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社会,家庭及餐馆烹饪、方便面、火腿肠等方便食品制作,都会添加适量的味精用于提鲜。人们在享受味精带来的鲜味的同时,也有人说味精有害,吃多了影响身体健康,等等。那么,味精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食用味精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到底有没有危害呢?这要首先从104年前说起。  相似文献   

2.
味精的秘密     
石尚 《中国食品》2012,(9):50-51
现代社会,家庭及餐馆烹饪、方便面、火腿肠等方便食品制作,都会添加适量的味精用于提鲜。人们在享受味精带来的鲜味的同时,也有人说味精有害,吃多了影响身体健康,等等。那么,味精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食用味精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到底有没有危害呢?这要首先从104年前说起。  相似文献   

3.
广日 《美食》2011,(Z1):88
近日,英国一家媒体组织多位名厨、美食评论家和历史学家评选出食品历史上的10个"灾难时刻",其中味精赫然位列其中,称味精摄入过多可使人出现眩晕、头痛等症状。事实上,味精历来备受质疑:从老外声称的"中餐馆综合征",到民间传味精导致脱发甚至癌症的说法等不一而足;然而,多年来对味精的科学研究仍未能证实味精对人体健康有害。  相似文献   

4.
经常有朋友问我:"小钟,没在你的菜谱里看到过鸡精、味精,你家不用那些调料吗?"其实家里也不能说完全不用,毕竟厨房调料架上总放着鸡精,但是用的概率真不多。关于味精、鸡精孰好孰坏,我不想讨论,相信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在做菜时会对用味精、鸡精有些顾忌。那么,就让我们自己动手做健康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使用味精作为鲜味剂,但由于许多人不懂得烹饪知识,不能正确使用,认为用得越多越好,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使本来味美的菜肴也生出一些异味,降低了菜的品味.那么,如何正确使用味精这种鲜味剂呢?本人根据多年实践向大家简介如下:一、味精的化学成分味精是谷氨酸一钠与少量食盐的混和物.谷氨酸一钠来自于谷氨酸.谷氨酸主要存在于植物蛋白中,由小麦的面筋蛋白水解得到.谷氨酸有酸味和鲜味两种味,但以酸味为主.将它加碱适当中和后生成谷氨酸一钠盐,其结构式为:  相似文献   

6.
去年后期,政府对一些产业的政策作了调整,味精也列入其中。新政策出台必将显出效果,不过从全年来看,味精产量依然增长一成多,成本上升,销价下落,总体经济效益欠佳。  相似文献   

7.
味精是常用调味品,白色颗粒状晶体。近年来,不断有硫酸镁掺入味精中的报道。硫酸镁与味精极其相似,肉眼很难分辨掺硫酸镁的味精,多被销毁,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寻找一种既对味精的质量没有影响,又能去除硫酸镁的方法,利用晶体硫酸镁受热失去结晶水变成硫酸镁粉末后,再用40目标准筛过滤,去除硫酸镁粉末,结果表明:味精中硫酸盐含量小于0.05%,味精中谷氨酸钠含量达到99%以上,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8.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各大小餐馆都时兴打这样的宣传语来招揽顾客——本店承诺:菜品中绝不添加味精、鸡精等调味品.一夜之间,好像用了上百年的味精就成了大家避之惟恐不及的"毒物". 味精的历史并不长,满打满算也不过百来年.上世纪初,日本一位化学教授偶然间从海带中发现了一种名为谷氨酸钠的化学物质,将其加入汤中,味道竟变得异常的鲜美,而后开始批量生产,很快便风靡全世界,当然也包括中国. 味精最初名叫"味之素"(日本现在也是这样叫的),意为"味觉的元素".人所感知的味觉,不外乎"酸、甜、苦、辣、咸"五种,即俗称的"五味",而味精所提升的"鲜"味却不在这五味当中,为何它就成了"味觉的元素"呢?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为创出自己的世界名牌味精,追求、奋斗了半个多世纪,至90年代中期,随着“莲花”味精挤身于日本“味之素”、法国“奥桑”、韩国“味元”等世界名牌味精的行列,终于圆了名牌梦。目前,莲花味精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品牌价值)总值已逾40亿元,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品牌的商品之一,在国际上树立了“莲花”的良好形象。莲花味精企业集团因而也发展成为国家一级大型企业。挤身世界市场,为莲花味精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莲花味精只有强化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不断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追踪国际味精技术新潮流,才能保持并巩固自己在国际味精市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味精是我国人民常用的调味品.在我们炒菜做汤等烹调时,加上少许味精就能明显增加菜肴的鲜度.在北京西四食品商场,柜台上摆放着400克、100克等规格”红梅牌”塑料袋装味精,还有“太太乐”加鲜味精和鸡精等鲜味剂.营业员介绍说:“‘红梅’味精销量一直很好,它面市时间早,质量较好,所以许多顾客买味精就冲它而来.”在北京华联  相似文献   

