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震是目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尤其是在目前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居民较多,如果遇到较为严重的地震灾害会产生较大的人员伤亡,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为减缓地震给人们带来的伤亡问题,需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建筑物进行加固,在整体的加固过程中,第一步就是从建筑设计出发,提升建筑抗震能力,创新抗震设计技术,使我国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进行有效地提升。  相似文献   

2.
建筑的抗震加固措施在发生地震时,可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隔震能力。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现代化建筑土木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国家抗震和隔震的关键工作内容。本文试对建筑抗震加固设计中的减震和隔震技术进行探析,并介绍了相关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熊海龙 《城市建筑》2014,(30):66-66
建筑的抗震加固措施在发生地震时,可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隔震能力。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现代化建筑土木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国家抗震和隔震的关键工作内容。本文试对建筑抗震加固设计中的减震和隔震技术进行探析,并介绍了相关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介绍建筑中应用抗震加固设计的背景及意义和抗震加固技术基本思路,分析以减小地震作用为原理、以结构被动控制为基础、以增强结构抗震能力为原理的各类抗震加固技术,对比技术应用优缺点,提出以性能为目标的抗震加固设计,对比国内外发展并说明该目标下的抗震加固设计理论概念,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金韩彪 《江西建材》2014,(21):40-40
现代建筑大部分使用钢筋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的铺筑结构,这在现代建筑工程中是不可替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也是后期建筑使用质量、寿命的有力保障。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能力与其结构有非常大的关联,做好抗震设计能够有效避免地震带来的灾害。本文就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了一些分析讨论,详细阐述了几种钢筋混凝土建筑抗震设计办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世界各地发生地震等灾害的概率急剧升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房屋抗震设计这一问题。为了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设计环节应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带给人们的经济损失与生命危害。本文通过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容与目标的分析,结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7.
张瀑  鲁兆红  淡浩 《特种结构》2009,26(4):107-110
地震受损建筑的抗震性能评价是地震后开展建筑物修复、加固及提高其抗震能力的关键,现行的鉴定方法应用于该类建筑时存在明显的不足。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及汶川地震建筑物震害的特点,探讨适当的既有地震受损建筑抗震能力评价方法是必要的。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受损混凝土框架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通过实际工程的抗震性能评价,表明该方法的结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地震对房屋会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进而危害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建筑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保证人们的安全。本文就房屋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某建筑主楼建造年代较早,建造时未考虑抗震设防,为消除抗震隐患,需按照现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进行抗震鉴定。经鉴定,该房屋结构体系存在严重的抗震缺陷,建筑材料老化严重。为增强其抗震能力,按照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进行合理的抗震加固设计,并对加固后的结构进行验算。  相似文献   

10.
提高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设计思想与方法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是社会抗震防灾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建筑物的倒塌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大体决定了震害的严重程度。因此,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特别是抗地震倒塌能力,是地震区抗震防灾能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文中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介绍了提高建筑结构整体抗震能力的设计思想,结合汶川地震中建筑震害的教训,重点针对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讨论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建筑结构系统的安全储备分为基本安全储备、整体安全储备与意外安全储备三个层次。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和抗地震倒塌能力取决于整体安全储备和意外安全储备,意外安全储备不足是汶川地震建筑结构震害严重的主要原因。结构系统的意外安全储备主要来自其鲁棒性、整体稳定性和整体牢固性。目前对于结构系统的整体安全储备和意外安全储备的研究很不够,结构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对在役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对不满足鉴定要求的建筑采取适当的抗震加固对策,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南京五台山体育馆抗震性能检测、鉴定与加固设计。综合考虑原结构特点、抗震构造和承载力等因素,并结合现场检测及理论计算与分析,对结构抗震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针对其抗震性能的不足之处提出设置消能支撑进行加固的方案,对加固后结构进行多遇与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强度和变形计算。计算表明,消能支撑可有效降低结构地震反应,保障原结构地震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对已有建筑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对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的建筑采取适当的加固改造措施,可有效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失。以南京五台山体育馆为背景工程,简要介绍大跨公共建筑的抗震性能检测、鉴定与加固设计方法。首先,针对不同建筑的结构特点,采用适当的检测手段,并结合理论分析,对结构的抗震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再根据其抗震性能的薄弱环节,提出有效地加固方案,对加固后结构进行地震作用下的强度和变形计算。针对五台山体育馆存在的问题,提出设置消能支撑的加固方案,分析表明,消能支撑可有效降低结构地震反应,保障原结构的地震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内部分中小学仍在使用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建造的砖混结构教学楼,这部分教学楼建造时的抗震标准较低、抗震性能较差,故对这部分教学楼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是预防地震对中小学生、教师人身和财产损害的有效措施。现通过选取广西柳州市某既有小学教学楼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抗震性能进行现场检测,并根据检测数据建模进行抗震能力核算,以便找出结构的薄弱部位,为后期抗震加固指明方向。结果表明,该建筑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和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均不满足抗震鉴定规范要求,必须对相应薄弱环节进行抗震加固。  相似文献   

