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如今,计算机信息网络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因此,在我们应用计算机软件系统过程中,确保计算机软件的安全至关重要,由此而出现的安全漏洞检测技术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本文分析了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技术中的静态检测技术和动态检测技术,并就安全漏洞检测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究,旨在保证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2.
由于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普及。计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安全漏洞方面的隐患。因此,需要创建合理有效的安全体系,给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漏洞进行修护,预防不安全因素给计算机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廖莎莎 《软件》2023,(6):70-72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计算机软件存在一些安全漏洞,影响了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使计算机软件中的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迫切的需要加强对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技术的研究。本研究主要对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进行了概述,详细介绍了安全静态检测技术、安全动态检测技术、源代码改编技术、安全程序检测技术四种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技术,并总结了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技术的应用状况,以期发挥检测技术的优势,解决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问题,提高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安全性,推动计算机软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化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企业市场的主要支撑点。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日趋强大,软件的安全是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的关键之一,因此,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技术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必须加强软件自身安全检测及预防,从而有效阻止非法侵入和攻击。本文将对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技术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当前,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提高,信息系统在我国的各个领域被广泛使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就成为了一个关键的事情。在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中,安全漏洞是对信息系统造成威胁的主要原因,所以,计算机软件中安全漏洞的检测技术就成为了现今人们探索的重点问题。本文简要探讨了计算机软件中安全漏洞检测技术的静态检测及动态检测技术,分析其具体应用,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计算机软件中安全漏洞的检测技术,保证软件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软件安装和运行时往往会出现很多漏洞,目前现有的计算机安全级别设置已经无法解决计算机漏洞的安全问题,如果不能对这些漏洞有效处理,将会给计算机系统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要对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进行有效检测,需要对计算机软件漏洞和攻击的方法进行分析,最后找到有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李寅杰 《软件》2023,(7):108-111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各个领域,不仅可以实现大量信息数据的高效存储,而且越来越稳定。然而,计算机软件中的安全漏洞越来越复杂,处理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就需要采用更加先进的检测技术,快速查找漏洞原因,及时弥补安全缺陷,确保计算机软件始终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基于此,本文探讨了计算机软件中安全漏洞的特点,分析了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技术,提出了安全漏洞检测技术在计算机软件中的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使用量越来越多,互联网的应用更加普及,同时我国网络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个人或企业使用基于网络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商务活动。网络技术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计算机软件中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是针对安全问题进行解决的一种思路,对于安全漏洞风险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也将就此系统地探讨有关计算机软件安全的主要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更加普及。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必要工具。人们在使用计算机的同时对计算机性能和计算机的辅助功能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计算机和网络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软件。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成为了计算机软件性能的组成部分,同时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又可以实现有效确保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由此表明,计算机安全检测技术已俨然成为保护计算机软件的关键性因素,即安全检测技术可根据不同的安全指标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安全测试,并有效识别出软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本文就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及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以确保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漏洞检测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安全中的应用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尤其针对近年来计算机软件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威胁与安全漏洞,要求在漏洞检测技术方面进行不断完善。本文主要对计算机软件存在的问题、漏洞检测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安全中的应用以及漏洞防范措施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软件安全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因此,应做好计算机软件技术安全检测和管理工作。文章结合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概述,重点分析影响计算机安全的主要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技术,希望可以给相关部门处理计算机软件技术安全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智  袁庆霓 《微机发展》2012,(2):172-175,180
为了解决计算机BIOS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文中在研究BIOS技术原理与理论基础之上,对BIOS的安全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基于BIOS安全隐患和代码完整性度量的BIOS安全检查模型,通过建立BIOS安全隐患库和BIOS标准代码样本库设计实现BIOS安全检查系统。针对BIOS自身或外界物理木马、病毒攻击情况,采用不同硬件和软件保护措施,最终实现对BIOS进行安全检查。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意义,可以给用户提供实时的安全检测和提供安全补丁模块。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保障计算机以及使用者信息的安全性、隐秘性,并且提高计算机的使用生命周期,需要对计算机进行安全智能监控。但采用当前的计算机安全监控技术对计算机安全进行监控时,没有设置具体的安全监控指标,无法计算出计算机安全监控的非安全因素权重,存在计算机网络可能自动泄密,无法智能监控以及监控数据误差大的问题。为此,将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计算机安全智能监控中,提出了一种基于LINUX的计算机安全智能监控方法。该方法先将计算机非安全因素进行分类,其中包括计算机网络配置,自带系统和网络病毒。然后利用SAltera EPM7128S芯片对计算机安全智能监控进行硬件构造,采用CPLD结构根据计算机非安全因素分类结果对计算机安全智能监控软件部分进行设计,软件设计中依据计算机安全智能监控失真衰减的抑制方法,实现计算机远程安全智能监控,最后根据Delphi法来建立计算机安全智能监控网络环境总体运行情况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大规模无法定量分析的计算机安全监控因素做出概率估计,以概率估计结果为依据对计算机安全智能监控的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实现对计算机安全的智能化监控。实验仿真证明,所提方法提高了计算机安全智能监控的全面性和高效性,减少了计算机安全智能监控数据传输的丢包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目前计算机网络工程所涉及的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计算机网络工程物理硬件安全问题、计算机网络工程系统安全问题、网络病毒安全问题、黑客攻击安全问题,在面对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时,提出入侵检测技术、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数据备份和杀毒软件应用等技术手段保护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并且在计算机网络工程管理中加强管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制定网络工程管理制度等,有效的解决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有效防止网络安全问题的侵害,我们使用了各种复杂的安全技术,如入侵检测、防火墙技术、准入控制技术等,尽管如此,计算机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问题还是频发。本文主要介绍目前在信息网络中存在的主要安全威胁并对网络安全的保护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作为计算机安全系统架构的基石,计算机硬件安全越来越得到重视。文章阐述计算机安全的内涵和计算机硬件发展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介绍了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的现状,提出基于内置安全确认和外置辅助安全检测的双重计算机硬件安全策略。  相似文献   

17.
IDS在研究所网络化中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入侵等安全问题的威胁。文章讲述了入侵检测技术,分析了各种入侵检测过程及IDS的作用,并应用P2DR"动态安全模型"对某研究所的网络信息安全系统进行了初步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病毒检测是计算机安全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是反病毒技术的核心。利用病毒检测技术便于发现计算机系统是否受到安全威胁,同时也可以及时通告用户做好病毒防范措施,本文设计实现了一个对该病毒的检测工具。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发离不开计算机。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开发不断提速,随之产生了大量的问题。其中,鉴于计算机软件安全的重要性,安全检测工作不容忽视。现有的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方法存在不少的问题。如果能够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合理的检测,势必会降低故障率,这对计算机软件安全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栋良 《软件》2013,(9):128-129
本研究旨在探讨计算机软件当中的安全漏洞检测技术及其应用。在简要介绍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针对计算机软件中安全漏洞的动态、静态检测技术作了一些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