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除饮用水中金属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预处理、混凝沉淀与活性炭柱过滤吸附相结合的工艺,对原水中的铊进行去除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厂常用的三种滤料:柱状活性炭、活性铝和陶粒中,柱状活性炭对水中铊的去除效果最好,连续运行3h对铊的去除率在89%左右。小试试验中,采用W-5药剂和石灰对铊浓度为0.356μg/L的原水进行了预处理,预处理对铊的去除率在20%左右,并提高了活性炭柱对铊的去除效果。小试系统可有效运行70h,对铊的平均去除率提高到83%。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水中重金属污染物锑的危害,对近年来国内外水中锑的去除技术和回用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了物理法去除技术、化学法去除技术、生物法去除技术和回用技术的优点与缺点,并设想未来锑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回用技术为主、去除技术为辅。  相似文献   

3.
《应用化工》2022,(7):1700-1705
综述了水中重金属污染物锑的危害,对近年来国内外水中锑的去除技术和回用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了物理法去除技术、化学法去除技术、生物法去除技术和回用技术的优点与缺点,并设想未来锑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回用技术为主、去除技术为辅。  相似文献   

4.
在常规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在混凝搅拌前投加氧化剂高锰酸钾及氯的方式去除水中铊。通过影响水中铊去除率的单因素试验,找出处理铊浓度为0.3μg/L的原水所需的合理的氧化剂的量为:高锰酸钾0.5~0.7 mg/L,次氯酸钠3~4 mg/L(以有效氯计),此时,铊去除率可达70%。调整试验水的pH为9.0~9.5,同时采用聚合硫酸铁作为絮凝剂,铊去除率可达80%。氧化剂及混凝剂的投加量应根据原水水质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但不得出现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5.
絮凝沉淀是水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用于去除水或废水中的浊度及悬浮物,对于水中溶解性物质则作用甚微。由于溶液中的重金属较易形成各种可溶性配合物或螯合物,所以现有絮凝剂的品种不能有效的将其去除。随着工业发展排入环境中的重金属越来越多,如铬、铜、镍、汞、镉、铊等,  相似文献   

6.
美国克拉克森环境规划小组的学生开发了一种有效的处理技术,去除小型输水系统和家庭供水系统中的砷,解决了饮用水砷污染世界性的难题。他们让水通过一个铁基介质的床层,这个床层对砷具有很高的吸附能力且不受水中其他离子的干扰。饮用水中砷的有效去除方法@刘卫东  相似文献   

7.
唐安中  徐琪珂 《化工进展》2021,40(12):6889-6896
水体中的腐殖酸类天然有机物是影响水质重要因素之一,仅靠常规工艺难以去除水中腐殖质。氧化及其联用技术因效率高、能耗低、适用范围广,逐步成为去除此类污染物的预处理技术,臭氧、高锰酸钾等氧化剂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特点,已取代传统氧化剂-氯气,能有效将水中天然有机物(natural organic matter,NOM)分解为无毒小分子物质,且降低了饮用水水质致突变风险,其中,臭氧在安全性和副作用方面更具优势,但单一氧化技术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针对国内外不同水体状况,本文详细比较了氧化-混凝等联用技术去除水中腐殖酸的氧化机理、协同作用、去除效果和应用状况,探讨了不同的氧化及其联用技术去除水中NOM的研究进展情况,分析表明氧化技术组合工艺已成为去除水中腐殖酸的主流工艺,并指出预氧化-膜联用技术因其良好的协同性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铊作为一种剧毒的蓄积性重金属元素,伴随着铊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怎样形成一套完成的铊在线监测系统成为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地表水、污染源重金属在线监测相关技术标准的系统研究,首次确定了铊在线监测仪的相关技术要求;并从复杂样品自动前处理、三电极的检测系统、电化学检测电路优化、增敏材料的选择、电极自动化再生免维护、抗干扰技术几个方面进行攻关,研制了水中痕量铊自动监测仪器;该标准体系的形成和自动监测仪器的研发在湖南省内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并为湖南省重金属涉铊企业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应用化工》2022,(7):1796-1801
简介了磺胺类抗生素(SAs)的来源与危害,综述了水中SAs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原理和优缺点。提出目前去除技术主要以吸附法和高级氧化法为主,今后的研究应通过各种工艺技术的组合联用开发出更加经济、高效的去除技术。同时指出抗生素耐药性和SAs的降解中间产物引发高度关注,可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针对富营养化水中藻细胞的去除,研制了通量大、强度符合使用要求的无机陶瓷膜。所研制的陶瓷膜具有通量大、过滤精度高、易反冲再生等优点。过滤压差为0.08MPa时,清水通量为15.79m^3/(m^2·h),对水中微型颗粒物的分离精度为0.06μm,且可反冲再生。对富营养化湖水深度处理实验表明,该陶瓷膜可有效去除“混凝-沉淀-砂滤”工艺出水中残存的藻细胞;对水中CODMn、TP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为富营养化源水中藻细胞的去除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分别利用水中DO氧化硝酸锰和硝酸溶解的锰尾矿生成锰氧化物,并直接对水中的Tl+进行吸附,探究了生成锰氧化物的投加量、p H、时间、初始含量、双氧水、共存Ca~(2+)、Mg~(2+)及重金属离子对去除Tl~+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直接氧化硝酸锰生成锰氧化物对水中Tl~+具有很好的去除效能,室温下反应10 min,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的Tl+去除率可达到98.5%。水中高含量Ca~(2+)、Mg~(2+)会降低Tl+的去除效果,Pb~(2+)、Cd~(2+)、Cr~(3+)对Tl~+的去除效能影响不明显。吸附过程可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描述。利用该方法对实际废水进行处理,铊的去除率达95.0%;在少量双氧水作用下,直接氧化锰尾矿生成锰氧化物,对多个实际废水处理效果显著,去除率可高达96.9%。  相似文献   

