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晓娟 《电信技术》2014,(Z1):31-34
对IMS网络的特点、组网、网元设置规划、承载带宽测算及IMS网络计费、网管系统规划等进行研究,提出IMS网络规划思路及一整套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2.
深入研究和对比分析了国家电网IMS承载网的网络架构设计方案,包括骨干侧网络架构设计方案和过渡期网络架构设计方案,并依据网络架构、媒体流和信令流走向提出了IMS交换网对数据通信网骨干侧、接入侧的带宽需求和测算方法,对国家电网建设IMS承载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IMS已经成为国际主流标准组织对下一代网络控制架构的共同选择,各运营商都在着手开展IMS网络的试点或商用建设。随着IMS工程建设的大规模实施,针对性强的IMS接口带宽测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深入的协议流程分析研究,总结归纳出具有较强实际指导意义的IMS测算方法及典型工程设计值,为提高工程设计规范性和质量、支撑业务和网络的快速部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3.深入研究NGN IMS,寻求对策 对ITU NGN IMS的考虑,必须全面分析固定网络与移动网络在既有网络、系统、接入、终端、资源潜力等各方面的现实差异,从而使其IMS规范获得进一步务实有效的修订与扩充。例如,首先以带宽资源及其导致的SiP信令压缩问题,即可说明移动网与固定网要求的巨大差异,而且这也影响到QoS及终端,  相似文献   

5.
IP网带宽测量技术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韦安明  王洪波  林宇  程时端 《电子学报》2006,34(7):1301-1310
网络带宽表征网络传输信息的能力,是衡量网络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在分析IP网带宽测量的重要作用及其技术分类的基础上给出了链路/路径带宽、可用带宽、批量数据传输能力等测度定义,系统总结了当前最具代表性的各种IP网带宽测量技术,剖析了它们的内在机理及各自优缺点,同时介绍了多种对应的开源带宽测量工具,并对影响带宽测量收敛速度、准确度的因素进行了讨论,最后对带宽测量的应用前景和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李海涛 《电信技术》2014,(Z1):331-334
随着通信网络的演进,传统TDM和NGN已不适应高带宽IP化业务的迅猛发展。IMS网络所具备的技术优势日益凸显。较之软交换,IMS核心网元更加独立,接口数量众多,以往的网络规划及网元配置计算方式已不能够满足IMS建设的发展需求。如何快速、高效的部署IMS网络已成为当下IMS网络规划和建设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可用带宽测量算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宾  黄玉清  梁靓 《通信技术》2009,42(4):90-92
网络测试是及时了解网络运行状态、检测网络拥塞、提供接入控制参考依据以及保证网络服务质量的基础和必要手段。带宽测量属于网络的系统测试范畴,其相关测量算法一直是网络测试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题。文章在重点讨论可用带宽测量技术的基础上,对可用带宽测量工具Pathload进行了改进,实际测量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在测量准确性等方面改善了测量效果。  相似文献   

8.
数据通信具有突发性与带宽计算的不确定性,现有同步无线Mesh网络带宽申请与分配策略未对此问题进行充分考虑,在设计上存在带宽申请速度慢、带宽分配没有最大化、将数据时隙区分了上下行等不足,导致了QoS保障能力低与网络性能的下降。提出了带宽申请与分配策略的改进方案,包括结合各类数据业务类型的带宽申请条件的描述、检查数据发送队列的时间间隔描述、带宽分配最大化的描述、数据时隙不再区分上、下行的描述。理论分析表明,改进后的方案能够提供精确的QoS保障并提高网络性能。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工业以太网及其实时性,分析了在工业以太网中需要确定通信调度的原因,给出了测量非实时通信带宽的意义.讨论了非实时通信带宽的基本概念,并结合EPA网络给出了测量非实时通信带宽的方法,重点介绍了EPA网络某一链路上瓶颈带宽的测量.测试中控制台PC控制测试流程、设置测试参数以及结果的显示,测试代理PC执行具体的测试任务.实际测试证明测量方法可行,测试结果表明所测网络达到了要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张俊九 《通信世界》2005,(43):55-55
近年来,随着第三代和第四代网络的发展,网络将向移动用户提供高达2Mbit/s的传输速率,并提供带宽预留机制,多媒体会议业务的发展必将实现巨大的突破。特别是,3GPP在UMTS标准的R5规范开始在核心网引入IP多媒体子系统(IMS),充分利用高传输速率提供综合的多媒体业务。图1所示为3G网络架构的模块图。  相似文献   

