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任务单引导、微课支撑、有效实现课堂翻转,其渗透的是“以生为本,先学后教”的理念,实现的是“个性发展,共同成长”,促进的是课堂教学改革。有效的课堂翻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效的前置学习,前置可以是上课前,也可以是课堂前半部;二是有效的课堂内化。而两者的基础就是自主学习任务和微课,没有自主学习任务的引导,学生的前置学习会迷失方向,没有微课,学生的自主学习将失去有效的支架。怎样有效地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制作能够起到支架作用的微课,就是2013年第十一届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重要目标。初中信息技术两个团队(以下分别称为园区十中队、常熟队)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五章第二节图片的处理”为例做了很好的尝试,也呈现出较多的亮点,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第十一届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与以往几届有所不同,主要是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容进行了变革--创作帮助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知识学习的“学习任务单”。所谓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其实是微课程开发中的一个步骤。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帮助学生在课前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以表单为呈现方式的学习路径文件包。  相似文献   

3.
NOC活动微课程评优中的微课程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它包括某年级、某学科中构成某一学时教学设计的三个互相配套的方面: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与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出的任务相配套的微课、课堂教学形式创新的录像。自主学习任务单是为学生设计的开展高效率自主学习的支架,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应贯彻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教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利用微课程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选择性学习,不仅学会知识和技能,更能掌握学习的方法,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本文将结合《Scratch音乐制作》一课,简要介绍如何通过微课程实现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相似文献   

5.
微课程教学法是系统的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理论与方法。在实践层面上,课前,学生在自主学习任务单(简称“任务单”)的指导下借助学习资源如教材和微视频等从事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巩固自主学习成效,进行知识内化、能力拓展,从而完成本土化“翻转”,引发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师生角色、教学效能等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微课程教学法的系统设计“三剑客”(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课堂学习任务单)在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发展核心素养上具有独特作用。本文以《大洲和大洋》一课为例,剖析微课程教学法“三剑客”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指出通过微项目学习落实区域认知素养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微课程教学法是云计算环境下,以单位课时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含微课)、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等三大模块为基本模式,以"导学一体"为鲜明特色的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任务单模块"是三大模块中的第一模块,包括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根据"任务单"开展自主学习,以及自主学习引发的必要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相似文献   

8.
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与淄川区实验小学《小数乘整数》自主学习任务单,突显出微课在落实“先学”过程中的支撑作用,但因设计思路不同,两份自主学习任务单又各具特色。玉峰实验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追求,“学”的要求具体;淄川区实验小学更加注重新知的落实措施,“教”的影子明显。两校自主学习任务单的特色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9.
今年有幸参加了NOC活动微课程评优赛项决赛阶段的评选工作,观看了来自全国的数以百计的各种类型的微课作品。当《简单的线性规划》这一微课出现时,让我眼前一亮,一节简单、实用的微课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一节好微课最关键、最根本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使用效果。如果学生利用微课能正确掌握想学的知识,这节微课就是好微课。因此,微课制作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设计,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新课标思想。赵老师的微课  相似文献   

10.
微课程教学法是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理论与方法。在研究与实践中,把课程的线性模式与离散模式融为一体,取得激发学生学习力、促进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的良好成效,获得实验师生好评。究其原因,与微课程教学法倡导课前学习采用“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视频”的组合学习法、课堂学习遵循从巩固知识过渡到内化知识的“四步法”(一般表现为检测、进阶、协作探究/创作、成果展示四个环节)有关。不过,常有教师担心:是否会“模式化”?  相似文献   

11.
缘起:早春相约木渎园,初来实践话翻转2019年3月,作为“微课程教学法实践共同体”成员校的教师,笔者有幸参加了在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举行的微课程教学法专项培训。在那里,笔者学到了怎样用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力,发展学生素养,促进教学变革。在聆听金陵馆长系统讲述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的发展之路之后,笔者对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充满了好奇,对“学习知识在家里”“内化知识在课堂”的说法也充满了疑惑和探究欲,于是,笔者与几位教师组成实验小组,进行自主学习任务单(简称“任务单”)设计的尝试。我们围绕小学二年级的课文《蜘蛛开店》设计“任务单”和课堂学习任务单,在设计过程中,仅仅针对达成目标这一项就反复修改多次,最终呈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小学英语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智力、能力、喜好等差异的鲜活个体,要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统一模式掌握课堂学习任务是艰难的。而自主学习任务单充满了一个个自主学习的元素,充分给予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台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课前自主学习的指导,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学生自我学习的参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虹景小学(以下简称“虹景”)和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唯亭学校(以下简称“唯亭”)的两份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思路清晰,学习指导到位,任务驱动全面,能很好地为课堂有效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3.
微学习区别于我们传统的系统课程化教学,被表述为是一种指向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Lindner,2004)。根据我校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引入微学习的理念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微学习,我们的微学习是在课上完成的。每天课前将学习任务呈现,讲解大约10~15分钟,其后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熟悉所学知识点,扩充想学知识,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样利  相似文献   

14.
在初中教学当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而设定的课程。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往往非常重要。但是,我国目前的一些初中对于自主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还有所不足,因此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也十分有限。对此,本文对自主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微课将逐渐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新的模式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平台。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具有随意性、趣味性、娱乐性以及易接受性等特征,微课教学的时间比较短,但是能够在简短的时间内教授重点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本文中,笔者就对微课理念引导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整合点1.努力创设基于PDCA的学习模式PLAN:任务目标。DO:动手探究。CHECK:反思学习。ACTI ON:知识建构。课前、课堂学习任务单都有指向性任务。课前任务紧扣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微课程的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平行概念”和基本技能“在点子图上画平行线的方法”,并完成相应的预习自测。课堂任务围绕预留问题展开,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动手操作,深入探究“平行概念的本质”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平行线的方法”,并完成相应的拓展自测。  相似文献   

17.
随着微课、MOOCs等新型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的兴起,课程建设逐渐呈现出以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为主流辅助教学模式的趋势。在此背景下,从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学生个人信息技术设备、学生对网络及微课的认识入手,研究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信息技术现状,为建构高等师范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体系、制订教学策略和开发适应学习者新型学习需求教学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创新整合点(1)前置性作业,利用微课自主预习,翻转课堂,以学定教。(2)交互式电子白板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有效整合。支持学生利用网络英语学习平台开展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在低年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19.
结合OBE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互联网产品分析设计能力为导向,依托微课、网络课程资源、信息化教学平台等载体,提出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课堂“面对面”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为例,阐述课程教学整体设计思路,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介绍混合式教学实践,最后通过教学效果评估说明教学效果并提出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20.
当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而借助微课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微课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并实现自主学习和分层教学,以期能够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