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一种正在兴起的新工艺新产品现时世界上提高轧制钢材综合机械性能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微合金化+控制轧制的方法,向钢中添加铌、钒、钛等碳氮化物形成元素,严格控制轧制工艺参数,使基体沉淀出细小弥散的铌、钒或钛的碳氮化物,从而达到沉淀强化的目的。这种  相似文献   

2.
前言强碳、氮化物形成元素——钒、钛、铌的微量合金化对钢的组织、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的影响人们曾进行了十分详尽的研究,但是微量合金元素对合金钢可逆回火脆性倾向的影响人们还不完全清楚。为了清除结构钢的回火脆性,通常采用钼(0.5%)来进行合金化。人们注意到在含钼的低磷钢中有减少钼含量可能性的报导,其目的是搞清楚,在用直接还原炉料炼制的纯净钢中,微最碳、氮化物形成元素能在多大程度上来代替钢中钼的作用。本文研究微量合金元素钒(0.05%)、钛  相似文献   

3.
微合金化元素对低合金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捷  孙方策 《铸造》1997,(1):25-27
研究了稀土、铌、钒、钛等元素对低合金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强碳化物形成元素(铌、钒、钛等)可细化晶粒和沉淀强化,显著提高铸钢强度;稀土则可细化晶粒并改善非金属夹杂物的形态和分布,显著提高钢的韧性。这些合金元素复合处理铸钢,则可获得显著的强韧化效果  相似文献   

4.
利用真空热轧复合方法制备了钒中间层钛/钢复合板,采用SEM、EDS和XRD等分析结合界面形貌、元素扩散行为和界面相组成。结果表明:钒中间层钛/钢复合板界面实现了良好的冶金结合。与拉剪强度测试相结合,研究了钒中间层钛/钢复合板结合界面结构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钒中间层钛/钢复合板剪切强度均优于国家标准(140 MPa)。950℃轧制的复合板界面扩散层厚度大于900℃轧制的复合板扩散层厚度。钒中间层与Ti、Fe元素形成固溶体,有效阻止了金属间化合物TiFe和TiFe_2的产生。900℃轧制的钛钢复合板剪切强度为223 MPa,大于950℃轧制的复合板剪切强度。对剪切断口的分析表明裂纹多沿钒铁固溶体产生并扩展。  相似文献   

5.
钛及钛合金的可焊性高纯度的钛(99.9%)强度不高,因此不能应用,目前用的是工业纯钛,含钛99.5%以下。为了改善钛的加工性能和机械性能,钛的合金化具有很大的意义。在钛合金中常加的元素有:铝、锡、锆、铬、锰、钼、钒、铁等。铝、锡、氧、氮、碳等在钛中溶解,有稳定(?)相作用,称这些元素为(?)稳定元素。钼、钒、铌、钽等在钛中溶解,有稳定β相的作用,称这些元素为β稳定元素。  相似文献   

6.
利用三维原子探针(3DAP)可以对不同元素的原子逐个进行分析,并给出纳米空间中不同元素原子的三维分布图形,分辨率接近原子尺度的优越性能,对含铌轿车横梁钢中的碳氮化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铌微合金化钢中存在尺寸为几个纳米大小的铌碳氮化物析出物,析出物呈薄片状,同时,铌碳氮化物在铁索体中析出是随机的。  相似文献   

7.
法拉第赝电容器兼具二次电池高能量密度和超级电容器高功率密度的优点,而电极材料是决定法拉第赝电容器性能的关键。过渡金属氧化物/氮化物作为两种主要的赝电容器电极材料,能在提高能量密度的同时保持高功率密度。本文综述钌氧化物、镍氧化物、锰氧化物、钒氧化物、钴氧化物、铱氧化物等过渡金属氧化物和钛氮化物、钒氮化物、钼氮化物、铌氮化物等过渡金属氮化物的纳米结构设计和高比表面积复合材料制备的最新进展,为法拉第赝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扫描电镜(SEM)和冲击试验等方法,研究了铌钛复合微合金化处理对42CrMo钢低温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铌钛复合微合金化42CrMo钢组织得到细化;温度较低时,钢的冲击吸收能量及纤维断面率均得到明显提高,即铌钛复合微合金化能够改善钢的低温韧性.然而,较高的强度和较高的硫含量使得这种改善效果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9.
实验室研究了钛、铌对16%Cr超低碳氮铁素体不锈钢的高温塑性、再结晶温度以及冷轧板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变形抗力的影响十分显著,而不同含量的钛、铌对钢的变形抗力影响很小。当变形温度达到1 350℃时,三种成分钢的抗拉强度和塑性急剧下降。钛、铌的加入对钢板的完全再结晶温度有一定的影响,即加钛或加铌均延迟再结晶。不加钛、铌的钢在拉伸时有明显的屈服现象,且屈服强度较高,r值较低,而加钛或钛、铌复合加入的钢没有明显的屈服现象,r值较高均达1.50以上。  相似文献   

10.
低合金高强钢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成形性能和焊接性能,广泛应用于汽车板的加强件,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也会出现屈强比低、难以控制等因素,使得厂家在冲压时不能满足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汽车零部件成形,改善屈强比,提高延伸率,研究者发现在钢中加入铌、钒、钛等合金元素,通过晶粒的细化使得屈服强度提高,延伸率有所改善,从而更好的满足客...  相似文献   

