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稠油油田采出水回用热采锅炉给水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稠油油田采出水回用热采锅炉给水技术是稠油开发的重要配套技术。本文结合欢三联污水深度处理工程,介绍了该项技术的工艺流程、技术特点以及生产运行情况,并对运行成本、经济效益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生产实践表明:将稠油采出水深度处理回用热采锅炉给水,技术上是可行的,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草南油田含油污水处理试验站二期工程将热采稠油采出水回用注汽锅炉给水的设计,胜利局组团赴美国和加拿大就油田热采采出水回用锅炉给水技术相关的水质、流程、设备和自控等进行了为期14天的技术考察。现就考察结果编写成文,以供国内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3.
4.
稠油采出水回用蒸汽发生器的水质控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稠油采出水的回用处理及影响稠油采出水处理的因素作了分析.以胜利乐安油田稠油采出水回用蒸汽发生器给水工程为例,介绍了蒸气发生器给水水质标准、水质净化处理工艺、水质软化处理工艺及处理系统的选择和构筑物设计.对现行行业标准<蒸汽发生器给水水质推荐指标及分析方法>提出了一些意见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现场腐蚀调查和对稠油管线腐蚀机理的研究,找出了新疆油田稠油热采管线腐蚀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微生物水处理技术用于高矿化度稠油采出水外排处理的可行性,针对新疆油田某联合站稠油污水可生化性差的特点,开展了采出水外排微生物处理技术研究。在掌握稠油热采污水水质以及COD构成分析的前提下,相继开展了混凝/气浮、高级氧化等多种预处理技术的室内研究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外排采出水的可生化性。同时,采用驯化培养出具有良好降解性能且盐度适应范围广的高效优势菌种,最终确定了“混凝预处理+生化处理”的总体处理工艺思路。室内模拟实验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联合站稠油热采污水通过“混凝沉淀+水解酸化+接触氧化”的工艺处理后,外排水中COD、BOD5、石油类和挥发酚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19%、96.00%、81.82%和95.01%,可以有效地实现联合站稠油采出水达标外排至人工湿地。   相似文献   

7.
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后回用到循环冷却水系统,针对回用带来的管道腐蚀、循环冷却水水质变化、浓缩倍数计算偏差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使气田采出水成功回用到循环冷却水系统,不仅综合利用了水资源,且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了气田采出水零排放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来松清 《石化技术》2003,10(2):35-37,56
通过采出水外排处理试验研究,考察了采出水的可生物处理性。实验室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厌氧处理,采出水的生物化学需氧量(BODs),重镉酸钾法测的化学需氧量(CODCr)上升到0.3~0.4。再经好氧处理可使CODCr降低到120mg/L以下。现场模拟试验采用厌氧水解—生物接触氧经两级生物组合工艺处理,处理后采出水的主要水质指标分别为CODCr60~100mg/L、石油类小于10mg/L、硫化物小于0.5mg/L。  相似文献   

9.
单家寺油田稠油采出水回用锅炉的处理工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燕平 《石油规划设计》2008,19(3):20-21,31
介绍了目前国外在采出水资源化利用中,采用较多的机械蒸汽压缩工艺的流程、工作原理及在国外的应用实例.针对单家寺油田开发生产规模受制于污水回注能力的情况,根据水质标准对该油田的水质参数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机械蒸汽压缩工艺在单家寺油田应用的可行性、前景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稠油采出水深度处理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稠油采出水深度处理回用是稠油油田开发建设的重要配套技术,本工程是将稠油采出水深度处理后回用热采锅炉给水.介绍了欢三联污水深度处理站的工程设计和生产运行情况,并对其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生产实践表明,将稠油采出水深度处理回用于热采锅炉给水,技术上是可行的,既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又有更好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1.
采输系统设备腐蚀结垢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曼玲 《钻采工艺》1998,21(3):51-54
前大采油厂采用注水开发后,油井含水上升较快,目前已达70%以上,采油系统和集输系统设备的腐蚀结垢日趋严重。针对前大采油厂的现场实际情况,采用X射线衍射、形貌照相、灼烧法等多种分析手段对该厂的腐蚀结垢性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适合该水质条件的缓蚀阻垢剂FFG—1,室内试验和现场挂片实验证明,采用FFG—1能有效的抑制该采油厂多种因素引起的腐蚀结垢。  相似文献   