11.
味精废水处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味精行业对高浓度味精废水的处理方法比较多,其中较为普遍采用的有浓缩喷浆造粒生产复合肥和浓缩提取硫酸铵工艺,3年多来,笔者对上述二种味精废水处理工艺进行了认真的调研论证,提出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包装味精的洁白度及颗粒形状越来越受关注.各味精生产厂家在成本允许下,都在想办法提高味精的洁白度和通透性,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及喜爱,从而获得更多的销量.通过利用大孔强碱型脱色树脂离交新工艺来解决味精中和液和味精母液的脱色问题,提高了味精的洁白度和母液循环率,提高了味精精制收得率,降低了味精的生产成本.同时,由于新工艺采用的是盐水再生,盐水可循环利用,生产清洁环保,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随着味精工业的发展,味精加工设备向着大型化发展,也获得了显著的提高,新型味精加工设备得以涌现和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论述了我国味精的生产特点、设备选型,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味精是最重要的鲜味剂,全世界消费量达90多万吨,其中亚洲国家占绝大部分。中国每年消费40万吨,占世界之首,但人均消费量并不高,所以每年仍以大约10%的速度增长。西方国家虽没有食用味精习惯,但随着方便快餐食品的发展,鲜味剂用量包括味精的市场也逐渐扩大,年增长约20%。应该指出的是,鲜味剂的品种比较起来在西方增长速度最快的是:营养性天然动植物提取浸膏,动植物蛋白质水解的浓缩液以及酵母降解提取物——酵母浸膏。据报道全世界鲜味剂,包括味精、植物水解蛋白、动物浸膏(萃取物)、酵母浸膏。1993年销售额达10多亿美元,其中欧洲为3.45亿美元,按百分组成的市场占有率为:  相似文献   

15.
尽管味精早已成为消费者必不可少的烹调佐餐用品,但近年来仍有少数人对味精食用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有的说吃多了对身体不利,有的甚至说味精加热时间过长会产生致癌物质,为此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一再澄清,但味精食用有害的说法仍没有绝迹,事实究竟如何呢?1993年8月中国发酵工业协会组织了我国医学界、营养学界、食品界、烹饪界等的专家学者举办了“味精食用营养与安全研讨会”,一致认为味精有害纯粹是毫无根据的传言。  相似文献   

16.
君达菜新吃     
君达菜即牛皮菜,含草酸多,胡萝卜素也较丰富,因此人们一般都是热食,而笔者则用君达菜制做了两款凉菜,现介绍如下: 姜汁君达菜 原料:君达莱400克 老姜30克 白醋5克 泡红椒套在中间的开花葱5节 盐、味精、白糖各适量 麻油15克 制作,1.将君达莱的筋蒙撕净,叶张留作他用,菜帮改成7厘米长、2厘米宽的块待用。老姜去皮切成细末,加盐、味精、麻油、白糖、白醋对成味汁待用。 2.净锅掺清水烧沸,下君达菜氽熟捞起,待冷却后装盘,淋上先前对好的味汁,用开花葱点缀即成。  相似文献   

17.
味精的应用迄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多年来已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调味品.其消费量目前在国内呈上升趋势。1994年我国味精产量为39.7万吨,到了1998年已达到63万吨,4年增加了20多万吨。味精的化学名称叫谷氨酸钠,也就是谷氨酸的钠盐。由于谷氨酸具有强烈的鲜味,因而它是目前用量最大的调味品。 味精有害吗 任何食品的食用都要适量,并非多多益善。过量地食用味精,如每天超过6克,自然对健康无益。1987年,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委员会第19次会议上,根据对味精各种毒理性实验的…  相似文献   

18.
<正>国家标准GB/T8967-2007《谷氨酸钠(味精)》已于2007年12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标准新增对味精产品的分类,并增加对加盐味精和增鲜味精的理化要求。标准按添加成分,将味精产品分成3大类:即普通味精、加盐味精和增鲜味精。加盐味精是在谷氨酸钠中,定量添  相似文献   

19.
今年五月份,商业部商办工业管理司在北京举行了商业部第二次味精优质产品评选活动。参加评比的26个产品中有11个产品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择优率为42%。另外,9个复评产品中有8个产品参加了统一评选,并确定继续保留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从这次评选活动可以看出以下特点:一、发展迅速1991年商办工业味精的产量约为5万余吨,占全国味精产量的30%左右,此第一次味精部优评选时的1987年增加10个百分点。生产厂家由当时的10多个增加到24个。生产规律不断扩大。过去,商办工业味精生产多  相似文献   

20.
味精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在人们的饮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味精需要进行全面的发酵,才能生产出味精,市场当中味精的质量有好有坏,一般好味精生产工序是相对复杂的,对工艺参数要求也较为严格。随着市场的竞争加剧,国内味精生产规模不断扩容。文章简要阐述了味精自动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以此,全面提高生产能力,保证生产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