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拥有193厘米的身高,77千克的标准体重,费翔不仅获得了大群女性歌迷的青睐,也羡煞了不少男士朋友们。而费翔说这都是他辛苦锻炼健身的结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标准的体格。费翔说:"平常我一天要在健身房待两个小时,过年期间, 由于吃的东西太多,吸收热量太大, 我可是花两倍时间在减肥健身呢!" 费翔一再强调上健身房是一个很好的瘦身方式,每个人先天条件不同, 需要锻炼的部位和方式自然也不一  相似文献   

2.
紫书 《饮食科学》2009,(11):56-56
在成都天天吃红油。麻辣火锅慕名已久.来了才知道这火锅和我们马来西亚那里的是两回事.根本无所谓汤底.满满一锅都是油,色泽艳艳地红着。我想起我们那里有句俗语叫”不汤不水”,是说事情做得两头不到位;这里的火锅却叫我觉得如火如茶。我看进去,如注视炼狱中煮人的油锅,吃得好忐忑.咽下去一肚子的罪恶感。  相似文献   

3.
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历来是一座神圣的艺术殿堂,又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因为这里可以使人一夜成名。要知道,中国的电视观众可是以亿在记数呀!想当年,美国歌星费翔一曲“一把火”,便令无数的人心神向往!即便是名人赵本山、陈佩斯,也没有绝对的把握能够在春节晚会上登台亮相。不过,在2005年的大年夜,竞破天荒地迎来了一位白衣白帽的大厨师——孙兆国,  相似文献   

4.
回想起2001年4月.历经找寻工作的彷徨.一则招聘启事使我眼前一亮。经过面试的紧张.加上我是戴眼镜的模样,我有幸进入眼镜店堂。为了提升销售的说服力量,我虚心地向师哥师姐们讨教良方.业余时间泡在网上、书房.不断汲取视光和验光知识。了解了角膜、视网膜.晶状体、玻璃体,瞳孔.前房;知道了各种材料的镜框;知道了镀膜后的镜片在提高透光率的同时又不易反光;知道了近视、远视、弱斜视和散光;知道了渐进、双光,也知道了不好的饮食习惯和学习姿势容易让度数疯长(当然也包括用眼卫生的不当中深埋的各种隐患):又知道了近视后不要做出经常眯眼的模样,这样会使眼睛易疲胀,更易加深近视度数.加重散光;更加知道了配上合适的眼镜会让人眼舒目爽。  相似文献   

5.
《中外食品工业》2006,(9):18-26
我要在城市里种上一棵庄稼,把它种在这个有沉重铁门的院子里; 在青石砌成的辘轳旁,在红砖垒就的门框前; 我想每天都让我的院子飘扬着薏米和麦仁粥的香气; 我想每天都看到金灿灿的玉米一串串的悬挂在门前; 我想每天都看到青青的豆荚不掩饰地散发着颜色信号; 麻纸窗上的窗花剪下一天天的日子,自然的画像中能看到人生轮回的希望; 我要在城市里种上这样一棵庄稼,让人每一天在都有充足的理由陪在它的身旁。  相似文献   

6.
碗边闲话     
海星星 《美食》2005,(2):62-63
音乐于我,与其说是喜欢,不如说是一种依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音乐陪伴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美食于我,同样是一种依赖,无论食物贵贱。只要能够勾起贪心的食欲,我马上就会狂奔而去。虽然二属于不同的境界,但这两种依赖如果可以交织在一起,那么,人生的美妙就可以尽情地享受了。  相似文献   

7.
我自从接触眼镜行业.至今已有将近20年的时间。随着从业经验的累积.我对眼镜也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感情:首先,眼镜是我赖以谋生的载体,与它的“结合”,使我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使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林长华 《饮食科学》2004,(12):49-49
一日到厦门采风,在友人设下的宴席上,有一道我似曾相识的菜,绿如草.形若丝,颇似发菜的食用海藻;时下绿色食物最走红.此菜着实诱人下筷。有客问:“这是什么菜?”东道主见问即答:“浒苔。”“就是我们过去常用以喂猪的浒苔?”我诧异而问.东道主连连点头.加重语气地说“这是绝对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啊。”不消片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名字还是形态.总觉得猪蹄皆掩映着一层暧昧的色彩,能引人触发许多联想。比如说,若是仔细观察一头猪的站立形态.就会发现猪的两只前蹄.与一双穿着高跟鞋的女人脚非常相似——都踮着脚尖.其造型似乎也有几许丰姿绰约的意味。我把猪蹄与女人联想在一起,并非与女人有仇,而是我以前见过很多类似的文字描述。在《红楼梦》、《海上花列传》之类的旧小说中.“蹄子”二字就常常出现在女人之间的谩骂中;而在粤港澳一带.如果有人毛手毛脚地占人便宜,就会被斥为“咸猪手”。也不知是何缘由。无辜的猪蹄会平白无故地被人牵扯进风月之谈。  相似文献   

10.
《中外食品工业》2005,(6):78-79
贝太:你好!一页页地翻看杂志,常常让我生出很多关于大学食堂的快乐回忆;那时候.学校食堂可谓恶名远扬.菜里难见油星,简直拿萝卜当肉卖,所以有肉又有蛋的术须肉就成了我们的至尊最爱.虽然里面的黄瓜也不少.可也够让大家“鞠躬尽瘁”的。至于饭后争论菜名为什么叫木须肉.更成为我们的一大消遣。  相似文献   

11.
中秋是我们团聚最好的理由,一家人坐在一起尽情地闲聊,吃着爸爸做的家常菜,听着妈妈讲的八卦事,我觉得真是“幸福满满”呢!可是有没有人注意到,其实在我们享受美食的同时,有的时候却忽略了健康问题;白斩鸡.红烧肉、蒸丸子、双黄月饼……我们的饮食似乎在这一天过于丰富,共享天伦之余,我们身体里的脂肪也在暗暗地蹿升……  相似文献   

