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州三名花     
说起扬州,人们都道扬州的菜肴美,扬州的园林迷人,扬州的“三把刀”有名;殊不知,扬州的花卉也非同凡响,其名花:琼花、芍药、艺菊,可谓天下“三绝”。扬州琼花自古有名,历史上有隋炀帝看琼花的故事。相传,汉代扬州有一道姑在扬州后土祠以玉埋地,顷刻间地上长出一棵奇树,树上开出无数洁白如玉的花朵,香飘百里,此花便是名扬千古的扬州琼花。至隋代,隋炀帝为一睹此花芳姿,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于是琼花的身价一增再增,素有“天下无双”之誉。宋韩琦曾有:“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年年后土  相似文献   

2.
舒迎澜 《园林》2006,(7):36-37
垕土祠系土地庙之意,今作后土祠。汉成帝元延年间(公元前12年),扬州后土祠因花而有封号为"琼花观"。由此推测,在两千多年前,扬州可能有了琼花栽培。南朝陈后主作词《玉树后庭花》,有人认为,玉树指的就是扬州琼花。隋大业十二年,炀帝烟花三月下扬州,从此,隋炀帝看琼花的故事便深深扎根于民间,流传至今。隋末唐初,扬州战乱频繁,经贞观之治,经济逐渐复苏。关于琼花之事,有所传闻。据《广陵琼花志》提到,江都人来济于唐高宗(公元650~683年)在位时任中书令,  相似文献   

3.
扬州琼花考     
扬州是历史上有名的花城。“隋炀皇帝下扬州看琼花”的传说几乎尽人皆知,琼花确实令人神往。尽管扬州已在前不久将琼花定为市花,“琼花”作为一种植物名称亦已出现在祖国现代的植物学、园艺学文献之中.而对扬州琼花的芳踪却不是了解得很清楚的。本文试从史籍记载并结合有关事实,对扬州琼花的历史作一初步考证,以求得同行们指教。一、琼花名称的由来  相似文献   

4.
韦金笙 《园林》2004,(7):42-43
扬州园林始于西汉构筑“钓台”,成于隋代离宫别苑“长阜苑”,盛于清代康乾盛世,曾称誉“扬州园林甲天下”。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中原,开邗沟通江淮,于蜀冈上修筑邗城(即今扬州)。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在邗沟的基础上,又开凿通济渠(运河),从此扬州成为运河水运枢纽。唐代商贾如织,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有“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之说。宋  相似文献   

5.
扬州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人文荟萃,风景优美,物产丰盛。古往今来,都是人们向往之地。扬州位于长江下游的北岸,南临长江,北接淮水。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沟通江淮(人类开挖的第一条人工运河),并在蜀冈上筑邗城(即今扬州)。隋大业九年(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登基,又开凿通济渠,从此扬州成为运河水运枢纽。因水运发达,隋炀帝三幸江都(即今扬州),扬州出现过畸形的繁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隋炀帝在扬州被部下宇文化及等所杀,隋朝的覆灭,给唐朝的繁荣强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扬州历史名城保护与建设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州是我国古九州之一,从春秋、吴王夫差(公元前486年),开邗沟筑城称起,已有近2500年建城史。隋炀帝开凿运河,纵贯南北,使地处运河临江入海的扬州,成为我国南北  相似文献   

7.
正悠悠运河水,穿扬州城而过,贯通南北,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数不尽的繁华过往,也带来了佛教文化的兴盛。千百年来,这座城和城中的佛寺,相融相生,互为滋养,在宁静和谐中,发展至今。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挖邗沟,还筑起了一座邗城,即今天扬州的前身。到了隋朝,隋炀帝以扬州为中心,在邗沟的基础上进行南北扩建,大规模开凿运河。运河的开通,给扬州带了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舒迎澜 《园林》2006,(3):46-47
北宋至道二年(996年),王禹偁守扬州,曾作《后土庙琼花》诗,诗注:"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其树大而花繁,不知实何木也,俗谓之琼花云。"此后,欧阳修于庆历中(1041~1048年)任扬州知府,他在琼花旁筑了琼花亭,题"无双"二字于匾上;韩琦的长诗"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继唐·李德裕、杜牧之后,认定扬州琼花确是天下独一无二的花卉。然而,琼花究竟是什么植物,它与玉蕊花、八仙花是否属于同一物种?这个问题自王禹偁提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代民  相似文献   

9.
对遗产真实性的认识必须基于具体的遗产对象及其文化背景,大运河是一种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产物,探讨运河水利工程遗产的真实性,不能缺少人、自然、运河这三者的对话.文章从两个方面考察中国大运河扬州段水利工程遗产的真实性问题:一、从运河动态发展的角度,研究淮扬运河发展过程中的“变”与“不变”.二、大运河作为一个系统,以整体性发挥作用,各要素的优化组合是系统发挥作用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一千年前,来自河南开封的诗人崔颢,他行船入运河离家乡也越来越近,浪涛澎湃但已不担心,他准备重新整顿返回长安,继续追寻报国之梦.公元七世纪,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它横贯南北成为闻名世界的的“黄金水道”.运河上有古人数不清的起点与终点,有望不尽的家乡与远方,有民族生生不息的梦想传承.  相似文献   

