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两种雷达有源隐身技术-有源对消和人为盲区-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有源对消技术利用相干波的干涉效应,通过产生相干对消波,人为地改变目标的散射分布,以减少在雷达方向的散射功率密度。  相似文献   

2.
雷达有源隐身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是能够减小目标信号特征使雷达探测能力降低的技术均属于雷达隐身技术。在有源隐身技术中,除了干扰方式处。有源对消是一处灵巧的信号消隐方式。主要讨论采样相干手段使目标散射场和人为引入的辐射场在雷达方向相干对消,对雷达接收机始终处于合成方向图的零点,从而抑制雷达对目标反射回波的接收这样一种有源对消隐身技术,计算了相干对消的波瓣特性、功率指标及对消波的幅相取值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标RCS的计算和对消效果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应用物理光学和等效电磁流等方法对有源隐身中被保护目标的RCS进行了计算,给出了某飞机模型RCS的理论计算值和平滑值。并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计算了有源隐身目标散射场和对消场差值的均值和均方差,在方位角分别以均匀和随机规律变化时,对目标散射场被对消的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4.
基于目标RCS特性的有源对消隐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源对消隐身是现代隐身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能在传统隐身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受保护目标被雷达发现的概率。基于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特性,介绍了有源对消隐身的基本原理,讨论了幅值和相位误差对隐身效果的影响,分析了对消波(场)的辐射特性,并对实现有源对消隐身所需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有源对消隐身技术理论上可行,工程难度较大,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PolSAR有源假目标干扰的鉴别与对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针对分时极化测量体制,研究了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SAR)有源假目标干扰的鉴别与对消问题.首先建立了真实雷达目标和有源假目标干扰的极化信号模型,指出了真实雷达目标和有源假目标干扰的极化特性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慢时间多普勒域进行有源假目标干扰鉴别和对消的原理和方法,并给出了抗有源假目标干扰的PolSAR成像的工程实现流程.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周龙建 《微波学报》2019,35(6):10-15
为减小测角误差对有源对消效果的影响,进而降低有源对消对测角系统性能的要求,促进有源对消技术在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 RCS)缩减中的应用,基于平台及单个强散射源RCS 曲线随角度变化的特点,提出了分布式的有源对消方案。推导了包含测角误差的有源辐射场表达式,分析了测角误差对有源对消效果的影响方式,为减小测角误差的影响提供了指导。采用蒙特卡罗方法仿真分析了集中式有源对消和分布式有源对消的性能随测角精度的变化。最后在一定测角精度情况下,分析了不同幅度相位误差对分布式对消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布式对消方案具有较为稳定的对消效果,在测角误差3°的情况下,为达到6dB 的缩减,相位和幅度容差分别达到10°和2 dB。上述结果为有源对消在RCS 缩减的应用中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副瓣对消是雷达抗有源干扰的主要手段之一.当雷达在进行低空探测时,由于地杂波的影响,使得副瓣对消性能下降,无法有效对抗有源干扰.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强杂波区副瓣对消技术,降低地杂波对副瓣对消处理的影响.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降低地杂波对副瓣对消性能的影响,解决雷达在低空探测时无法有效对抗有源干扰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毫米波连续波雷达载波泄漏对消——理论分析与系统仿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郦舟剑  王东进 《现代雷达》1998,20(2):1-11,46
对限制连续波体制雷达系统作用距离的载波泄漏问题仔细地作了探讨,对各种连续波体制载波泄漏有源对消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针对毫米波宽带调频雷达实际泄漏信号的特点进行了对消环路的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设计良好的对消系统能有效地抵消载波泄漏功率达30 ̄60dB,对进一步作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干扰背景下瞬时极化测量雷达的目标识别预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以瞬时极化测量雷达的攻防对抗为背景,分析了单极化有源干扰机形成的假目标的极化散射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干扰样式下,干扰机在分时极化测量雷达和瞬时极化测量雷达下生成的假目标具有不同的散射特性。在单极化有源假目标极化散射特性分析基础上,针对对抗条件下极化雷达无法准确测量目标散射矩阵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完整极化测量的目标识别预处理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获取目标三个极化散射矩阵序列,它们可以用作目标识别的稳健特征量。  相似文献   

