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酸浆果多糖不同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葛玉  段玉峰  刘俊花  刘平 《食品科学》2006,27(8):178-183
本文讨论了酸浆果多糖的提取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热水提取法在90℃时,加水15倍,浸提6h时,多糖提取率最高,可达2.783%;用超声波提取技术浸提,以功率300W,超声时间25min,料液比1:15(W:V),提取率最高为3.670%;酶法提取多糖,选用木瓜蛋白酶提取效果最好,提取率可达9.588%,但对多糖结构有影响;在传统Sevag法除蛋白的基础上采用Sevag法结合酶法除蛋白,可大大提高除蛋白率;脱色选用大孔吸附树脂LSA-8,可有效提高脱色率和多糖保留率。  相似文献   

2.
大蒜籽经过正己烷脱脂、热水提取和Sevag 法脱蛋白后,用乙醇沉淀得大蒜多糖,采用响应面法对大蒜多糖提取条件进行优化,采用薄层层析和红外光谱法对大蒜多糖主要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蒜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75.3℃、提取时间2.25h、料水比1:30g/ml、提取1 次,在此条件下,多糖实际提取率为61.45%。大蒜多糖是一种以果糖为主的杂果聚糖。  相似文献   

3.
以提取的粗酵母多糖为原料,采用Sevag法及Sevag法与酶法结合对其进行脱蛋白.结果表明,Sevag法脱蛋白3次,Sevag试剂中的氯仿:正丁醇=5:1,糖液:Sevag=5:1脱蛋白效果最好,此时蛋白质残留量为6.392mg/mL,多糖损失率为24.62%.Sevag法与酶法结合脱蛋白,蛋白质水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水解温度60℃,pH7.0,样液:酶液=3:1,时间为2h,此时蛋白质残留量为6.86mg/mL,多糖损失率仅19.74%.  相似文献   

4.
五味子粗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李巧云  居红芳  翟春 《食品科学》2004,25(5):105-109
本文对五味子中可溶性粗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3)正交试验,研究了料液比、温度、时间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和料液比是影响多糖提取率的主要因素,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25,温度100℃,时间4h,在最佳提取工艺时,五味子的多糖提取率为5.38%。对常用的醇析方法进行改进,在传统Sevag法除蛋白的基础上采用Sevag法结合酶法除蛋白,大大缩短了除蛋白时间,又用改良的葸酮-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  相似文献   

5.
龙眼粗多糖提取的影响因素及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龙眼干果肉为原料,对龙眼粗多糖提取的影响因素及工艺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L9(33)正交试验,研究了料液比、温度、时间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采用水浸提、Sevag法结合酶法脱蛋白、乙醇醇析提取、离心等方法来提取龙眼粗多糖.结果表明:料液比和温度是影响多糖提取率的主要因素;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40、温度80℃、时间4h,在最佳提取工艺时,龙眼的粗多糖提取率可高达21.94%.  相似文献   

6.
曾庆帅  李小定 《食品科学》2009,30(8):111-114
本实验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和NaoH浓度等对用碱法提取吴茱萸中多糖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是料液比,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0℃、NaoH浓度0.6mol/L、料液比1:20、提取时间3h,此时多糖提取率为12.58%。比较两种脱蛋白方法,Sevag法的优点在于多糖损失率较低,但比较复杂费时,TCA法优点在于其可溶性蛋白脱除相对较为彻底,同时节约大量试剂和时间。综合考虑,TCA法优于Sevag法。  相似文献   

7.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3,(9):210-213
通过Box-Behnken组合实验设计,考察了料液比、提取温度及提取时间对板蓝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模拟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并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为1∶55,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3.5 h。在此条件下,板蓝根多糖的提取率为3.55%。以蛋白脱除率和多糖损失率为指标,比较了Sevag法、三氯乙酸法和胃/胰蛋白酶法对粗多糖中蛋白质的脱除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胃/胰蛋白酶脱蛋白工艺,蛋白脱除率较高,分别可达63.5%和52.9%,多糖损失较少,且操作简便,无污染,是较好的脱蛋白方法。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声波法对缢蛏多糖进行了提取,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超声功率440W,提取时间60 min,提取温度80℃,料液比1∶30(g/mL).在此条件下,缢蛏粗多糖提取率为8.31%.对比了Sevag法和三氯乙酸法对缢蛏粗多糖脱蛋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氯乙酸法在蛋白质脱除率和多糖损失率两个方面的综合指标较理想,三氯乙酸法处理3次后,蛋白质脱除率达到69.75%,缢蛏多糖损失率为26.68%.  相似文献   

