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20)
<正>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市从事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事农业劳动的青壮劳力大量入城,部分地区出现了农田闲置的局面,我国农业农村工作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几年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速度不断加快,流转范围也在日益扩大,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有序进行,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监管机制尚不完善  相似文献   

2.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但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抑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内需的启动,严重限制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最终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增加农民的收入,笔者认为,最为主要的途径应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一、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对于农民增收的途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三是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在…  相似文献   

3.
<正> 温州市由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全市农村已有60%左右的劳动力从土地经营中转移出来,纷纷要求到城镇落户,加速了城镇化的进展。据统计,温州市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9.9%提高到1985年的14.83%,另外由于数以万计的农民在城镇中从事第二、第三产  相似文献   

4.
在长期的农村工作中,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合理布局、推动劳力和人口转移、实现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性措施。省委六届二次全委会作出关于抓好100个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试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山区农村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部分山区农村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人畜用水依然比较困难,影响了村民的身体健康,成为限制山区经济繁荣的瓶颈。笔者长期从事山区供水实践工作,根据山区地形地貌以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规划设计供水工程,在当地经济比较落后的  相似文献   

6.
张领先 《小城镇建设》2005,(4):46-47,53
当前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但城镇化却没有同步发展,表现为城镇化水平依然不高,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仍然占绝大部分。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差,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低,农村缺乏民主参与机制,城乡发展严重失衡“,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社区发展主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2)
<正>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我国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入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关键时期,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处理好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当然要发展二、三产业,但并不可以忽略第一产业。相反,城镇化与农业的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一个国家或地  相似文献   

8.
一、概况 毕节地处贵州西部,2000年,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20.9亿元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占44.3%、30.5%、25.2%。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72.4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仅占27.5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1769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全地区最贫困的威宁县板底乡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323元。至2000年,全地区建制镇仅98个。除8个县城外,无一个万人以上城镇。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城镇化。中国城镇化过程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中国以新型工业化道路带动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存;二是大量富裕的农民和富余劳动力进城,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城市集中体现了综合国力、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城镇化水平从概念上讲是一个统计数,是城镇人口和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也可以明确为生活在城镇、直接从事非农生产(或第一产业)人口和全国人口的百分比。城镇化水平要与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  相似文献   

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城镇化。中国城镇化过程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中国以新型工业化道路带动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存;二是大量富裕的农民和富余劳动力进城,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城市集中体现了综合国力、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城镇化水平从概念上讲是一个统计数,是城镇人口和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也可以明确为生活在城镇、直接从事非农生产(或第一产业)人口和全国人口的百分比。城镇化水平要与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相…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城镇化。中国城镇化过程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中国以新型工业化道路带动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存;二是大量富裕的农民和富余劳动力进城,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城市集中体现了综合国力、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城镇化水平从概念上讲是一个统计数,是城镇人口和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也可以明确为生活在城镇、直接从事非农生产(或第一产业)人口和全国人口的百分比。城镇化水平要与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  相似文献   

12.
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化标准建设,农村生产经营向城镇集聚,农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向城镇居民发展,享受城镇文明的历史进程。农村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外大量事实都说明,加快农村城镇化健康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工业化进程,而且也是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唯一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迅猛发展,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侣%,上升到2010年的47.5%,2020年将达到55%左右: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6个,建制镇数量已达到19000多个。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镇地区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錾本空间单元。  相似文献   

14.
《小城镇建设》2000,(9):20-21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快全省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作出了《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提出了发展小城镇的主要目标。主要目标是:根据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农村城镇化的要求,到2005年,全省建成200个重点镇(重点镇要求镇区人口规模2万人左右,二、三产业比重占70—80%,镇财政收入1000万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上);力争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对农村社会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大趋势,是农村生产技术进步,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途径。农村城镇化会使农村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变迁,包括农户收入差距的拉大,农民的职业多元化和社会流动,农民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际关系模式的拓展,农户文化的差异化和农村社会权力的分化。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农村城镇化可能带来农村的两极分化。 城镇化是农村社区发展的趋势    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的过程。其实质是社会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改变…  相似文献   

16.
农村产业结构聚集效应强化就是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聚合而形成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基础产业为支撑面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过程,其实质上就是农村人口、资金、技术、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空间聚集和使用方向的转变,因此,要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就必须强化产业结构聚集效应,设法使农村区域的产业尤其是二、三产业发展聚集起来,更好地开展厂际的分工协作,更便利地获取信息,建立配套服务业,最终形成农村区域内的中小城镇,推动农村城镇化。  相似文献   

17.
一、乡村城镇化: 农村市场开拓的新视角 (一)乡村城镇化能推进农村人口的集中,实现消费的市场化,从而带动农村市场消费的扩张。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并集中布局,可以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由农业转向工业,而伴随着农村工业的发展,为工业生产和工人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也随之发展。二、三产业的大量发展能实现农民的身份的转变一农民转向为职工,从而推进农村人口的聚集。农村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迁  相似文献   

18.
菱美 《住宅产业》2008,(8):77-8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每年大约有20亿平方米的建筑总量,接近全球年建筑总量的一半,民用建筑的建筑能耗已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5%以上。“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建公共建筑要全面实现50%的节能目标,  相似文献   

19.
于池 《城乡建设》2008,(10):56-57
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和信息社会、经济社会分工的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必须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到第二、三产业.以往发展乡镇企业虽然转移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但其存在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集约效益差等问题日益突出.城镇化是推动乡村工业集聚、升级,进一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  相似文献   

20.
朱爱勋 《小城镇建设》2005,(9):92-93,96
城镇化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聚是城镇化的核心。党的十六大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加快人口向城镇集聚,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和现代化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一、苏南地区人口向城镇集聚的现状和特点锡山区由原锡山市于2001年撤市设区,是苏南乡镇企业的发祥地,全区总面积455平方公里。2004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0亿元,财政总收入25.65亿元;三产业比例为3.3∶64.5∶32.2,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分别为1357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