12.
饮用水中异嗅异味不仅影响了感官性状,还降低了饮用水水质。介绍了饮用水中的嗅味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去除技术,特别是常见的两种嗅味物质土臭素和2-甲基异莰醇的典型去除工艺。并分析了吸附处理、化学氧化、生物处理和联用技术的去除效果及优缺点,指出了嗅味物质去除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抗生素在医疗行业、农业、畜牧业中的使用量逐年增加。污废水的排入增加了天然水体中的抗生素含量,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和潜在危害。治理水中的抗生素污染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大量学者对抗生素的去除技术进行了研究。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系统介绍了各种抗生素的来源、危害以及污染现状,重点阐述了饮用水处理领域国内外的抗生素去除技术发展,介绍了抗生素的去除技术(物理法、化学法、高级氧化法、生物法等)、机理和典型抗生素的降解路径,分析了这些抗生素去除技术的优缺点,并对水中抗生素的去除方法及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水中抗生素去除方法及技术的选用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对于水中抗生素的去除研究,今后应通过各类工艺的组合或耦合联用开发出更加经济、高效的去除技术,同时应关注降解产物的生成及溶液毒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简介了磺胺类抗生素(SAs)的来源与危害,综述了水中SAs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原理和优缺点。提出目前去除技术主要以吸附法和高级氧化法为主,今后的研究应通过各种工艺技术的组合联用开发出更加经济、高效的去除技术。同时指出抗生素耐药性和SAs的降解中间产物引发高度关注,可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水中内分泌干扰物去除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分泌干扰物进入水体后将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从水中去除该类物质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首先介绍了内分泌干扰物的分类及危害,然后对水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的去除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指出组合技术是一种去除内分泌干扰物较为有效的方法,寻求高效稳定的去除内分泌干扰物的技术和最佳的组合工艺是今后研究的一个趋势。  相似文献   

16.
李宇亮  刘建  李敏  高贤克 《应用化工》2010,39(8):1123-1126
用D401氨基羧酸螯合树脂吸附Fe2+,获得了具有还原性能的载铁改性树脂,利用水中余氯与Fe2+的氧化还原作用,实现了对水中微量余氯的去除。实验结果表明,余氯去除的最佳条件为:载铁量为39.648 mg/g的改性树脂平衡振荡3 h,pH控制在5~8,此时除氯率为98.56%。水中常见共存离子不影响氯的去除效果。用0.5%的VC溶液可将树脂还原再生,再生后的树脂可循环使用且除氯效果稳定,全过程无其他离子引入水中。获得了一种新的从饮用水中去除有害余氯方法。  相似文献   

17.
载铁阳离子交换树脂去除饮用水中余氯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D001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Fe2+,获得了具有还原性能的载铁改性树脂,用于去除水中微量余氯。实验结果表明,在含余氯10~30 mg/L左右的水中,改性树脂在实验条件下平衡除氯率可达95%以上,而未改性的树脂基本无除氯效果;树脂对氯的去除量可达20 mg/g-Resin以上;水中常见共存离子不影响氯的去除效果;用0.5%的VC溶液可将树脂还原再生,再生后的树脂可循环使用,且除氯效果稳定,全过程无其他离子引入水中。获得了一种新的从饮用水中去除有害余氯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铁酸镍和葡萄糖为原料构建炭包裹的磁性水热炭(NiFe_2O_4@C)作为可重复利用的高效吸附剂,并催化次氯酸根协同氧化以去除废水中的铊。考察了初始pH、混凝pH、反应温度、共存物和氧化剂投加量等因素对除铊的影响,结合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电子自旋共振光谱仪(ESR)等表征手段探究了其除铊机理。在铊初始浓度20 mg/L、初始pH 10、吸附剂投加量0.5 g/L、次氯酸钠投量10 mmol/L时,铊去除率达到99%以上。Ca~(2+)、Mg~(2+)、EDTA、DPTA抑制除铊。吸附过程更适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更适用于Langmuir和Temkin方程描述,最大铊吸附量达989 mg/g。NiFe_2O_4@C对Tl(I)的去除机理主要为氧化沉淀和表面羟基络合。材料再生实验表明NiFe2O4@C有很好的脱附与再生能力。本研究为废水除铊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新兴环境激素污染物邻苯二甲酸酯(PAEs)在水源水中被频繁检出,对人类饮用水健康产生潜在威胁,而我国目前城市给水处理的常规工艺流程对PAEs的去除效果甚微,发现及推广高效稳定的PAEs去除技术对保障饮用水安全至关重要。文章总结比较了水源水中PAEs的最新去除方法,并对未来水源水中PAEs处理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李宇亮  刘建  李敏  高贤克 《陕西化工》2010,(8):1123-1126
用D401氨基羧酸螯合树脂吸附Fe^2+,获得了具有还原性能的载铁改性树脂,利用水中余氯与Fe^2+的氧化还原作用,实现了对水中微量余氯的去除。实验结果表明,余氯去除的最佳条件为:载铁量为39.648mg/g的改性树脂平衡振荡3h,pH控制在5~8,此时除氯率为98.56%。水中常见共存离子不影响氯的去除效果。用0.5%的VC溶液可将树脂还原再生,再生后的树脂可循环使用且除氯效果稳定,全过程元其他离子引入水中。获得了一种新的从饮用水中去除有害余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