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烃源岩及构造演化历史控制了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油气的成藏与演化。古近系核桃园组核二段沉积时期—核一段沉积末期,油气小规模充注,形成早期古油藏;廖庄组沉积末期,构造抬升,油气大规模充注,形成中期南部陡坡油气聚集带,是南部陡坡带核三段原生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期;新近系凤凰镇组沉积末期,晚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导致部分早、中期古油藏遭受破坏与调整,是形成浅层次生油气藏的时期。总体而言,早、中期隆起背景控制南部陡坡带的油气富集,晚期构造调整决定南部陡坡带的油气分布。南部陡坡带浅层系发育的小规模隆起构造、大型隆起构造翼部发育的岩性圈闭及基岩裂缝型圈闭,是下一步油气勘探值得重视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南堡凹陷1号构造带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烃源岩成熟度演化分析、流体包裹体资料,结合埋藏史综合分析对南堡凹陷1号构造带油气成藏期进行了研究,采用盆地二维模拟技术对主要成藏期油气成藏过程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研究区烃源岩内部砂体和古潜山在东营组沉积末期有-期小规模油充注,大规模油气充注期为明化镇组沉积中期;储层中检测到发橙色和绿色荧光2种类型的烃类包裹体,盐...  相似文献   

3.
焉耆盆地含油气系统的演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焉耆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和吐哈盆地之间,其含油气系统经历了侏罗纪-白垩纪的形成与破坏阶段和第三纪-第四纪的活化与再建阶段。侏罗系水西沟群煤系在八道湾组沉积末时,进入生油门限,标志着焉耆盆地含油气系统的形成。燕山运动中晚期,侏罗系大规模冲隆及剥蚀,侏罗系源岩生烃作用终止,含油气系统被破坏。喜山期,盆地进入挤压阶段,随着第三系沉积厚度的不断加大,侏罗系源岩开始二次生烃,原含油气系统得以活化与重建。由于构造演化不均衡,南部凹陷具有“早期成藏,破坏严重,二次生油范围小,砂体不发育,油气富集程度低”的特点;北部凹陷具有“早期成藏,破坏较弱,二次生烃范围大,砂体发育,油气富集程度较高”的特点。因此,油气勘探时,应注意南、北凹陷的含油气系统特点,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4.
前人对银额盆地中生界油气成藏期次和时间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造成这种分歧的可能原因是复杂的地质条件及其所引起的盆地内不同凹陷、甚至是同一凹陷不同构造部位油气成藏时间存在差异性,而前人的研究仅基于有限的样品点,研究结论不能有效指导勘探。以哈日凹陷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构造部位钻井的主要含油层段(巴音戈壁组)进行针对性取样,对样品开展流体包裹体相关研究,发现所有样品均存在大量的流体包裹体,包裹体的类别主要有烃包裹体和盐水包裹体。其中油包裹体的荧光颜色有淡蓝色和淡黄色两种,其荧光光谱特征也指示研究区至少存在两期不同成熟度的烃类充注过程。对取样井进行沉积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数值模拟,结合与烃包裹体共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确定了油气成藏期次和时间。洼漕带YHC1井巴音戈壁组存在两期油气充注,时间分别为107—104Ma和99Ma,对应苏红图组沉积中期和银根组沉积早期;斜坡带H3井也存在两期油气充注,时间分别为99Ma和72—71Ma,对应银根组沉积早期和乌兰苏海组沉积晚期;边缘带的H2井也存在两期油气充注,时间分别为85Ma和75—71Ma,对应乌兰苏海组沉积中期和晚期。凹陷不同构造部位油气成藏时间的差异表明研究区巴音戈壁组烃源岩所生成的油气二次运移距离极为有限,油藏以近源成藏为主。  相似文献   

