微气候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植被和水体在白天对庭园中近地面空气均有降温、增湿作用,水体和植被配合更有利于园中温湿度调节;景观要素的不同分布,可以使园内局部产生温度差,从而改善庭园风环境;有效的遮阳,可以在白天时段内控制黑球温度的变化幅度;白天庭园中树荫下临水的区域室外热舒适度最高,设计中注重植被和水体的搭配和布局,有助于营造更适合人们夏季白天活动的室外环境。  相似文献   

11.
董雯  朱逊  赵晓龙 《风景园林》2021,28(12):93-99
社区绿道作为社区生活圈中的绿色线性空间,是高密度城市建成区居民进行日常体力活动的重要场所。以深圳市已建成的167段社区绿道为研究对象,探讨社区绿道建成环境特征与体力活动强度的关联性,旨在推动城市社区更新并提升公共健康水平。首先,将深圳市社区绿道按照周边用地性质分为绿地景观型、商业服务型和生活休闲型3类,基于POI数据爬取和实地测量方法,从临近性、连接性、场所性3个方面提取建成环境特征数据,采用行为观测结合《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编码表》的方法获取绿道体力活动强度数据。其次,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识别关联性建成环境特征因子,并比较显著影响因子的影响强度差异,结合散点图明确其适宜值范围。结果表明,在临近性和连接性特征中,3类社区绿道的显著影响因子与影响强度各不相同,而在场所性特征中,绿道载体宽度与绿视率是3类绿道体力活动强度的共同偏好因子,但其适宜值域范围有所差异。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对深圳社区绿道的规划设计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选线适宜性评价的城镇型绿道规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镇型绿道受城市建成区限制等影响因素较多,很难通过主观评价判断其选线方案的优劣,为满足规划中的实际需求,需要提出多源数据融合的定量评价方法。以城镇型绿道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内外绿道选线相关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建立多源数据融合的适宜性评价模型,对城镇型绿道的选线适宜性提出定量的评价方法。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在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通过GIS空间叠加对城镇型绿道的规划布局提出优化方法,同时提出分级规划引导。以期实现多目标相协调的城镇型绿道规划布局,为城镇型绿道选线的评价及规划建设提供科学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邱衍庆  汪志雄 《风景园林》2019,26(11):26-30
游径系统一直是广东城乡规划建设的亮点,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重要手段。以广东省绿道建设和古驿道建设为例,通过厘清两类游径的缘起和作用,总结风景园林专业力量在绿道建设实施过程中形成的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工程与技术、园林植物应用、景观生态学等专业设计之"道",提出在南粤古驿道建设的大背景下,风景园林人应充分发挥风景园林专业优势,以"道"传"道",将绿道专业设计之"道"传承到南粤古驿道建设中去,推动南粤古驿道建设高质量发展,同时为风景园林专业设计人员以南粤古驿道为载体进行景观创作提供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城市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导致人们更加探求和追寻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了连通城市生态网络,建立人性化的绿色步行游憩通道,对城市绿色空间环境进行改善,绿道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绿道的理论,初步探讨出绿道在园林景观中应用的基本方法,旨在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城市绿道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为绿道在国内更具体的实际应用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绿道是一个弹性景观概念,在全球的不同语境中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自2010年以来,中国绿道实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具有国家影响力的环境管治策略。在学术研究中,尽管绿道的表现形式始终存在争议,但是绿色出行与城市游憩已逐渐成为两种具有影响力的绿道功能。绿色出行路径与城市游憩路径的兴起与当前中国城市生活对慢行交通与开敞空间的现实需求相呼应。在公共政策中,绿道的政策定位却逐渐趋向生态与环境范畴。生态性不足、过于人工化与交通化问题将成为绿道规划与实施的主要困扰。中外绿道知识图谱显示,尽管对于绿道过度人工化“误区”的学术思辨存在已久,但是仍然缺乏对绿道生态功能与实现方式的深入研究。在生态环境政策定位下,绿道研究应该加强对资源调查、多学科协作、环境管治与公众参与等研究方向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华北地区山地城市的扩张,浅山区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暴露出许多生态、经济等方面的问题,逐渐被纳入规划建设的范围内。浅山区绿道作为一种绿地系统中的线性景观空间,近年来在一些城市得到实践和运用,其生态修复、功能连接、景观延续、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属性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可能。笔者针对华北地区浅山区绿道的规划设计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首先总体分析浅山区的自然基址与城市的发展演变特征,得出浅山与城区的关系;其次结合绿道的功能特征与属性研究得出浅山区绿道的发展重要性与建设目标;最后以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山前大道规划设计项目为例,阐述华北地区的浅山区绿道在生态、功能、景观、文化等方面的营建策略与设计成果。希望为相关浅山区绿道的研究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引导。  相似文献   

17.
叶宇  黄鎔  张灵珠 《风景园林》2021,28(1):39-45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入后半程,高品质人居环境的营造日益受到关注,城市绿道也在此背景下作为空间品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受到重视。但当前绿道规划更多从自上而下的宏观视角出发,在分析框架中未有效纳入人本尺度的各类空间与行为要素。针对这一情况,整合经典设计理论、多源城市数据与深度学习算法,以苏州河两岸片区为案例探索新数据环境下的精准分析框架,为高密度建成环境下绿道“在哪做”和“怎么做”提供科学化的分析路径。通过街景数据、位置服务数据、兴趣点数据、结构化网页数据、精细化建成环境数据等多源数据的整合,实现了高品质建成环境五要素理论(5D)中划定的密度、多样性、设计、目的地可达性与交通设施距离这5个人本尺度关键要素的系统性测度,结合现有街道的可建设性,进一步基于层次分析法开展选线潜力评估,并绘制各路段特征画像,为绿道选线和断面设计提供精准支持。这一新分析框架是将人本尺度的诸多要素与城市尺度分析相结合的有益尝试,也是对绿道规划设计在分析技术上的有效拓展。经典理论与新数据新技术的深度整合,可为人本导向的城市设计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高密度居住区是亚洲许多城市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 模式,但普遍存在诸多社会与环境问题。社区绿道在高密度城 市居住区内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将居民与开放空间、基础设施 相连接,为居民提供日常休闲活动场所,在缓解社会与环境问 题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辨析高密度居住区背景下社区绿道 的内涵和特点,总结社区绿道在提升邻里聚居环境、完善绿色 基础设施、激活社区文化空间等方面的作用;其次,以上海市 甘泉社区绿道为例,探讨城市高密度居住区中的社区绿道实 践;最后,总结思考未来城市高密度居住区社区绿道建设的实 践方向。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绿道建设的高潮,各个城市都开始了绿道建设。在绿道建设的同时如何体现城市的地域特征,本文从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和技术要素3个层面探讨了城市滨河绿道地域性特色的表达方式.希望创造出一种从文化和生态上均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