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成 《中国食品》2023,(3):18-21
<正>近日,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印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明确了组织动员农民参与村庄规划、项目建设和设施管护的工作要求,规范了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程序方法,为引导广大农民用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提供了工作指引。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司负责同志。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国家推出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政策是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更是推进和谐中国、美丽中国实现的新起点。通过对临桂县建设措施的结合分析,让大家认识到要多借鉴和学习在全国已经开展并取得一定成绩和效果的美丽乡村,它们的经验和教训对后续待建乡村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再结合自己乡村的实际情况,将会让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更快实现美丽乡村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声音     
<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把准方向、规划先行,聚焦问题、精准施策,强化乡村振兴推进措施,切实提高农业效益,不断改善乡村面貌,让农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  相似文献   

4.
防城港市港口区结合"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和港口区"美丽家园·清洁乡村"创建活动,围绕制约农村清洁、生态、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突出问题,探讨以科技服务生态乡村建设,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新技术、新成果,使乡村建设达到"生态乡村"要求,实现天长蓝、树长绿、水长清、地长净的农村生活新环境。  相似文献   

5.
在数字化时代下,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当前农民数字素养提升面临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乡村数字化人才资源匮乏和农民自身职业认同感较低的困境。基于此,应当优化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基础保障;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强化人才队伍支撑以及增强农民自身职业认同,激发主体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6.
本月要闻     
《黑龙江粮食》2013,(3):9-10
黑龙江省召开"三农"工作座谈会黑龙江省"三农"工作座谈会2月19日在哈尔滨召开。省委书记吉炳轩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把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攻方向,大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省长王宪魁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要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思维谋划"三农"工作,以农业产  相似文献   

7.
<正>"三农"问题一直是安徽省历届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安徽省农村人口众多,对食品的需求数量巨大。然而近些年安徽省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威胁着农民生命安全的同时也危及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为了加快推进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应从经济政治及法律制度的完善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乡村是中国的根。"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美丽风光,"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的欢欣生气,是多少人心驰神往的记忆和剪不断的乡愁。"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意义重大。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也是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和实现农民富裕的重要支撑。乡村产业振兴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难得机遇,找准乡村产业振兴的着力点,有助于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从而确保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0.
汪敏 《黑龙江粮食》2022,(2):111-1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作出了详细规划.安顺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本文通过介绍安顺市乡村振兴开展现状,总结安顺市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振兴的初步成效,针对人才匮乏、数字化建设薄...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历史时期我国农村工作的主要战略是实施乡村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标,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我国各项乡村工作的重点,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环节。本文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切入点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进行了简要分析,针对农民生态意识薄弱、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存在短板和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待增强这三个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依据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从加强生态文明思想宣传力度、健全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建立乡村绿色产业体系三方阐述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正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工作做出具体部署,是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新"农民是原行政自然村的村民,村改上楼后的社区农民。"新"农民在生活方式、居住环境等外在表现上与社区居民相同,但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元素上仍与传统意义的农民保持一致,该文分析了"新"农民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乡村公共空间是维系乡村记忆的重要载体,也是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空间。城乡规划法中明确提出"乡规划、村庄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乡村建设的重视和对以人为本的提倡。本文针对乡村公共空间内活力降低的情况,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对乡村公共空间发展和村民需求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我国各个地域的村民需求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基于村民需求的乡村公共空间优化和布局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龙洁 《黑龙江粮食》2024,(1):129-131
建设美丽乡村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切入点和抓手,是乡村建设经验的归纳与提炼。但现阶段,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生态主体意识薄弱、生态管理制度滞后、生态产业结构失序、生态空间肌理割裂等生态问题。在生态正义视域下,从主体正义原则、权责正义原则、代际正义原则、空间正义原则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价值建构,探究美丽乡村建设的实现路径,有助于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7.
和沁 《广西轻工业》2012,(11):124-125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既有同一性,又有矛盾性。在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民族文化多样性特征突出的云南,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乡村,以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是目前急需研究的问题。文章根据云南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认为云南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的路径是:注重民族生态文化建设,做到规划先行,并通过制度创新提供保障是关键。  相似文献   

18.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新民居建设成为农民追求新时代幸福感的重要一环。但我国新民居的建设目前存在诸多的局限性,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客观条件以及宅基地制度的制约,导致新民居建设在室内环境部分,尤其是实际居住的舒适度和室内空间体验方面,仍然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的发展层次。本文旨在探讨新民居发展过程中的室内环境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应以何种思路和设计策略来解决遇到的诸多困难,真正提升农民的居住幸福感。  相似文献   

19.
发展农村"村村通"公路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农村"村村通"公路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农村公路是农村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本文就农村"村村通"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农村公路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八种典型模式进行概括分析,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成功经验为:政府提供法律支持和资金保障,农民协会改善村民的弱势地位,城市、企业和高等院校推动乡村的发展与繁荣,村民尤其是乡村精英加快农村改革的进程以及农村金融机构承担着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担。结合我国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国外乡村治理成功的经验,当前我国需要构建的是一种"有限政府、农民主体、依托农协、全社会参与"的多中心的乡村治理模式,具体包括确立有限政府的原则,提高村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协作用,调动城市、高等院校、企业与金融机构等乡村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共同致力于农村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