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粟轶君 《南方建筑》2006,(12):16-18
当今上海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选取了上海几例实践案例,试图从分析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几种常见的新旧关系处理手法出发,探讨思考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过程中新旧建筑形式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健  黄妍妮 《华中建筑》2007,25(4):119-123
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对河两岸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及合理改造关系到上海的历史和城市景观,因而十分重要.该文在全面收集苏州河两岸优秀历史建筑资料的基础上,从建筑类型、建筑风格和建筑功能转移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黄妍妮  张健 《华中建筑》2007,25(5):160-163
苏州河东段地处重要位置,有大量优秀的建筑遗产.该文以苏州河东段的优秀历史建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建筑立面样式的历史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苏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城的历史建筑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类建筑在历史建筑中占据很大比例。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居住类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来的使用功能而被其他功能所替代。如何进行功能的置换和空间规划使这些建筑重新焕发光彩,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通过走访调查和查阅资料,对苏州古城区居住类历史建筑整理归类,对当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经济、文化等方面赋予历史建筑存在的价值进行重新定义,对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作出分析,以098号控保建筑沈宅、东北街李宅、054号控保建筑季宅为例,针对性地提出对居住类历史建筑的再利用策略和改造途径。  相似文献   

5.
周学鹰  马晓 《华中建筑》2007,25(12):159-161
对江南水乡建筑文化教育进行探讨,指出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立的建筑学科,不但开近代江南水乡高等建筑文化教育之先,也为我国高等建筑学科最早之创举,初步探讨了苏州工专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围绕"适应性"与"适应性再生",分析建筑"适应性"的来源,探讨历史建筑"适应性再生"所具备的社会、环境、经济和文化多方面的适应性,同时指出对新旧建筑间相容性的创造性发现和对历史建筑文化特性的延续是历史建筑适应性再生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利用CiteSpace软件将CNKI数据库中1990—2020年的国内历史建筑文献进行知识图谱绘制,从文献时间分布、研究机构分布、研究作者分布、关键词共现分析等方面进行论述.结果表明:国内历史建筑研究经历了去旧建新、新旧对峙、新旧共生、新旧融合四个阶段,体现了从早期经验总结、实践探索为主到理论辨析、理论实践结合,并逐渐...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历史建筑保护相关书籍的选读,特别是周卫教授的博士论文《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及模式研究》一书中的“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和阮仪三教授的基础理论,我对有关历史建筑保护的观点和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即从过程延续的角度来保护历史建筑。原真性关联和解释性关联是新旧空间的两种关联类型,国外建筑师基于新旧空间的关联特性做出不同倾向的历史建筑再利用设计。我国在这个领域才刚刚起步,需要理论的跟进并重新审视历史建筑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郑潇 《规划师》2002,18(2):25-33
历史建筑的更新与发展及新旧建筑的共生是我们这个时代普遍面临的问题,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新旧元素融合成功的案例,在本质上都是运用当代的建筑语言对历史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真正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路。但历史建筑也是不断演进的,因此我们将时间维度引入实践中,同时尽力呼吁人们去关注城市的延续性与人性化。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中的新旧关联,以"一颗印"民居为实地调研对象,测绘了三种具有不同功能的房屋,从平面组织布局、立面及屋顶形式、内部空间改造、陈设及材料装饰等方面对新旧关联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非文物类历史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方法和对策,使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和延续,历史建筑顺应时代发展、得到重生,也为其他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周卫 《新建筑》2006,(5):20-22
以历史性建筑与其存在过程中曾经经历过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另类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为线索,以德国纽伦堡希特勒统治时期原国会大厦改建成新的档案中心为例,探讨历史事件对于历史性建筑的再利用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文化自信",有关历史街区的研究不断拓展,"非保护类历史街区"首次在2016年提出,但在近四年的发展中,其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文章从历史街区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入手,对比性地提出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的概念,运用文献对比分析法,对历史街区和非保护类历史街区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得出现阶段历史街区与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的差异性可体现为以下几方面:(1)概念界定的差别;(2)街区规模范围的差别;(3)街区情感认知的差别;(4)街区所处地域差别.  相似文献   

13.
中国首家“城市文化遗产精品酒店——上海首席公馆酒店”.是中国首家把近代历史博物馆和酒店相结合的文化酒店。它位于上海历史名区新乐路82号(原法租界)。这座由法国人设计、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曾经是昔日上海滩风云人物黄金荣、杜月笙等人台股公司的办公地。  相似文献   

14.
15.
姚栋 《时代建筑》2012,(6):15-19
文章介绍了老年人居住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住宅类型有着悠久却不为人知的历史。由早期仅仅覆盖无依老年人、老年人家庭,到当代对于整个老年人群体中不同需求的关注;由将老年人视为弱者给予收容、医疗服务,到把老龄问题正常化并覆盖每一个人。历史证明,解决老年人居住问题不仅需要专门的老年人建筑开发,更为关键的是回归社区并实现原居安老。  相似文献   

16.
林楠 《山西建筑》2005,31(9):17-18
简要阐述了历史建筑的价值及其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实例,从传承历史文脉、记录城市生活、丰富城市景观、展现城市魅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历史建筑对于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历史建筑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重要遗产,反映了人类不同时期的文明特征,因此,必须予以保护和延续。本文以重庆市江北城的集体搬迁为例,探讨了如何保护和延续历史建筑,对那些生存极为困难、特别是零散的历史建筑怎样进行保护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美国历史游径是美国线性游憩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其标识系统的布局和设计,经过长期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南粤古驿道作为宝贵的线性历史文化遗产,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交流的纽带,在标识系统的布局和表达方式上,与美国历史游径有诸多相似之处,通过总结美国历史游径标识在空间布局和设计表达上的特点,梳理美国历史游径标识系统与南粤古驿道标识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南粤古驿道标识系统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可以归纳未来南粤古驿道标识系统改进和提升的方式方法,有效提升南粤古驿道标识系统的设计水平和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张倩 《华中建筑》2011,29(4):18-20
探讨欧洲国家对具有历史意义的历史建筑及其毗邻环境的保护、更新、合理的再利用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我国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晚的现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全面分析法国图卢兹现代与当代艺术中心,在历史建筑再利用方面的设计工作和实践结果,提出对历史建筑再利用对其自身和所在地段及城市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郑涛 《城市建筑》2014,(14):22-22
本文以扬州市东关历史街区保护为例,从保护的分类处理、真实保护与旅游商业开发的协调、原真生活的回归三个方面,探讨了历史街区中原真性保护的方法,希望对目前国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