12.
春天的故事     
《中国黄金珠宝》2012,(3):16-16
谷雨时节,京城下了一场久违的春雨。房屋、街道在雨中缱绻地梳妆,青苔、小草在雨中纯净地生长。空气中肆意飞扬的尘埃.被荡涤干;争.呼吸也有了春的清新逸爽。抬眼望去.似乎一瞬间,满世界桃红柳绿.芳草萋萋,微风拂来,落英缤纷。  相似文献   

13.
戎马一生.军人出身的我.患上脑血栓三次闯过鬼门关的我.七十有六不会识谱的我.居然在老伴的鼓励督促.陪伴哄劝之下.历经数月时间,学会了用高难度美声唱法歌唱《我的太阳》。当我底气十足地高歌在老干部联欢会上的时候.我深有体会.是歌声给了我快乐的心情和健康的心态,是歌声给我铺就一条长寿之路。  相似文献   

14.
白丽丹 《饮食科学》2008,(11):55-55
从前,如果独自在外吃饭,我一般都要点几两烧卖,一碗羊汤。不知为什么.我很喜欢吃饺子、包子、烧卖等等有馅的食物。但是最近几年.我对这些食物已经完全失去了兴趣。原因很简单——它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都变得难吃了。究其原因。还是怨我自己:我吃的都是小馆子。小馆子之所以小.主要在小本经营。小本经营.往往免不了斤斤计较。我可以想象他们在和馅时.是如何自作聪明地在里面加进了大量的便宜青菜和不是那么新鲜的肉。  相似文献   

15.
来稿照登     
编辑同志: 您好! 入伍前,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娃;高中毕业后,我 便去县城学厨师。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认识了《四川烹 饪》。她那丰富的内容,精美的图片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尤其 是家常菜、创新菜、厨师园地等栏目,让我开阔了眼界,学到 了不少实用的理论。于是我便在有限的生活费中每月拿出 3.50元来,毫不犹豫地订阅了《四川烹饪》。 入伍后,我对烹饪的爱好依然不减,主动要求分到炊事 班为连队服务,并利用空余时间到驻地大宾馆拜师学艺。慢 慢地,我知道了,要想学好烹饪技术,必须有科学的理论做 指导,于是我又从微薄…  相似文献   

16.
制作网印墨稿和底片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绘贴结合法,然后照相;二是用计算机和激光印字机优质快速地出墨稿,然后照相或拷贝,用硫酸纸和毛面聚酯片出的墨稿可直接当底片用;第三种是制大字图,用电脑刻字机出字图,然后转贴在透明聚酯薄膜上当底片用。下面就将这三种方法分述如下。一、绘贴结合法,然后照相1.用200g铜版纸做墨稿图;2.线条由人工绘制;3.文字由照排机出字,然后剪贴在图纸上;4.将商标图形照相,洗成相纸粘贴在大图上;5.由制版照相机照相,得所需的阴阳底片;6.分色片通过同一张母片翻拷成若干张分色片(线条版…  相似文献   

17.
乡情·乡味     
上大学时,曾听教授讲“张翰思妙”的故事,说的是西晋的张翰官至大司马东曹椽,因思念家乡吴中的蔬菜、鼓羹、鲸鱼烩等美食,毅然辞官回乡。家乡的美味对人竟有如此神奇的铁力?我一直认为这不可理喻。后来,在进了烹任行业,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对此才有了切身的体会——平平常常的家乡食物,最能引发那缕缕乡情,勾起人那心底久抑的乡思。就拿我自幼爱吃的护肉来说吧。记忆中味道最好的幼肉,恐怕要算母示亲手做的,它让我永远难以忘怀。每当我想起母亲做的红向.;心中便会油然而生一缕温情,不由自主地进入甜美的回忆之中。在那个年代…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看到一个古老的俄国寓言,大意是说: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中.面对大鱼吃小鱼的惨烈,小鱼颇为不服气地对大鱼说.因为你比我大.就可以弱肉强食吗?大鱼说.如果你不服,你可以来吃我啊!人们常常以为大鱼吃小鱼舍乎天理。从来没思考过为什么是这样?那么,面对如此困境.聪明的小鱼又该怎样选择?要么逃遁,寻找自己的保护网;要么想办法让自己变成一条大鱼。  相似文献   

19.
老袁 《食品指南》2013,(3):90-93
如果说云游世界的人生是在心中完成一幅浩瀚的世界拼图,那我很庆幸在这样的年华里触摸到了土耳其这块拼板,把它嵌入欧亚两股意识的中央,东方和西方的世界连接在了一起。很多年前,一本叫《伊斯坦布尔》.的书启蒙地打通了我认识中的东西方史。拜占庭该有多智慧,攀着罗马的枝藤,从偏安一方到几世繁华;奥拓该有多善战,沿着丝绸之路,从中原之界撞开了欧洲的大门。两个种族,先后带着两派文明来开化这片混沌的土地,兵戎相见的千年纠缠把各种矛盾给了博斯普鲁斯海峡。终于,我选择独自前往领略那片土地,连通了眼中和心中的欧亚,当然被连接得更为紧密的是我融汇东西美食的胃。  相似文献   

20.
于无声处     
《中外食品工业》2008,(4):12-12
那些正在和风中优雅摇曳的树叶.若非仿佛在一夜之间就彻底地改变了颜色.几乎要忘记曾经有过那一个漫长而臃肿的冬日。没有任何一位画家能够解释这种颜色是怎么调出来的,因为时间远非是一种颜料力所能及,关于这方面的困惑.迫使我一再地在我的这一小块自留地里多次提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