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在线视频网站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促进用户在线视频网站信息偶遇提供建议。基于现有文献对信息偶遇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针对在线视频网站信息特点从用户、信息、平台3个层面构建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用户因素感知有用性、情绪;信息因素的视频信息质量、视频信息热度;平台因素的系统质量、服务质量显著影响在线视频网站信息偶遇行为。在线视频网站可以从提升在线视频网站平台系统质量、完善在线视频网站平台服务水平、严格规范视频信息质量3个方面达到促进在线视频网站信息偶遇,提升用户信息素养,优化平台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直播3.0时代,“直播+”全面赋能各行各业。各大视频平台相继开设直播频道,直播场景变化丰富。其中,陪伴型学习直播经过发展成为较成熟的一个直播品类,在哔哩哔哩(bilibili,简称“B站”)拥有较高的热度。但自其诞生以来,一直存在着这种方式到底是“学习还是表演”的质疑。本文将对B站陪伴型学习直播进行研究,简要分析陪伴型学习直播火爆程度有增无减的缘由,并从自我呈现和规训理论等角度分析该类直播热度不减以及学习博主“学”而不“上岸”的原因,为研究同品类直播主体和客体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通过以互动仪式链为基本理论,对网络直播带货营销模式进行分析,网络直播带货的要素有直播间中的虚拟身体共在、局外人身份设限、场景中焦点的共同关注、互动中的情感体验四个方面.在直播带货仪式链启动成功后产生的结果有:群体情感共同体粘性加强,情感能量聚集,社会关系符号形成,用户道德体验感凝聚.  相似文献   

4.
图书+直播模式为图书出版业带来新的生机,本文以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的社会互动动力机制互动仪式链为理论工具,对图书直播中的用户互动展开具体分析,发现直播间为全体聚集提供虚拟空间,读书和喜欢的主播成为共同焦点,并且通过对局外人设限产生情感共享最终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收视率调查方法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1.4亿直播卫星用户的收视行为统计分析需求,本文针对直播卫星用户设计了一种用户收视行为统计分析系统.主要从前端系统架构、终端改造及样本选取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短视频行业经过爆发式增长后进入瓶劲期,视频博客(Vlog)作为视频新形式进入大众视野,年轻化、真实化、个性化的特点符合受众当前对慢节奏生活状态的需求。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以湖南卫视在近期推出的全新节目《嘿!你在干嘛呢》为例,来分析Vlog式综艺节目中互动仪式的构成,探究Vlog式综艺节目发展中面临的局限。  相似文献   

7.
在国内主流平台上,以真实记录为属性的纪录片通常发挥着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的作用,商业价值不足,受众基础比较薄弱。网络群体的崛起,给纪录片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具有明显社群属性的视频网站,通过创新纪录片内容和形式,实现了对受众的精准传播,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文化现象,为纪录片的现代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我国的网络群体年龄构成年轻化,信息接收方式呈现碎片化和即时性特点,艺术创作和欣赏习惯倾向娱乐化、去中心化。为此,如何吸引网络观众的注意力,在内容选择和表现形式上进行创新,是新时代纪录片创作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哔哩哔哩自制纪录片为例,从网络群体的心理特点和哔哩哔哩自制纪录片的类型、制作策略出发,总结基于网络群体的纪录片制作策略,为互联网时代的纪录片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三网融合高速网络环境设计的多屏互动直播系统,主要用于实现多用户多终端多点实时视频互动直播。本系统支持ADSL、WiFi、FTTH、3G等多种互联网接入方式;用户可以通过摄像机、家用电脑、笔记本、iPhone、iPad或其它各种基于安卓平台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终端接入本系统实现视频互动。本文介绍了该直播系统的设计理念、系统组成及功能模块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文化景观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风土人情和社会文明的见证,代表着其所处时代的特有印记,能够充分展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在当前大力倡导文化强国的社会背景下,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其对人类精神层次的滋养作用日益凸显,所以对文化景观的保护、传承及传播应受到重视。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应加强文化景观与游客的互动,激发个体的情感能量,充分利用新媒介技术,从而促进文化景观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随着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了促进教育信息化,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在线教学直播课堂应运而生。在线教学直播课堂打破了教学的时空界限,较MOOC课程实时交互性更好,是一种新型的远程教育模式。论文针对在线直播课堂交互式教学模式展开研究,分析了在线直播课程的优势和其互动教学模式中的各个要素,提出增强在线直播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若干方法,并结合我校信息工程类专业在线直播课程开课情况进行了案例分析。本文旨在为在线直播课堂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也丰富在线教育直播课堂建设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视频直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具有强互动性、现场感和实时性的直播类业务获得了飞速发展,如文体直播、在线教育等。目前,有线网络开展的视频服务,对于这些特色直播业务的支持还需进一步探索。本文研究了面向智能电视操作系统的融合媒体互动视频直播的设计思路,以提高现有高清智能电视机顶盒的应用扩展能力。  相似文献   

