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表面活性剂在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面活性剂可促进石油烃从非水相液体或固相向水相迁移和溶解,已被广泛用于石油烃污染土壤的增效修复.阐述了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综述了非离子、阴离子、生物和混合表面活性剂等的特点及其在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表面活性剂性能的影响因素以及表面活性剂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惠艳 《山西化工》2009,29(4):25-28
石油烃对环境产生的污染是目前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生物修复是治理石油烃污染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探讨了石油烃降解菌的分类、细菌对烃的黏附性以及基因工程菌的开发,讨论了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影响因素和新的技术方法,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应用化工》2022,(5):1014-1018
针对典型场地石油烃的污染和危害问题,系统介绍了当今具有工程实践应用的几种石油烃污染修复技术的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其优劣,提出化学修复技术仍是今后国内石油烃污染修复的主体技术,但化学与生物的联合修复技术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石油污染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微生物降解法治理石油污染是一种有效控制污染的理想方法。综述了石油烃降解菌的种类,降解机理及筛选鉴定方法,介绍了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影响因素,并对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石油污染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微生物降解法治理石油污染是一种有效控制污染的理想方法。综述了石油烃降解菌的种类,降解机理及筛选鉴定方法,介绍了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影响因素,并对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辽宁化工》2021,50(2)
考察了筛选出的3株石油降解菌C3 Pseudomonas putida、C4 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C5 Sphingomona sp.对石油烃的降解性能,研究了3株菌的复合菌、生物炭+复合菌、生物炭固定化复合菌等不同菌剂加入方式对含油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3株菌均能以石油烃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C3、C4对饱和烃的去除能力较强,C5对芳香烃的去除能力较强,3株菌的复合菌对石油烃各组分的去除具有协同效果,30℃培养28d复合菌对石油烃的降解率达到79.73%;生物炭与复合菌联用对石油烃的去除具有协同效应,其去除效果CTBTB+BCTB;生物炭的加入有利于降解菌在土壤中的定殖,其中生物炭作为固定化载体加入土壤对降解菌的数量增加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7.
《应用化工》2022,(11):2227-2231
地下水石油烃污染关系着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原位生物修复作为一种高效、生态友好型技术,是当前地下水石油烃修复的理想方法。总结了现有地下水石油烃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归纳了影响石油烃原位生物降解的主要因素,介绍了模型在石油烃原位生物修复潜力预测方面的前景,以期为地下水石油烃生物修复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应用化工》2017,(11):2227-2231
地下水石油烃污染关系着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原位生物修复作为一种高效、生态友好型技术,是当前地下水石油烃修复的理想方法。总结了现有地下水石油烃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归纳了影响石油烃原位生物降解的主要因素,介绍了模型在石油烃原位生物修复潜力预测方面的前景,以期为地下水石油烃生物修复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汪润民  张晓东  徐成华  于丹丹  余冉 《化工进展》2022,41(10):5653-5660
基于重油污染场地生物修复需求,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高效重油降解混合菌群并通过降解前后重油组分结构及官能团的变化对混合菌群的降解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混合菌群的结构在重油降解的不同阶段有明显差异。Pseudomonas、Reyranella、Parvibaculum和Pseudoxanthomonas等菌属在重油降解过程中先后起到主要作用,其中Parvibaculum和Pseudoxanthomonas属的功能菌在重油重质组分的降解中或起主要作用。经过对重油降解混菌长期连续强化培养,可使50天内重油降解率由25.42%提升至41.57%。将不同来源富集获得的四种重油降解混合菌群复配得到了QM混合菌群,20天和50天内重油降解率可分别达到42.31%和53.48%,同时50天沥青质降解率可达25.56%。经过菌群降解后重油内轻质组分及甲基、亚甲基等轻质基团含量大幅度下降,同时重质组分的饱和度增大、多环结构被活化、酯、醚等含氧重质组分实现轻量化,实现了高效且稳定的重油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0.
杨勇  杨庭  李凤祥  刘忠源 《应用化工》2023,(12):3227-3231+3251
开展了复合功能菌群降解含油固废实验,通过分析二十八烷的降解情况,研究了复合功能菌群对石油烃的降解机理,对降解前后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变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复合菌群对于石油烃的降解率为81.30%,石油烃在烷烃单加氧酶的作用下被氧化为相应的伯醇,伯醇进一步氧化生成酸后进行β-氧化,每次脱掉两个碳生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将烷烃完全分解成CO2和H2O。降解过程中,一些兼性好氧菌会逐渐成为优势菌。功能微生物菌群中含有丰富的代谢路径,使得微生物菌群对各种复杂有机物具有高效的降解效果。该研究为复合功能菌群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支撑。  相似文献   

11.
采用微波热修复技术处理石油烃污染土壤,考察微波功率、作用时间、含水率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添加活性炭、铁粉、氧化铝、二氧化钛和过硫酸钠5种敏化剂进行微波增强热修复研究。结果表明,当微波功率700 W,微波辐照时间10 min,土壤含水率10%,石油烃去除率最高可达31.90%;添加5种敏化剂后,石油烃去除效果显著提高,在最佳投加量10%氧化铝、15%铁粉、2.5%二氧化钛和20%过硫酸钠,石油烃去除率分别为78.1%,65.7%,50.4%和90.8%;活性炭为最优敏化剂,在5%投加量下,石油烃去除率可以达到91.4%,温度可达566.1℃。微波热修复去除石油烃主要机制为:敏化剂的添加可增大土壤的介电常数和损耗系数,增强污染土壤体系对微波的吸收和传热能力,依靠土壤中水分的微波蒸汽蒸馏和蒸发作用,使得石油烃在微波辐照场中受热挥发、分解。  相似文献   