5.
二连盆地岩性油藏的幕式充注和相对早期成藏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对二连盆地三大主力凹陷的成藏条件、埋藏史、热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成岩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定量分析方法确定了二连盆地油藏的成藏期次,认为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具有幕式充注的特征.通过与相同凹陷同一层位构造油气藏成藏期的对比分析后认为,岩性油藏的成藏期具有相对早期的特征.岩性圈闭形成的早期性为岩性圈闭在较早时期捕集油气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岩性圈闭的多期形成和油气的多期幕式充注有利于大型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歧口凹陷马东东地区沙一段油气成藏期次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根据储层的成岩序次、油气包裹体特征及含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构造活动特征及烃源岩演化史,对歧口凹陷马东东地区沙一段下亚段油气藏进行了成藏期次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油气藏有两期重要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发生在东营组沉积末期,约24Ma;第二期发生在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时期,约12-6Ma,为油气主要充注期。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压扭性叠合盆地,盆地内发育2套含油层系,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地史时期历经印支、燕山与喜山3次主要的构造断裂活动及3期主要的油气充注过程;盆地中部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油气分布关系复杂。为明确研究区油气富集规律,文中以油气成藏期次为主线,通过古构造恢复,剖析地质历史时期3个关键时期的油气充注特征,动态分析了各时期断裂输导体系、不整合面、异常高压,以及烃源岩成烃演化之间的内在耦合关系,建立了地质历史时期油气充注与调整过程的演化模式,明确了不同时期油气充注过程的成藏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以新生代为主要成盆期的大型板内裂谷盆地,断裂和裂陷活动是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主导方式,对含油气系统形成及其特征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数量众多、走向不同断裂的活动,形成多断块多断陷和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奠定了多含油气系统发育的基础。断裂幕式活动,引起沉积空间和湖盆范围周期性扩张与收缩,控制了生储益及其组合特征。裂陷中心从盆地外带向盆地中心迁移,使得盆地不同部分凹陷发育史不同,形成三种类型凹陷。不同类型凹陷的含油气系统特征明显不同,其主要生储盖组合时代、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作用过程、圈闭形成史和油气分布特点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东海陆架盆地油气资源勘探现状及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陆架盆地是中国近海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 ,有效勘探面积 2 4× 10 4 km2 ,最大沉积厚度 15 0 0 0m ,油气资源十分丰富 ,但目前勘探程度低 ,油气资源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东海陆架盆地的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西湖凹陷和丽水凹陷。西湖凹陷局部构造条件优越 ,发育 3套烃源岩 (平湖组为主力烃源岩 ) ,下第三系多旋回沉积形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 ,具有好的含油气远景 ;西斜坡断阶带和南部中央构造带是西湖凹陷最有利的油气成藏区带。丽水凹陷发育 2套烃源岩 (下古新统月桂峰组是主力烃源岩 ) ,古新统储盖组合发育良好 ,存在古新统含油气系统和古新统 始新统复合含油气系统 ,具有相当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和好的勘探前景 ;丽水西次凹南部邻近凹陷中心且与断裂分布有关的构造带以及凹陷北部的西斜坡带是丽水凹陷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10.
新疆焉耆挤压逆冲型残留盆地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根据焉耆中生代原型盆地在燕山期和喜山期南强北弱的继承性挤压反转变形特征,由南向北划分了"南部滑脱推覆—中部逆冲褶皱—北部走滑调整"3个构造变形分区。其中,NWW向(近EW向)压性构造与NW向扭性构造交织,组成"菱形网格状"构造格局,控制了二级构造带和局部构造的展布特征。在原型盆地南、北凹陷构造-沉积分野的基础上,后期改造更一步强化了其分割性,形成了南、北古地温场分区和各自相对独立的油气系统。残留盆地具有独特的3种(挤压、走滑和拆离滑脱)基本变形风格,形成了不同的构造控油组合及油气聚集类型。依据残留盆地的改造类型及油气成藏特征,预测了北部凹陷"继承-再生型"和"改造-再生型"成藏单元,它们为近期拿储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1.
吐哈盆地前陆冲断带地质特征及勘探成果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吐哈气盆地株罗纪以来属于类前陆盆地,中侏罗世以后,台北凹陷成为北部类前陆坳陷的主体部位,并在燕山运动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期形成了一系列前陆冲断带,包括北部山前推覆带,中部的中央断褶背斜带以及南缘的火焰山-七克台前锋带,目前,中央背斜带已发现大量的油气,南缘前锋带和北缘推覆带油气发现较少,勘探潜力还很大,但地质地形等情况复杂,需要配套的相关技术攻关,目前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焉耆盆地侏罗系油气系统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焉耆盆地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小型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中下侏罗统为主要储集层。盆地曾经历了早、中侏罗世的强烈沉降、晚侏罗世至白垩纪的强烈抬升和第三纪的再次沉降。因此,造就了侏罗纪末期和第三纪两次主要的成藏期。侏罗系油气系统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演化阶段,即侏罗纪末原生油气系统形成阶段、白垩纪油气系统调整破坏阶段和第三纪油气系统调整再生阶段。侏罗纪末期是盆地主要成藏期,当时古油田的分布主要受流体势的控制,由于白垩纪的调整和破坏,到第三纪油气发生了再次充注,但油气系统的南北分异使盆地北部油气资源丰富,且以背斜油气藏为主;盆地南部则是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分布区.  相似文献   