11.
采用力学性能测试、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下钒对微合金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工艺条件下,钢的强度随钒含量的增加而有所提高,轧材韧性下降,而正火钢韧性没有明显的变化;正火后钢的强度下降,韧性得到改善;添加钒不改变钢的显微组织,均为多边形铁素体和珠光体;钢中钒大部分固溶于基体中,当钒含量达到一定量时,轧材中有大量单独钒的碳氮化物析出,正火钢中碳氮化物均以复合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试验,研究了钛含量变化对铌钛微合金化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钛含量增加,铌钛微合金化钢中的贝氏休体积分数对钢材屈服强度的影响程度没有明显变化,而Hall-Petch关系斜率减小。同时,对铌钛微合金化钢的强度计算模型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13.
通过热力学计算和实验观察,对一种高钛含铌钢中Nb、Ti的析出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钢中的铌的氮化物和碳化物在液相和凝崮过程中不能生成;氮化钛在凝同过程中析出,碳化钛在凝固末期形成;在奥氏体相中,实验钢中的Nb、Ti碳氮化物析出的先后顺序为TiN>Nb(CN)>NbC>TiC;铸坯中的析出相主要为氮化钛,而成品板材的二相粒子均为Ti、Nb复合的C、N化物.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目前,国内外生产气缸套、活塞环配对摩擦付,多采用往铸铁中添加磷、硼、钒、钛、铌、钨、铬等微量元素的方法,来提高铸铁组织中硬质相的显微硬度和强化基体组织。例如硼钨铬多元合金的气缸套,其耐磨性均优于其它材质。其原因主要是铸铁中含有硼、钨、铬、锰、铌、钽、钒、钛等多种合金元素。那么,这些合金元素在碳化物中分布情况究竟如何?为此,本文用X光能谱和扫描电镜对3种不同化学成分的铸铁气缸套中钨、钒、钛、铌、钽、磷等元素的分布情况以及合金碳化物的组成元素进行了初步分析。二、试验方法试样取自硼钨铬多元合金铸铁、钒钛铸铁和铌铸铁的气缸套上,其常规化学成分见表1。供电子探针分析用10×10×5毫米试样,  相似文献   

15.
范泽熙  杨弋涛 《铸造》2021,(1):62-67
基于铌、钛元素的微合金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低合金钢中,可望为重载车用钢零件性能提升提供助益.本文综述了铌、钛添加后在车用低合金钢中的存在形式、强化机理、析出规律及铸件的热处理工艺.铌钛元素在钢中主要以析出态的形式存在,沉淀强化是其主要强化方式.常用最终热处理以淬火加高温回火为主.最后,作者对重载车用铌钛微合金钢发展方向进...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HRB500E微合金化高强度钢筋中钒的氮化物、碳化物和碳氮化物分别在液相、凝固过程、奥氏体以及铁素体相中的析出热力学条件,并研究了它们在实验钢连铸或热处理过程中的析出规律。结果表明:实验钢中,钒的碳化物和氮化物在钢液中不析出。碳氮化钒(VCxN1-x)中的x值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即在高温平衡条件下析出富氮的碳氮化物,在全固溶温度1450 K下析出物为VC0.03N0.97。VN在1176~1448 K温度区间内在奥氏体相中析出,温度低于1176 K时,主要析出物为碳化钒或碳氮化钒。实验钢铁素体相中也观察到有钒的化合物析出,呈椭圆形,析出规律与热力学分析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7.
氢化介质 (特别是潮湿环境 )会加深钢内杂质的有害作用 ,使钢产生可逆回火脆性和氢脆作用。独联体奥斯科利斯克电冶金公司采用铁矿石直接还原法生产钢的先进工艺可以获得杂质含量很低的钢 ,并能消除它的可逆性回火倾向。这就创造了在直接还原的钢成分中节约昂贵又稀缺的钼的可能性。文献指出 ,合金结构钢中钼含量减少到 4 0 % ,可保持规定的综合机械性能不增加可逆回火脆性倾向的可能性。为了补偿减钼的强度损失 ,建议用碳化物形成元素 (钒、钛、铌 )微量合金化。前苏联优质钢研究所研究了节约钼合金化的30 XHMA、 30 XMA、 30 XH2 MФ…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质量锻件需求量的增加和精炼工艺的广泛应用,大型锻件的晶粒粗大问题越来越突出,结合近年来的实践,综合比较钒、铌、钛等元素细化晶粒的效果和工艺性能,铌的综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针对V-Ti微合金钢,采用透射电镜分析了不同加热温度下微合金碳氮化物的溶解,未形变与形变奥氏体在不同冷却温度下碳氮化物的析出。结果表明,钒的碳氮化物在860 ̄900℃时大量溶解,钛的碳氮化物在900℃以上逐渐溶解;随着冷却温度的逐渐降低,析出相逐渐增多、尺寸减小,在1200 ̄950℃时主要是微合金元素钛的碳氮化物析出;奥氏体区的高温形变促进微合金碳氮化物的析出,使奥氏体内的析出量增多、尺寸细小。  相似文献   

20.
针对V-Ti微合金钢,采用透射电镜分析了不同加热温度下微合金碳氮化物的溶解,未形变与形变奥氏体在不同冷却温度下碳氮化物的析出.结果表明,钒的碳氮化物在860~900℃时大量溶解,钛的碳氮化物在900℃以上逐渐溶解:随着冷却温度的逐渐降低,析出相逐渐增多、尺寸减小,在1200~950℃时主要是微合金元素钛的碳氮化物析出;奥氏体区的高温形变促进微合金碳氮化物的析出,使奥氏体内的析出量增多、尺寸细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