9.
以杏鲍菇为原料,采用水提和复合酶法提取杏鲍菇多糖,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探讨提取工艺条件,用Sevag法脱蛋白对杏鲍菇多糖进行纯化,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水提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20(g/m L)、时间50 min、温度30℃,多糖提取率为13.64%;酶法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酸性纤维素酶2.0%、酸性蛋白酶1.5%、料液比1∶20(g/m L)、温度30℃、时间50 min,多糖提取率为15.86%;复合酶法比水提法提取率提高了16.28%。采用Sevag法对杏鲍菇粗多糖进行纯化,多糖纯度提高了40.37%。杏鲍菇粗多糖,精多糖对OH·、O2-·和DPPH均有较强的清除能力,且随其浓度的增加清除率逐渐增大;相同质量浓度粗多糖的清除效果大于精多糖,但都明显低于VC。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提醇沉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北五味子叶多糖(polysaccharides from 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 leaves,PSL)的提取工艺,并考察PSL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PSL最适宜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45(g/mL)、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1h、提取2次。在此条件下,PSL的提取率为9.08%。用Sevag法对PSL进行初步提纯,用UV光谱检测脱蛋白效果,发现该法不能有效去除其所含的蛋白质,而且经Sevag法处理后的PSL色泽变黑。同时,利用红外光谱法对PSL进行表征,证明其具备一般多糖类物质及肽键的光谱特征,说明该多糖可能是以共价键与含肽键的蛋白质或多肽结合的糖复合物。抑菌实验结果表明,PSL对3种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1.
苦瓜和苦丁茶的抑菌作用及其袋泡茶的研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吴周和  邹沛  徐燕 《饮料工业》2003,6(5):11-13
对苦瓜和苦丁茶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研究其抑菌作用。结果表明,苦瓜和苦丁茶的提取液对实验用食品常见污染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且具有热稳定性强、抑菌浓度低的特点。以苦瓜及苦丁茶为原料可制成袋泡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体外培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研究苦丁茶冬青多糖对正常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免疫调节和抗氧化作用的影响。测定了不同浓度的苦丁茶冬青多糖(polysaccharide from Ilex kudingcha C.J. Tseng)对脾脏淋巴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抗氧化酶(SOD、T-AOC、GSH-Px和CAT)活力、丙二醛(MDA)含量及炎性细胞因子(TNF-α、IFN-γ和IL-1β)分泌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与苦丁茶冬青多糖浓度呈正相关,在80和160 μg/mL浓度时,吸光度值分别为0.38和0.41,与空白对照组(0.31)相比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SOD、T-AOC、GSH-Px和CAT活力随苦丁茶冬青多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浓度为160 μg/mL时,抗氧化酶活力分别为4.54 U/mg蛋白、1.06 mmol/mg蛋白、799.01 mU/mg蛋白和806.85 U/mg蛋白,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此外,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苦丁茶冬青多糖显著降低MDA含量、促进NO分泌和促进脾脏淋巴细胞分泌TNF-α、IFN-γ和IL-1β。本研究结果表明苦丁茶冬青多糖可通过促进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及诱导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等发挥其免疫增强活性,该研究可为苦丁茶冬青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比较苦丁茶冬青苦丁茶和大叶冬青苦丁茶提取液中多酚、黄酮的含量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多酚含量高的苦丁茶冬青苦丁茶比黄酮含量高的大叶冬青苦丁茶具有较高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对5 种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表明各抗氧化方法间相关性良好(R2 > 0.8478),尤以DPPH 自由基法与ABTS+·法的相关性最高(R2=0.9967)。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带二极管矩阵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DAD)分析苦丁茶冬青苦丁茶与绿茶多酚类化合物的组成,结果表明它们的色谱峰图呈现明显的不一致,说明苦丁茶冬青苦丁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可能不同于绿茶。利用半制备型HPLC从苦丁茶冬青苦丁茶中分离纯化得到了5种单体化合物,通过质谱(MS)和核磁共振(NMR)分析,将5种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羟基酪醇葡萄糖苷、绿原酸、4,5-O-二咖啡酰奎尼酸、3,5-O-二咖啡酰奎尼酸和3,4-O-二咖啡酰奎尼酸。因此,认为苦丁茶冬青苦丁茶的主要多酚类化合物为绿原酸及其衍生物。  相似文献   