11.
<正> 古人说起去扬州,通常用一个“下”字:“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抑或“烟花三月下扬州”……仿佛跟下饭馆似的,很随意。这当然有客观的原因:从北方到南方,俗称南下;从长江中上游到下游,也算顺流而下……乾隆下江南就是很著名的一个例子。他老人家乘着龙舟,沿京杭大运河漫游,肯定要在扬州歇歇脚的。所以清朝的  相似文献   

12.
扬州园林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扬州园林就有史可考。这从两方面可以证明:一是徐湛之(公元420~478年)曾在扬州蜀岗上建造风亭、月观、吹台、琴室,史称该景是"果竹繁盛,花药成行,招集文士,尽游玩之适,一时之盛也";二是扬州大明寺始建于大明年间(公元457~464年),其时已具规模,到隋代时,又造栖灵塔,被誉为"中国之尤峻特者",盛况当可想见。  相似文献   

13.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2500年的建城史,历史积淀丰厚。唐代扬州富甲天下,有“扬一益二”之称。由于地处长江运河交汇的地理要冲,明清时期扬州成为两淮盐业和南北漕运的中心市井辐辏,商旅群集,是全国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邵伯古为步邱,晋名新城,别称甘棠,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它位于江苏省江都市北12km、距扬州城东23km处,与里运河和盐邵河交汇,扼江淮之咽喉,水陆交通条件极为优越。自隋代开凿南北大运河起,邵伯日益兴盛;唐宋以后,邵伯发展成为“南北舟车孔道,烟火万家,行旅如织”的运河重镇。隋炀帝、乾隆、谢安、董恂、孙觉、苏轼等名人墨客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和诗篇,古镇至今留有甘棠庙、斗野亭、云川阁、大马头、大王庙、石板街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  相似文献   

15.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2500年的建城史,历史积淀丰厚。唐代,扬州富甲天下,有“扬一益二”之称。由于地处长江运河交汇的地理要冲,明清时期扬州成为两淮盐业和南北漕运的中心,市井辐辏,商旅群集,是全国最繁华的都市之一。腰缠万贯的盐商纷至沓来,在扬州这块风水宝地上建房筑园,所以,扬州旧城至今仍遗存许多恢弘的盐商旧宅院。  相似文献   

16.
读者文摘     
世界上最早的活动建筑世界上最早建成活动房屋的城区,要首推中国。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朝时,宫廷中有两位“巧思”的人物:宇文恺和何稠。他们是当时在建筑工程方面具有极高造诣的技术家。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宇文恺奉命建造了一座观风行殿。这是一座能够活动的殿堂,可以拆卸,应用  相似文献   

17.
洪烛 《城市开发》2004,(2):80-83
古人说起去扬州,通常用一个“下”字:“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抑或“烟花三月下扬州”……仿佛跟下饭馆似的,很随意。这当然有客观的原因:从北方到南方,俗称南下;从长江中上游到下游,也算顺流而下……乾隆下江南就是很著名的一个例子。他老人家乘着龙舟,沿京杭大运河漫游。肯定要在扬州歇歇脚的。所以清朝的  相似文献   

18.
《园林》2000,(8)
荚莲属植物因其花美果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倍受人们推崇喜爱。据记载,早在唐宋年间就有琼花被栽于扬州寺观之中,视作奇花异草。如今该属的许多植物仍是园林绿化中重要的树种。近年来,一种可作地被的荚蒾新品经上海植物园引种、驯化,已成功地在上海安家落户,它就是川西荚蒾。  相似文献   

19.
向燕  尹凯 《中华民居》2012,(2):46-50
台儿庄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四分朝天子,六分下江南”的关键一段,再加上“当南北孔道”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了台儿庄运河文化自身的特点。胎儿庄运河贯穿于苏鲁两省接壤区域,在流经鲁南微山湖时拐了个大弯,形成了以台儿庄为中心的一段42.5公立的东西向河道:特殊的位置和走向使台儿庄一代的运河文化上承继宁孔孟之家,东融邳郯之灵气,所以长久依赖就有“运河兴,则台儿庄兴,运河衰,则台儿庄衰”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20.
大运河(主要是江南运河段)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各历史时期工业发展在运河沿线遗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在目前运河工业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与改造的压力下,通过建立“工业遗产廊道”以实现大运河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对大运河工业遗产的类型与分布概况,以及遗产的价值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基本原理,即运河工业遗产与运河的三种关系:“功能相关”、“空间相关”和“历史相关”。接着对大运河工遗产廊道的基本范围与层次,以及规划设计的方法进行了论述。(上篇见本刊6月上半月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