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云南化工》2017,(12):85-86
石油天然气的应用已经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石油天然气产业也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而石油天然气的开采问题作为油气领域中一直备受争议问题,在油气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鉴于此,本研究对测井资料致密油储层油藏描述方法进行分析,通过阐述砂泥岩致密储油层的问题,研究了致密油"七性"的评价,最后对储层"甜点"技术进行分析。旨在为了更好的提升现今测井资料致密油储层油藏描述方法的质量献力。  相似文献   

3.
《辽宁化工》2021,50(1)
致密油是指其覆压基质渗透率≯0.1 m D的砂岩、灰岩等储集油层。与常规油气相比,致密油的储层相对常规油气更致密,资源丰度也远远低于常规油气,但致密油藏含油气面积一般远大于常规油气,并且其"甜点区"常在部分区域集中分布,圈闭对致密油藏控制相对较弱。在常规压裂改造技术条下,单井的试油试采产量极低,且面临动液面下降快、产量递减快的困境,故目前致密油藏多采用长井段的水平井配合大面积的体积压裂的改造方式进行开发。主要介绍了影响致密油藏水平井产能的主要因素,并对其产能预测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李杨 《辽宁化工》2020,49(6):717-719
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很多非常规油气储层体积压裂改造的评价方法,主流的做法是以储层脆性程度作为定量表征。仅仅依靠脆性选层是不够的,必须结合更多的储层岩石资料。本文以雷家致密油为研究对象,结合储层构造、地质特征、岩性特征、矿物组分、物性、储集空间结构、敏感性、岩石力学参数、脆性等多因素影响,综合表征致密油储层体积压裂可压性特征,建立了岩石可压性分类评价方法,指导该地区储层改造选井选层。  相似文献   

5.
谷团  樊涛  张林鹏  杨书港  李宾  王文 《粘接》2024,(3):116-119
以鄂尔多斯延长组长7裂缝性致密油储层为例,开展致密油储层裂缝扩展实验研究,分析裂缝扩展的影响因素,并对裂缝扩展规律进行模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长7致密油储层岩石杨氏模量、泊松比和抗压强度波动范围广,造成数值差异较大;矿物组成分布差异为3%~46%,平均值为16.85%左右;该区块储层岩石发育部分的天然裂缝,储层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差异较大,储层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孔、渗、饱等物性差异较大。天然裂缝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裂缝存在与地应力场差异这两个关键因素的显著影响,长7储层原始状态下裂缝的形态呈现低角度。  相似文献   

6.
煤中微量元素赋存状态研究方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简要介绍了煤中微量元素赋存状态的主要研究方法:(1)间接方法。a.浮沉实验;b.单组分分析;c.逐级化学提取;d.低温灰化+X射线衍射;e.数理统计分析。(2)直接方法。a.显微分析;b.光谱分析。并指出了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随着油田注水开发的不断深入,储层孔隙空间内的油水饱和度随之不断地发生变化,剩余油的形成和赋存状态趋于复杂化,并在一定程度影响驱油效率。认识剩余油的形成机理和赋存状态,对下一步研究剩余油的分布和挖潜提供依据。因此,文章从剩余油的形成机理和赋存状态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综述,并对剩余油的赋存状态重新进行划分。  相似文献   