14.
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简要回顾了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工作的发展过程,探讨了抗震鉴定及加固设防目标的概率水准,“抗震概念设计”在抗震鉴定与加固设计中的延伸、“结构综合抗震能力”在鉴定及加固中的应用,以及目前抗震加固改造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内蒙古包头市“5 3”地震建筑物结构震害原因进行了分析。建筑场地差别 ,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地震卓越周期的异同 ,抗震设防和加固是否合理以及设计和施工诸因素均会影响建筑物的抗震效果 ,文末给了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建筑外观和建筑平面布局对结构要求愈来愈高,在地震烈度为8度的地区采用全砖墙砌体结构来抵抗水平地震作用,有时会导致砖抗墙结构抗震能力不足。因此采用砖墙与钢筋混凝土墙共同抵抗水平地震作用,使整个建筑的抗震能力能满足规范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之一。本文拟对砖和混凝土墙结构的设计方法进行分析,一以得出安全合理的分析设计方法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綦佳杰 《建筑知识》2013,(10):82-82,84
传统的抗震理念和技术已不能更好的满足对现代建筑结构抗震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专业和研究人员对已有的技术和理念进行创新,本文通过对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和控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更好的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确保国家和人民人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8.
黄镇  秦新刚  李爱群  陆飞 《工业建筑》2006,36(5):102-104,19
对在役建筑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对不满足鉴定要求的建筑采取适当的抗震加固对策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简要介绍南京五台山体育馆抗震性能检测与鉴定,综合考虑原结构特点、抗震构造和承载力等因素,并结合现场检测及理论计算与分析,对结构抗震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为工程改造或加固提供依据,以保障体育馆的地震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黄超  张广泰 《福建建材》2010,(5):49-51,83
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和《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均未对超限砌体结构加固后的抗震能力指数作出具体规定的情况下,本文结合乌鲁木齐市某中学教学实验楼实例,研究并介绍一种针对超限砌体结构的加固设计理念。通过一种类似改变结构体系的分析方法,使用技术成熟的板墙加固法,将加固后的砌体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能力指数进行对比,给出可供参考的安全的指数方法。  相似文献   

20.
建筑抗震鉴定加固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震前对现有建筑物的抗震加固,是减轻地震灾害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是提高既有建筑物抗震能力最主要的方法,是国家抗震防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土木工程领域发展较快的学科。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在我国的地震区内,存在相当一部分建筑未考虑抗震设防,特别是唐山大地震以来建筑抗震鉴定、加固的实践与震害经验表明:对现有建筑按现行设防烈度进行抗震鉴定,并对不符合鉴定要求的建筑采取对策和抗震加固,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措施。本文就抗震鉴定加固的历史、现状与展望进行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