12.
通过考察工艺条件对催化裂化回炼油加氢精制反应的影响,得到加氢精制油中不同烃类以及S、N质量分数随工艺条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链烷烃及环烷烃质量分数随工艺条件变化不明显;增加氢油体积比、反应时间、氢分压均可促进HDA,HDS,HDN反应进行,但当超过最佳氢油体积比时,继续增加氢油体积比,HDA,HDS,HDN反应效果基本保持不变;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HDS反应的进行,而由于热力学平衡限制,HDA、HDN反应均存在一个最佳反应温度,且HDN反应的最佳反应温度较HDA反应高;在相同加氢精制条件下,不同结构的多环芳烃有不同的加氢饱和活性,迫位缩合型多环芳烃较渺位缩合型多环芳烃难加氢。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石油酸酯和酯化高酸原油的热稳定性及腐蚀性规律。结果表明,石油酸酯在高温下会发生一定的分解,但石油酸经酯化后可有效抑制腐蚀,缓蚀率达95%以上;酯化降酸抑制腐蚀的程度与酯化高酸原油中金属羧酸盐含量有关,通过脱除原油中的金属羧酸盐及采用稳定的非均相催化剂,可降低石油酸酯分解反应速率,达到抑制腐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对环烷酸盐作为注蒸汽热采时的添加剂的可行性进行了室内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环烷酸盐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和热稳定性,对稠油有较强的乳化解粘作用,因而适于作稠油热采的添加剂,以提高稠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5.
重整加热炉余热锅炉炉管腐蚀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催化重整加热炉余热锅炉炉管发生的严重腐蚀和穿孔,通过检测腐蚀产物和燃料气成分,分析导致炉管腐蚀的主要原因为高温硫化物腐蚀(主要表现为硫酸露点腐蚀及S,SO2,H2S腐蚀)和高温氧化,并提出了防范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压釜对轮古稠油和某煤焦油的混合油进行各种类型的反应研究,考察了反应条件以及催化剂浓度、稠油与煤焦油配比、供氢剂和蜡油循环对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氢气和分散性催化剂存在下的悬浮床加氢裂化反应较之热裂化及临氢裂化反应有效地抑制了生焦及气体产率,增加了中间馏分油收率。较适宜的反应条件为:温度430℃、时间60 min、压力7.0 MPa;催化剂含量150 μg/g;稠油与煤焦油配比3:1。从生焦指数来看,镍催化剂的催化加氢性能优于铁催化剂。添加供氢剂以及蜡油循环均可抑制进料的裂化反应和生焦量,最大限度地提高反应转化率。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酸渣油加工量的逐渐增加,高酸渣油加工过程中生焦量高、轻油收率低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为深入认识酸值、沥青质含量等因素对高酸渣油热加工的影响,研究了羧酸、沥青质、金属、自由基引发剂、焦粉、催化裂化油浆等因素对代表性混合重油热反应的影响,证明了羧酸、自由基引发剂、焦粉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重油的热裂化反应,而沥青质、金属等促进了重油的热缩合生焦反应,其中沥青质促进生焦更明显。高酸值重油热反应生焦量高不是由所含羧酸引起的,而主要由沥青质含量、残炭等自身性质决定。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酸渣油加工量的逐渐增加,高酸渣油加工过程中生焦量高、轻油收率低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为深入认识酸值、沥青质含量等因素对高酸渣油热加工的影响,研究了羧酸、沥青质、金属、自由基引发剂、焦粉、催化裂化油浆等因素对代表性混合重油热反应的影响,证明了羧酸、自由基引发剂、焦粉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重油的热裂化反应,而沥青质、金属等促进了重油的热缩合生焦反应,其中沥青质促进生焦更明显。高酸值重油热反应生焦量高不是由所含羧酸引起的,而主要由沥青质含量、残炭等自身性质决定。  相似文献   

19.
稠油热采氮气泡沫调剖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氮气泡沫热力驱是一种新的提高稠油油田采收率的方法。利用油田现场提供的起泡剂和原油等资料,从室内实验和现场应用两个方面,研究了氮气泡沫调剖在稠油热采中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并通过实验对泡沫剂进行优选和评价。驱替实验表明,最终驱油效率可达81.44%,比水驱提高了34.3%,残余油饱和度达到11.14%。同时,进行了氮气泡沫调剖的矿场设计和应用效果分析,现场应用表明,氮气泡沫调剖能较大幅度降低油田含水,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20.
在小型固定流化床催化裂化装置上,选用常规重油裂化催化剂MLC-500,以典型催化裂化原料(TC-M)为空白原料,对掺炼不同比例生物重油(BHO)的油品分别在不同掺炼比例和不同剂油比下进行了裂化反应性能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BHO掺炼比例的增加,裂化反应深度变弱、转化率降低。在产品选择性上,除液化气选择性略差,其他产品选择性均有一定改善。工艺条件考察的结果表明:选择适中的剂油比,既可以保证适当的重油转化深度,同时又可兼顾产品的选择性。汽油烯烃增加约10百分点,芳烃降低,RON变化不明显。当剂油质量比6.0时,掺炼15% BHO后CO2和CO在氧化物的转化比例分别为14.9%和7.8%,其余计入水中大约占比77.3%。液体产物(包括汽油、柴油和重油)中基本不含氧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