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校园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南京大学老校区(鼓楼校区)的校园文化景观为例,从校园景观规划的轴线与空间、老建筑造型与风格、校园雕塑三方面进行研究,充分挖掘校园景观设计的可鉴之处,为未来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一些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疫情及频繁封校使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高校校园恢复性环境的营造有必要引起重视。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学生偏爱的校园恢复性环境及其空间特性进行了调研,总结出八个恢复性环境的空间特性,并通过SPSS26.0技术平台对环境空间特性与恢复性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安静性、舒适性、活力性、放松性与校园恢复性环境评分呈现明显正相关,此外,高校学生对恢复性环境空间特性的选择较为多样化。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体感体验的高校校园舒适性空间营造、基于活动吸引的高校校园活力性空间营造、基于个性选择的高校校园多样化空间营造、基于刺激远离的高校校园安静性空间营造,以期为健康校园设计与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4.
环境景观设计作为高校校园中最具活力的外在特征之一,在校园的整体规划中至关重要。同时,高校的景观设计也体现着一所高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面貌。本文主要从高校广场的功能性和舒适度出发,并结合校园的实际环境出发,简要阐述高校校园景观环境的发展史,从中分析高校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影响因素,并比较国内外高校校园的环境景观设计。此外,结合高校校园广场设计的实际项目,对高校校园广场的空间环境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不断努力改善高校校园广场的实用性与文化内涵,促进校园广场的文化学习氛围和娱乐休闲活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入手,以景观改造为落脚点,系统解决“高校热”后,校园环境在空间结构、文化、绿地建设方面的问题。通过构建校训文化—精神衍生—物质映射的传导机制,挖掘梳理文化要素;通过织绿、植文、焕活,在尊重现状环境的基础上,创建新的文化体系,重构景观结构;通过设计语言、景观小品、构筑物、配套设施、植物等,将文化要素融入具体空间的改造设计中,最终实现校园文化与校园景观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长期处于复杂的高密度城市空间和繁忙的工作学习中,容易使城市居民产生压力和焦虑情绪。社区的步行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公共空间,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人工属性,因此有一定的身心恢复作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分类总结出高密度城市社区步行空间对恢复性存在影响的空间要素及其指标,同时分析广州市两类典型社区的步行空间特征及其空间要素,从增强恢复性视觉感知和促进恢复性活动两种影响途径叙述空间要素与恢复性的关系,为社区步行空间的改造和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8.
伴随着城市精细化开发的进程,地下空间的建设成为城市拓展更新的重要手段。但是城市地下空间具有无方位性的特点,缺乏应有的自然要素进行方位识别。为了缓解长时间处在地下空间环境中产生的不良情绪,在地下建筑出入口的设计研究中引入恢复性理论,以此沟通地上地下空间交流、缓解不适感。实验以不同标高的重庆来福士购物中心部分的出入口为调研案例,使用恢复性知觉量表以及满意度评价对多种因素进行筛选,分别对出入口的内部空间、中介过渡空间以及外部空间进行恢复性影响因素分析,共提炼出32个具体的影响地下建筑出入口节点感知恢复性的关键要素。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出入口空间的恢复性影响因素不同,物理因素、自然因素及心理因素均对恢复性有着显著影响,出入口内部空间的恢复性因素主要为室内环境的声光热等物理因素,过渡空间更需注意不同因素的过渡设置,外部空间的恢复性效果最好,绿植等自然因素分布最多。本实验研究可为地下建筑出入口的改良设计提供一定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学新校区选址的郊区化,规划之外的“非正规学生街”开始普遍存在于国内各大高校新校区内外。尽管其最终可能走向消亡,但我们不能忽视这些“非正规学生街”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文章结合华侨大学厦门校区非正规学生街调研的实例,从观察非正规学生街的存在、发展和衰退的现象入手,分析其生成原因和存在的意义,以期为我国大学新校区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校在建设生态型校园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实例,分析实际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生态校园建设所包含的内容,提出相应的构建原则;在此基础上指出,生态校园建设应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技术等方面全面进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恢复性环境理论,对首都核心区内的居住区、商业区、商务办公区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微绿地分别进行实地调研并发放问卷。对问卷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了解微绿地使用者对环境的使用偏好,进一步确认各个因素的影响强弱,以期对首都核心区微绿地的优化提质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校校园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设计对犯罪预防和校园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南大学南校区为例,基于ArcGIS技术平台,通过应用建立网络数据集、建立缓冲区、计算成本距离、求安全阈值等分析方法,从监视性视角出发,在环境光照亮度、环境人口流量、环境中的监视设备三个层面对高校校园环境中商业店铺、路灯、道路、摄像头、警务室... 相似文献
13.
环境优美、个性鲜明的校园是无声的课堂,不但能影响师生的品格和行为,还能使置身其中的人们感到愉悦、积极,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文章将大学校园的个性化环境景观营建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提出校园个性化景观来源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个性化景观的本质表现,并将理论结合实践,分析了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个性化体现。 相似文献
14.
15.
山地校园建设注重与山水环境相融合。本文以百色学院澄碧湖校区规划为例,在已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山地环境进行评估,对校园结构进行整体把控,结合自然生态规划校园景观结构,在尽量少破坏山体结构的前提下进行建筑形体的创新,从而实现山地校园生态型景观,创建具有山水形态和人文品质的大学校园。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往往是高校校园的中心建筑。文章通过对文史资料的研究,结合笔者在工作中的心得,总结得出:随着时代发展,当代高校新建校区图书馆已由“书本位”转向“人本位”,逐渐演变为集教育、研究、服务、档案、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空间变得多元化,空间的边界变得模糊,设计更以人的感受和体验为重心。最后,通过自己参与的实际工程,介绍了图书馆在这一研究中的实践情况。 相似文献
17.
要街道是城市中覆盖范围最广的公共空间。人行道的视觉景观可细分为顶面、地面、街道面和建筑面,四个界面100项要素从魅力性、远离、一致性和范围四个维度影响着游憩者的心理感知。以首都功能核心区60条人行道为研究对象,使用恢复性量表PRS-11对被试者进行环境恢复性实验,结果表明:(1)人行道视觉景观对游憩者的心理恢复性有显著影响。(2)在魅力性维度,顶面树冠等绿色元素影响显著。(3)在远离和范围维度,顶面天空、树冠等自然元素影响显著。(4)在一致性维度,地面宽度、街道设施等影响显著。研究表明,应增加树冠、天空等自然元素,增大地面宽度,整合人行道空间设施,以优化人行道视觉景观的心理感知。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绣源河校区为例,将低碳生态和高校校园景观两个理念交叉、复合,通过对校园景观功能区、道路系统、微地形及水系、景观植物等进行改造规划,优化校园生态环境,改善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降低校园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景观系统,促进校园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将绿色低碳理念深植于师生心中,创造一个有利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校园环境,并将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绿色校园、低碳校园的建设及相关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