13.
孙玉 《中国高新科技》2022,(14):144-146
当前,互联网直播互动技术在电视演播室中得到了日渐广泛的应用,促进电视媒体领域实现了创新发展。电视演播室要依托互联网直播互动技术,加强数据信息与视频内容的融合,突破固定的电视节目传播方式,实现良好发展。文章简述了电视演播室互动技术的前期规划,分析了电视演播室互动技术的综合设计与流程管控和系统结构设计,探究了电视演播室互动技术的后期建设,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如今在哔哩哔哩,“恰饭”已成为UP主(Uploader,指在视频网站、论坛、ftp站点上传视频音频文件的人)、用户和平台间心照不宣的行为,而学界在该话题下针对用户的研究则较为薄弱。本文采用深度访谈法、线上观察法,分析用户对“恰饭”现象的态度及其背后的成因,并推测“恰饭”视频可能达到的效果。研究发现,用户通过“使用”从而产生“满足”,哔哩哔哩用户对UP主的“恰饭”现象抱有开放与苛刻并存的态度。但这种态度往往围绕着UP主产生,忽略了广告主与广告产品。比起实际的购买行为,用户也往往止步于产生好感、了解品牌、留下印象。  相似文献   

15.
卢影 《电视技术》2023,(1):191-194
互动技术,是融媒体直播平台建设中重点应用的技术。电视媒体在进行融媒体直播平台建设时,要充分结合基于互联网的融媒体直播平台建设需求,挖掘、分析和利用互动技术,促进数据信息与视频内容的深度融合,以此突破传统电视节目传播方式,提高节目播出效果。然而,目前关于互动技术在融媒体直播平台建设中应用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方案,需要借助相应的研究加以指引。基于此,在概括介绍融媒体直播平台的基础上,就融媒体直播平台建设的方案以及互动技术在直播平台建设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研究,为相关主体科学利用互动技术开展融媒体直播平台建设提供相关内容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行业也迎来了一场盛宴,媒体融合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发展的局面,以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体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传播为媒介的新媒体行业迎来了发展的契机.新媒体的发展和迅速崛起离不开其背后的技术支持,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一系列新型的信息技术对新媒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万明明 《电声技术》2022,46(3):56-58,66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融合已成为媒体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下,融媒体直播平台的有效构建受到广电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融媒体直播平台的构建能够实现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介的深度融合,同时能够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对此,详细介绍融媒体直播平台的构建、发展及主要技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传统广电直播方式和当下最新互动直播应用的对比,以实际案例为依据,结合国内广电直播融合发展的探索经验,着重从技术角度的层面,分析了5G+4K的新型互动直播应用优势和技术要素,力求通过理论和实践,探寻多种形式的新型互动直播应用模式,助推5G时代下的广电互动直播创新和变革.  相似文献   

19.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大都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没有企业经验。根据国家"十三五"启动实施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的建设要求,聘用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是教师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路途等原因,企业教师不方便面授,需要借助新技术、新媒体进行远程授课。而现在市面上的直播软件不能完全贴近高职面授的环境,效果不好。文章介绍的平台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和面授同样的网络授课效果,是将课堂考勤、教学直播、教学互动等多功能融于一身的智能视频教学直播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20.
我台最近开办了一档直播节目《城市看点》,由于是新节目且在非主 要频道播出,为扩大节目影响,提高收视率,编导们提出了多点互动的 形式,采用中心演播室和分演播室,现场嘉宾、幸运观众,电话、手机 短信等方式,尽可能地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为此我们技术部门对现 有的演播室作了一系列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