8.
磷尾矿中元素赋存状态研究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绍祥 《贵州化工》2009,34(5):26-27
对磷尾矿中元素赋存状态的一些研究方法进行了讨论,通过讨论对磷尾矿的综合研究、合理开发利用、重新设计选冶工艺流程等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郭永奇  铁成军 《辽宁化工》2013,42(3):309-312,317
2009年北美巴肯致密油产量达到1 230×104t,致密油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巴肯致密油分布于美国的蒙大拿州东北部、北达科他洲的西北部以及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省的南部和马尼托巴省西南部,面积为40 000×104km2,可采储量(油气当量)可达3.65×108bbl(0.58×108m3)。本文的目的旨在通过研究巴肯致密油的地质特征,结合国内学者对于致密油的研究,明确国致密油的定义及特征,以期对我国的致密油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进行致密油气储层体积压裂的可行性判断,选用脆性指数、综合应力评价系数和裂缝发育级别作为判断因素,在得到每一个因素的判断标准的基础上,定义体积压裂可行性判断的整体标准参数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对应的权重分别为:0.63、0.26和0.11。选取X油田Y地区的致密油气储层进行实例判断,其整体标准参数值为0.811大于判断值0.518,则X油田Y地区致密油气储层适合进行体积压裂。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准东北部平地泉组致密油储层具有岩性复杂、低孔隙度、低渗透率、非均质性极强、孔隙结构复杂的特点。如何评价此类储层的有效性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从节省取心成本的角度考虑,首先采用分段非线性刻度转换方法由核磁共振测井T2谱构建伪毛管压力曲线及相关关系法连续计算孔隙结构参数。在此基础上,优选孔隙结构敏感参数构建储层质量综合指数,结合产能建立适合致密油储层的产能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13.
水力压裂是目前实现致密油开发的有效手段。影响水力压裂效果的因素很多,如地质特征、压裂工艺等。为了提高压裂措施的增产效果,就要综合考虑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主要因素。本文使用灰色关联法,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储层压裂井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储层渗透率、液量、油层厚度、排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磷石膏堆存量逐年攀升和环保压力不断增大,磷石膏及其有用元素的综合回收利用已成研究热点。阐述磷矿及磷石膏中稀土的赋存状态,介绍磷石膏中稀土提取方法,并从浸出溶剂、浸出工艺等方面总结磷石膏中稀土提取的难点,未来必须依托磷化工,从源头上改进工艺,才能实现磷石膏中稀土的综合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15.
北美致密油延续页岩气革命,产量出现大幅度增长,有效带动了水平井钻井技术、压裂技术和配套工具的发展,前景良好。致密油与常规油藏差异较大,但与页岩气在储层特征、产能特点和开发方式方面有很多相似性。通过充分调研国外,尤其是北美地区致密油增产技术进展,对直井特别是水平井致密油钻井技术、分段压裂技术及多井同步压裂等技术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给出了国外致密油增产技术发展的潜力和优势,为正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致密油开发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页岩油在页岩纳米有机质孔隙中的赋存特征。在OPLS全原子力场下模拟了353 K、30.7 MPa条件下正辛烷在石墨烯壁面的吸附特征,并分析了不同孔隙尺寸、温度、压力、碳链长度、烷烃极性等5个影响因素对正辛烷在有机质壁面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正辛烷在有机质孔隙壁面有4个吸附层,吸附层密度峰值逐渐降低,吸附层厚度为0.4~0.5 nm;沿z方向垂直扩散系数和平行扩散系数均逐渐增大并在孔隙中央处达到稳定,且平行扩散系数大于垂直扩散系数;压力对烷烃分子的吸附量几乎没有影响,孔隙尺寸越大,温度越高,碳链越短,分子极性越低的烷烃分子在纳米有机质孔隙中的吸附态体积分数越小。  相似文献   

17.
瓮福磷块岩物相结构及碘的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元素分析、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Jeol-Jsm-6460//lvSEM和EDAX能谱仪等手段进行了综合鉴定,结果表明,磷块岩中的碘元素不是以独立矿物形式存在,而是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于磷灰石中藻类磷质、淀晶磷质、胶磷质内.这些磷质中的含碘量占磷块岩中含碘量的98%以上,其中磷质基质填间的砂级内碎屑结构磷块岩含碘高达190mg/kg-矿,磷块岩的脉石矿物中含碘量仅为1×10-4%~2×10-4%.  相似文献   

18.
研究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预测有利储层发育带,对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开发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以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沉积相和成岩作用为指导方向,对致密砂岩储层的碎屑颗粒、填隙物和碎屑颗粒结构进行分析,从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等多个方面研究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从而对有利储层进行预测。最后研究烃源岩对致密砂岩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总结致密砂岩气藏的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为致密砂岩储层天然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各种自然能源的储存量逐渐减少,我国的可开发能源衰竭导致我国工业发展的速度受到制约。为此,我国加大对致密油采油工程的研究开发力度,希望以此减缓我国能源不足的局面。但是在进行致密油采油工程当中,施工难度较大,而且必须利用大型的设备进行施工,这就导致施工成本远远高于能源的实际价值,降低了我国对于致密油采油工程的投资。在新时代,如何依靠已有的科学技术与生产设备不断的降低我国致密油采油工程成本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下面我们就主要对致密油采油工程成本优化的设计方法与实践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贵州兴仁某村煤中砷的含量及赋存状态的研究,得出研究区砷含量分布范围在17.83mg/kg~140.64mg/kg,平均值为93.31mg/kg,远高于中国(4.09mg/kg)和世界(5mg/kg)煤砷含量.其赋存状态复杂多样,煤砷各形态含量比例分布为:残渣态(56.74%)铁锰氧化物结合态(20.74%)硫化物结合态(15.20%)有机结合态(5.07%)碳酸盐结合态(1.73%)水溶态和可交换态(0.52%).煤中砷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砷含量也较高.其中一个煤样砷含量相对于其他样品较小,有机砷结合态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结合前人研究推断:此次研究的煤样多以大分子有机砷结合态存在,但不易提取,导致残渣态砷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