12.
研究通过逐渐提高培养液的盐浓度从含石油烃的钻井泥浆中驯化获得四株耐盐的石油烃降解菌,筛选出1株对原油降解效率高的优势菌株SW-1.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其系统发育地位,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环境因素对该菌原油降解率的影响,研究其对典型石油烃类物质的降解能力及降解特性.结果表明:石油烃降解菌耐受的盐度为9%;盐度...  相似文献   

13.
范宇 《广州化工》2021,49(13):68-71
以某石油烃污染地块内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氧化药剂在不同浓度以及不同激活剂条件下对石油烃去除率的影响,实验表明选用过硫酸钠作为氧化剂,氧化钙的激活效果优于硫酸亚铁,且当激活剂投加质量比为1%,占比氧化药剂30%时,较为适宜;过碳酸钠作为氧化剂对石油烃去除效果相较于过硫酸钠要更为明显,当过碳酸钠的投加量为5% ~7....  相似文献   

14.
生物修复一直是石油烃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研究热点,已经取得了很多实验和理论认知。但是,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中高温环境下,而在实地修复中,生物修复往往要跨越中低温期,此时,无论是土著还是外源微生物的生理特性都将发生改变;由于细胞活力低,这一时期经常在修复过程中被忽视,或是采用缺乏针对性的常规工艺而事倍功半。本文围绕低温生物修复技术,概述了低温石油烃降解微生物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长链烷烃、苯及其同系物、多环芳烃三大类典型石油烃的低温代谢机制和主要代谢途径;在此基础上,从脂肪酸的组成、蛋白的低温表达、特殊蛋白的合成以及酶的结构适应性等4个方面,进一步剖析了低温环境下细胞生理生化特性的微观变化,这种低温微生物独有的适冷机制决定了其特有的低温降解特性,并成为低温修复的核心。分析表明,低温期生物修复应该得到足够重视:一方面,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漫长的低温期,针对性实施低温期受控修复,提高营养盐利用率,可以有效提高生物修复效率;另一方面,深入研究细胞低温代谢和适冷机制有助于指导低温修复手段的实施,将成为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重金属、石油烃及重金属-石油烃复合污染的危害,分析总结了土壤重金属-石油烃复合污染植物修复技术的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及应用,旨在为重金属-石油烃复合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石油烃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云飞  唐正  彭欣怡  高品 《化工进展》2021,40(8):4562-4572
土壤石油烃污染已引起广泛关注,石油烃具有高毒性和持久性,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会产生严重危害。本文综述了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系统论述了微生物技术在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研究现状,重点探讨了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的过程机制和应用前景,包括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电动-微生物联合修复、表面活性剂强化微生物修复、化学氧化-微生物联合修复及动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等,并对未来石油烃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汪林  蒲思淇  王明新  薛金娟  韩莹 《化工进展》2022,41(4):2171-2179
化学氧化可快速高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但很少关注研究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及残留污染物的环境风险。本文以过碳酸钠(SPC)为氧化剂,以柠檬酸(CA)/硫酸亚铁[Fe(Ⅱ)]为催化剂,分析了其对柴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分析了柴油中不同组分的降解特征,通过残留初始总石油烃(TPH)有效性和浸提液生物毒性变化提示不同处理的环境风险,通过有机碳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修复前后土壤特性变化。结果表明,SPC单独处理效率较低,CA/Fe(Ⅱ)显著提高了TPH去除率。FTIR光谱表明,处理后土壤样品的Si—O—Si、C—H和—OH振动增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图谱表明,残留TPH组分主要为长链烷烃(C16~C21)。羟丙基-β-环糊精(HPCD)浸提液发光抑制率随着浸提液pH的增加而增加,表明SPC投加量过多产生的强碱性对土壤生物毒性具有显著影响。增加CA投加量对TPH去除率的促进幅度大于SPC和FeSO4,且有助于降低残留TPH的生物有效性和提升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采用化学氧化修复有机污染土壤应进行环境风险分析并对修复条件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8.
针对石油开采、加工、运输过程中因为技术、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的日益严重的土壤石油污染问题,概述了国内外石油污染土壤植物、微生物以及植物-微生物复合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总结了国内外几种能够有效修复石油污染的植物、微生物品种,并针对现有的生物修复技术,提出了4项丞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张金永  汪林  王明新  肖扬  韩莹 《化工进展》2020,39(11):4726-4733
以典型石油烃正十六烷为特征污染物,采用批次实验研究机械化学处理对模拟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影响因素;采用GC/MS分析土壤中正十六烷的降解产物,通过XRD、FTIR、SEM和BET对处理前后土壤样品进行表征,并分析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揭示石油烃污染土壤的机械化学法修复机理。结果表明,在球磨机转速为500r/min,球料比为35∶1,大、中、小钢球配比为2∶5∶3,正十六烷投加量为2.5μL/g时,球磨4h后正十六烷降解率达95.86%。球磨处理过后土壤颗粒表面变粗糙,助磨效果较好的石英含量显著增多。与处理前相比,球磨处理后未检出短链烷烃,表明正十六烷降解较为彻底。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吸附能力显著提高,使得残留低浓度石油烃难以全部去除。机械化学法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具有快速、高效、彻底等优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