10.
副瓣对消技术是雷达抗有源压制式噪声干扰的一项重要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干扰环境下雷达最大探测距离。文中通过介绍副瓣对消的工作原理,从辅助天线设计、对消样本选取、主辅通道一致性三个方面分析副瓣对消的关键技术,结合抗干扰试验的常见问题,给出时序对齐、全量程噪声分段采样等解决方法,并分析现有副瓣对消性能指标的局限性,提出新的副瓣对消性能指标,并对指标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1.
自适应旁瓣对消(ASLC)是雷达抗有源干扰的有效方法。它采用空间滤波技术,通过辅助接收通道在干扰方向形成波束图的零点,实现对干扰信号的抑制。本文介绍了自适应旁瓣对消的原理,然后给出了基于FPGA的ASLC实现方案,最后通过仿真和试验结果,分析了自适应旁瓣对消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
李波 《电子科技》2012,25(4):96-99
自适应旁瓣对消是雷达抗有源干扰的有效方法。文中简要介绍了自适应旁瓣对消的基本原理,旁瓣对消模块在某雷达的应用,推导出便于工程实现的理论公式。在实际工作中能满足雷达系统抗干扰性能指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实现信号处理数字化是雷达装备发展的必然趋势,自适应旁瓣对消技术在新一代雷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分析了自适应旁瓣对消技术对抗有源干扰的基本原理,并通过MATLAB进行了仿真试验,其结果表明自适应旁瓣对消技术可有效对抗有源干扰。  相似文献   

14.
王艳  彭应宁  王华彬 《现代雷达》2007,29(11):44-48
有源雷达和无源雷达系统误差估计是实现有源无源雷达信息高精度融合的关键环节之一。由于时差定位无源雷达具有与有源雷达不同的误差分布特点,多有源雷达之间的系统误差估计方法已不适用于无源雷达与有源雷达之间的系统误差估计。文中提出一种系统误差估计方法,利用有源雷达和无源雷达对同一目标的观测,同时估计有源雷达的系统误差和无源雷达的时差系统误差,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371雷达目标自动识别系统,是对雷达进行技术改造的一种智能化系统。它利用环境图对消技术进行杂波对消,并充分利用雷达在一个波束内所截获到的目标信息进行自动识别、自动检测,极大地提高了雷达的反应速度,使之智能化。  相似文献   

16.
超宽带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探测空中目标的超宽带(UWB)/冲激雷达,本文讨论了UWB/冲激雷达的信号处理技术,主要是信号检测和目标特性分析,首先讨论了目标检测技术,提出了用小波变换和高阶谱估计技术在变换域内进行检测的算法;其次讨论了目标特性分析技术,采用了高阶谱估计,提出了一种时域双谱估计算法,它可精确估计复杂形体目标的局部散射中心的分布。最后,结合作者等人研制的冲激雷达实验系统,对上述信号处理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7.
张敬松  潘健 《现代雷达》2007,29(4):31-33
由于大多数非相参体制雷达没有杂波对消能力或杂波对消能力较差,一旦各类飞行目标进入地杂波区,雷达就难于观测目标。为了提高现役雷达的反地杂波性能,使其能够探测地杂波中的飞行目标,研制了通用型雷达动态杂波图对消系统。文中简述了该系统的组成、基本工作原理、技术难点和特点,以及试验、使用情况和结论。  相似文献   

18.
连续波雷达同频干扰微波对消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连续波雷达同频干扰的微波对消技术进行了详尽研究,分析了连续波雷达同频干扰自适应对消的基本思想,研究了对消矢量的数学模型和对消系统的误差模型,阐述了可行的闭环微波对消方案,并对系统环路进行了闭环分析.研究了实际微波对消环路的关键单元硬件实现方法,并对实际微波对消环路进行了对消比测试实验,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对消环路能获得较明显的对消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描述了由西屋公司的诺顿系统研制目前普遍使用的多工作方式雷达的主要特征。这种雷达由于使用了一个多孔径天线,而具有同时实时实行高分和合民径雷达和地面动目标显示的独一无二的能力。使用三端口方位干涉仪,利用干扰电流对消技术,使这种雷达能在高杂波环境中检测低速运动目标,并将其定位在它们的真实位置上,然后将这些检测作为移动目标符号精确地叠加在同时被接收处理的合成孔径雷达背景地图上。  相似文献   

20.
干扰条件下常规雷达效能仿真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雷达方程,建立了常规搜索雷达、跟踪雷达和雷达告芍接收机截获目标的信号能量数学模型,导出了在无源箔条、有源噪声加欺骗干扰情况下,进行雷达效能计算的数学表达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