15.
优化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苦丁茶总皂苷的工艺参数。分别用AB-8、NKA-9、S-8、X-5、D101、HP-20对其进行静态吸附与解吸试验,筛选出效果较好的D101树脂。通过对D101树脂分离苦丁茶总皂苷的动态试验。结果表明,优化的吸附条件:流速为2BV/h时,料液的pH值和浓度分别为6和14.47mg/mL;优化的洗脱条件:流速为2.5BV/h,先用2BV水洗脱去杂,然后用3BV 70%乙醇水溶液进行洗脱并收集洗脱液、浓缩、冷冻干燥,得到总皂苷含量为68.9%粉末,纯化倍数为1.77。D101型大孔树脂纯化苦丁茶总皂苷的方法可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海南苦丁茶、白沙绿茶、大叶种茶及鹧鸪茶4种茶水提物的抗氧化及抑菌活性,本实验通过水浸提法获得4种茶的水提物,利用分光光度法测试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并以5株酿酒酵母及5种致病细菌为靶标,分别测定了4种茶水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及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苦丁茶、白沙绿茶、大叶种茶及鹧鸪茶水提物的提取率分别为29.31%、23.02%、27.07%和16.18%;总多酚含量分别为(251.48±12.30)、(315.05±10.98)、(395.05±27.70)、(420.05±25.65)mg GAE/g DW;总黄酮含量分别为(691.60±19.47)、(292.60±18.36)、(524.93±1.53)、(217.60±7.00)mg RE/g DW;4种茶的总抗氧化能力结果由强到弱为:大叶种茶>鹧鸪茶>白沙绿茶>苦丁茶;特别是鹧鸪茶和大叶种茶对二苯基苦酰肼基(Diphenyl picryl hydrazinyl radical,DPPH)自由基、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均高于标准品芦丁和特丁基对苯二酚(Terbutyl hydroquinone,TBHQ)。同时4种茶对H2O2氧化应激胁迫下的5株酿酒酵母模式菌株的存活率均有提高,其中苦丁茶对基因缺陷型菌株gsh1Δ的存活率提高最明显,为30.21%。4种茶对致病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大叶种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最优,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1.56 mg/mL。由此表明,4种茶水提物具有不同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且多酚含量与活性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制备苦丁茶冬青苦丁茶的水提物和醇提物,并通过HP-20大孔树脂层析和半制备色谱分离纯化得到苦丁茶多酚中含量较高的3,5-双咖啡酰奎尼酸(3,5-dicaffeoylquinic acid,3,5-diCQA)组分。运用体外厌氧发酵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探究了苦丁茶提取物和3,5-diCQA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并测定了发酵体系中短链脂肪酸和乳酸的含量。结果表明,苦丁茶冬青苦丁茶水提物、醇提物和3,5-diCQA能促进双歧杆菌、乳酸菌/肠球菌的生长,同时抑制溶组织梭状菌、普雷沃勒氏菌的生长;与空白对照相比,它们还能促进甲酸、乙酸和丙酸的生成,但对丁酸的合成没有影响。因此,苦丁茶冬青苦丁茶及3,5-diCQA具有一定的调节肠道微生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热重、热重-红外联用及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苦丁茶冬青叶多糖KPSⅢa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苦丁茶冬青叶多糖在225℃以下只失去吸附水,在225~625℃间发生剧烈的裂解反应,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与肝素、淀粉、半乳糖及甲壳素的热分析比较,含有硫酸酯的苦丁茶冬青叶多糖和肝素的热稳定性较低,含氨基的甲壳素的热稳定性最好。说明苦丁茶冬青叶多糖在225℃以下相对稳定,不同的基团对多糖的热稳定性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The total polyphenol content and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kudingcha made from Ilex kudingcha C.J. Tseng were determined by Folin–Ciocalteu reagent, and DPPH, FRAP, and TEAC methods, respectively. The crude extract (CE) of kudingcha and its four fractions of chloroform (CfF), ethyl acetate (EaF), n-butanol (nBF), and water (WtF) were prepared and subjected to antioxidant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he extracts of kudingcha contained large amounts of caffeoylquinic acid (CQA) derivatives, including 3-CQA, 5-CQA, 3,4-diCQA, 3,5-diCQA, and 4,5-diCQA, and showed potent antioxidant activity. The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CE and its fractions decreased in the order of EaF > nBF > CE > WtF > CfF, according to the DPPH assay and FRAP assay, which were the same,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rank order of CfF and WtF, as the TEAC assay. Furthermore, a satisfactory correlation between total polyphenol content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was ob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