13.
焉耆盆地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小型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中下侏罗统为主要储集层。盆地曾经历了早、中侏罗世的强烈沉降、晚侏罗世至白垩纪的强烈抬升和第三纪的再次沉降。因此,造就了侏罗纪末期和第三纪两次主要的成藏期。侏罗系油气系统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演化阶段,即侏罗纪末原生油气系统形成阶段、白垩纪油气系统调整破坏阶段和第三纪油气系统调整再生阶段。侏罗纪末期是盆地主要成藏期,当时古油田的分布主要受流体势的控制,由于白垩纪的调整和破坏,到第三纪油气发生了再次充注,但油气系统的南北分异使盆地北部油气资源丰富,且以背斜油气藏为主;盆地南部则是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分布区.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非构造油气藏勘探前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准噶尔盆地第三 次资源评价认为,盆地侏罗系油气资源潜力大,侏罗系分布广泛,探明程度低。喜马拉雅运动以来,北天山向北逆冲活动逐渐加强,准噶尔盆地南缘发生急剧沉降,导致盆地向南掀斜,侏罗系表现为区域南倾的单斜形态。侏罗系与白垩系之间及中侏罗统的西山窑组与头屯河组之间是两个区域不整合,侏罗系发育着大型河流-三角洲体系、三角洲前缘相和河道砂体,为非构造油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详细论述了准噶尔盆地不同区带侏罗系非构造油气藏有利的勘探区域,对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油气地质条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是一个油气勘探程度很低的含油气大型盆地。它是在前寒武纪结晶陆块与古生代褶皱双重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经历了侏罗纪扭张和白垩纪伸展2个主要演化阶段,发育断陷和裂谷两种类型;以众多的相互分隔的小型沉积凹陷为主要特征:存有中一下侏罗统、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及苏红图组3套含油气系统,每个生烃凹陷构成独立的分油气系统。从油气地质条件来看,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6.
在马北Ⅰ号圈闭形成史、油源、油气充注及输导体系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N。晚期—-N2早期,尕丘凹陷中侏罗统烃源岩生成的原油运移到马北Ⅰ号圈闭马北1井浅层(〈1000m)和马北Ⅲ号圈闭。N2中期,赛什腾凹陷中较高成熟度的中侏罗统烃源岩排烃,油气运移到马北Ⅰ号圈闭马北1井深层(〉1000m)。喜马拉雅运动晚期使马海凸起整体抬升,圈闭定型,油藏埋藏较浅。马北Ⅰ号圈闭成藏模式可归纳为:燕山运动期基岩古隆起上形成披覆构造,圈闭继承性发育,晚期定型;双源两期成藏。  相似文献   

17.
具有油气勘探前景的吐拉盆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吐拉盆地是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塔里木盆地东南、可可西里山脉以北的一个盆地,该盆地海拔3 000 m以上,人烟稀少,勘探程度很低。经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初步的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工作,初步确认了盆地的形成机制,划分了构造单元,认为盆地内中、下侏罗统的泥岩是重要的烃源岩,油气勘探的有利领域在盆地的北部和中部,特别是在吐拉牧场凹陷中,有可能发现侏罗系自生自储式的油气田。  相似文献   

18.
台北凹陷小草湖次凹油气成藏特点及有利区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斌 《新疆石油地质》2002,23(5):394-396
吐哈盆地小草湖次凹发育多套烃源岩,油源条件好,油气资源丰富,油气勘探潜力巨大,中侏罗统发育三套储盖组合,凹陷内油气藏类型主要为侏罗系三间房组,七克台组的构造-岩性复合型和侏罗系西山窑组的深盆气藏,燕山运动末期是小草湖次凹一次重要的成藏期,古构造,古构造背景和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发育是小草湖次凹成藏主控因素,根据小草湖次凹成藏主控因素评价和优选有利区带,勘探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吐哈盆地二叠系—侏罗系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为查明吐哈盆地油气的成因、形成时期及运移情况,在进行盆地热史研究时采用了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该盆地侏罗系与前侏罗系砂岩石英颗粒中的流体包裹体形成温度为60~195℃,主要在构造运动中沿微裂隙进入储集层,多形成于半咸水的还原环境,反映煤系地层湖相低等生物和陆相高等植物混合成烃的特点。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结果显示,侏罗纪古地热梯度由盆地西部的2.76℃/100m向东逐渐变为3.41℃/100m,盆地南带二叠纪地热梯度约为3.37~4.12℃/100m。盆地北部的台北凹陷和盆地西南部的托克逊凹陷油气成熟及运移时期为侏罗纪—第三纪,盆地南部的台南凹陷油气成熟及运移时期为三叠纪。吐哈盆地三叠纪、侏罗纪的古流体势均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反映了油气自北向南的运移规律。图4表2参3(柳益群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