11.
新型互联网业务迅速发展。使网络流量急剧增长,推动了对光通信容量的需求。同时,新型的互联网应用对带宽的需求具有不可预测性。这两方面因素驱动光网络朝着灵活、动态、高效的方向发展。可变带宽光网络可以在收发端根据传输距离、链路质量、业务需求动态调整传输速率、调制格式以匹配网络实际需求,提高了网络灵活性和网络生存性。可变带宽光网络关键技术包括可变带宽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可变带宽收发机技术、可变带宽的电层技术和可变带宽管控层技术。  相似文献   

12.
IP网可用带宽快速检测方法SSP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IP网中,可用带宽是最重要的网络资源,是网络传输性能的决定因素,可用带宽的实时检测具有重要的研究和现实意义.本文对当前典型的端到端的可用带宽测量工具Pathload进行了研究,分析了Pathload工具检测算法的优点以及不足,提出了一种快速而精确的带宽测量方法--SSP,通过它可以快速检测到端到端路径的可用带宽值,为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支持QoS服务和多媒体实时业务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3.
当前,EPON/GPON作为宽带接入网的主要接入方式,当用户带宽速率持续提升的情况下,接入带宽往往不能满足需求.从E/GPON向10G PON网络升级演进中,本文根据10G PON新建、10G PON与EPON/GPON共存两种组网模式下的用户带宽模型计算,得出10G PON网络在建设中的用户带宽和最佳用户数配置,以确定增加PON带宽或降低分光比达到千兆宽带接入网建设的最佳选择,为千兆宽带接入建设、快速部署10G PON网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的带宽预测主要围绕聚合流量的问题,本文将IP网络承载业务分类,分析了数据、语音、视频等业务的特性及QoS需求,通过建立时延与缓存长度的映射关系,提出一种既满足业务流量的统计特性,又考虑不同业务的可容忍时延及丢失率的带宽预测及分配方法.这种预测及分配方法区分对待网络承载的业务,适用于细粒度的网络资源管理和流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带宽是网络路径的重要参数之一,带宽测量的发展有助于改善网络应用程序和提高服务的质量,其在容量分配、服务质量管理、服务器路由选择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文章提出一种基于二分法的多跳无线网络可用带宽自适应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二分法思想,不仅可以测量提高无线网络可用带宽测量值的精度,还能提高多跳无线网络的可靠性,减少网络的负载,改善网络的性能。  相似文献   

16.
端到端网络带宽测量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峰  雷振明 《电信科学》2005,21(4):74-78
本文对网络带宽相关测度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分析了端到端带宽测度的定义及测量方法,并提出了能概括当前网络带宽测量技术的三种不同模型,在剖析了这些模型的测量原理和优缺点之后,介绍了一些可从网络上获得的典型端到端带宽测量工具及性能评价指标,随后探讨了带宽测量技术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及端到端带宽测量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目前ATM网络中用于等效带宽分配的线性带宽分配方法和流体近似与稳态估计综合方法的不足,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在ATM网络带宽分配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前“HFC+CMTS”的接入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广电宽带行业的主流接入平台,CMTS作为广电宽带网络的核心,其上下行的接入能力直接决定着广电运营商的业务竞争力。在近两年,为了提高业务竞争力,各广电运行商开始着手Docsis3.0CMTS设备的部署,设备部署完成后,将会使得CMTS的接入带宽出现成倍的增长,业务瓶颈将得到解决,基于Docsis3.0的高带宽业务也将得到全面的开展。因此,未来几年的业务模式必然为基于Docsis2.0的普通带宽业务和基于Docsis3.0的高带宽业务并存。因此在未来CMTS接入网络平台中,针对这两种业务,如何去动态分配或共享带宽,在流量拥塞并产生冲突时,如何为两种业务提供带宽保证并避免冲突,从而保证两种业务正常运行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则主要介绍了我们对CMTS动态带宽共享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在未来业务模式下,如何为两种业务提供带宽保证并避免冲突,从而保证两种业务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9.
由于用户接入带宽的大幅度增加,公司所维护的Internet网络出口带宽面临巨大挑战.在不改变网络布局的情况下,如何节约带宽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公司增加流量缓冲设备,通过对用户进行网页加速、文件下载加速、流媒体加速等实现出口带宽节约,同时大幅度提升用户上网体验.  相似文献   

20.
虞险云 《移动通信》2010,34(16):93-96
在大带宽的时代,如何为应用内容提供商提供真正增强业务体验的能力,让网络运营商摆脱传统比特管道的角色?文章就此引入了IMS应用使能机制,介绍了IMS作为应用使能的关键特征,阐述了IMS应用使能的架构及其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