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应用研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是采用先张法预应力工艺和离心成型方法制成的一种圆管形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成桩质量好、强度高、耐施打、经济快捷、场地文明。1应用情况1920年澳大利亚发明了离心法制作混凝土制品。1925年日本引进了这种技术用于钢筋混凝土管桩,1934年开始制造离心混凝土管桩(RC管桩),1962年开发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C管桩),1970年又开发了离心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PHC管桩),并在1982年制定了JISA5337《先张法离心高强度混凝土管桩》标准犤1犦。我国在1944年开始生产RC管桩,20…  相似文献   

2.
卢锡鸿 《建筑技术》1994,21(1):44-45
20年来我国混凝土构件生产回顾与展望卢锡鸿钢筋混凝土是我国建筑工程的主要结构材料,混凝土结构、构件(包括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则是我国建筑工程结构、构件家族中的主要成员。1956年开始,我国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有了较快发展,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的...  相似文献   

3.
试验研究是预应力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了促进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研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在介绍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试验研究的现状;并重点对国内外进行过的混凝土碳化和氯离子侵蚀试验进行了分类阐述。最后结合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尤其是桥梁结构耐久性试验方法进行了综合评述,并提出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环向预应力FRP能够对核心混凝土提供主动约束,避免FRP的应力滞后问题,增强约束效果。在设计时若采用非预应力FRP约束混凝土的计算模型和应力应变关系模型,将会造成很大的误差。引入与环向预应力大小有关的初始约束应力和有效约束应力,并依据已有的试验数据和有限元模拟,提出了环向预应力FRP约束混凝土圆柱的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极限应力和极限应变的计算模型;分析了环向预应力FRP约束混凝土圆柱的初始弹模,借鉴已有的FRP约束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提出了环向预应力FRP约束混凝土圆柱的三线性应力应变关系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5.
浅谈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朱本根  闫信根  许刘奕 《山西建筑》2005,31(19):124-125
介绍了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及需重点注意的问题,并分析了其目前存在的不足,指出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大大简化了常规的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工艺,必将得到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门窗》2015,(5)
当前我国建筑建设已经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所以建筑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多,规模也在不断的增大,在高大跨度的预应力混凝土施工中所采用的施工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这样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整个建筑物的质量和水平。本文主要分析了高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施工技术,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中国水泥制品工业协会的推动下,在有关省市建设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管桩生产企业120多家,年生产各种规格的管桩4500万m,特别是在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各种规格的预应力混凝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结构系统势能驻值原理为基础,提出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预应力钢筋应力计算的能量法,给出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粱连续在均布荷栽作用下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求解过程,并与已有方法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按能量法求解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地震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抗震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年来的历次大地震,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包括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震害表现,总结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抗震性能,有利于正确认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问题,正确使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简称PTC管桩)在我国建筑工程中得到的大力推广应用,沿海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为了配合这项工作,编写了薄壁管桩的结构设计图集,但有关薄壁管桩的抗弯性能技术指标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做好薄壁管桩产品推广应用的技术工作,现将JC888-2001《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建材行业标准中薄壁管桩抗弯性能技术指标的确定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1.
魏洁 《北京建材》2012,(11):41-43
2012年,对于我国预制混凝土桩行业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 2012年,是我国第一部关于预制混凝土管桩的国家标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发布20周年,是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在我国发展的20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中国水泥制品工业协会预制混凝土专业委员会的推动下。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全国各地得到大力的推广应用。就广东省的发展态势来看十分喜人,2003年产量已突破6000万m,并以每年1000万m的速度增长。据推测,今后20年内,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仍会保持领先地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已成为有关建设设计部门、建筑开发商和业主指定的基础用桩.为我国建筑业市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詹陈生 《建筑知识》2014,(1):296-296
混凝土作为现阶段工作的重要材料,一直都是关注的焦点。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也获得了极大的进步。预应力混凝土作为混凝土的分支,在建筑工程当中,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从现有的发展情况来看,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措施,已经成为了决定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日后的工作重点就在于,通过合理的方式,提高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措施,不仅要让整体的工程质量获得提高,同时要最大限度的解决原有的一些漏洞和隐患,让人们的生活与办公地点,更加的稳固。  相似文献   

14.
努力提高我国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努力提高我国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水平刘永颐(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结构研究所)近年来,我国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工程实践证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能较好地适应高层建筑结构扩大开间,扩大柱同,降低建筑层高的要求。以深圳华民大厦为例...  相似文献   

15.
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的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叙述了我国预应力混凝土 50年来的成就与展望,共分: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的开拓;低强预应力混凝土的应用;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的应用;先张、后张预加应力工艺;预应力混凝土的普及和进一步的推广;研究与发展等六个部分。同时介绍了国内外先张与后张预应力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有粘结预应力楼板设计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板的强度、抗裂度、抵抗灾害能力以及经济指标优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板,但在设计上尚有待规范。结合国外规范及工程实践,作者认为我国规范对预应力筋的设计强度规定偏于保守需要予以修订,同时提出了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板拉应力控制、普通钢筋设置和间距的设计建议,以期在我国进一步推广该项技术。  相似文献   

17.
杨宗放 《建筑技术》1994,21(6):323-324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建筑中的发展评述杨宗放(华东预应力技术联合开发中心,南京,210018东南大学内)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指采用高强预应力钢材配筋的混凝土结构。它具有明显的节约钢材、提高使用功能、节能、节地的综合经济效果,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世界建筑》2001,(11):58-60
1988年设计、1990~1991年建造的这座桥,是为了减轻一座已有2 000年历史的罗马古桥的负担。这座名为拉·阿卡扎巴(La Akazaba)的古桥,位于新桥上游600m处。新桥建成后,古桥便成为步行桥。卢斯坦尼亚大桥的中心承重构件是高4.45m、宽5m的箱形大梁,它是一个后张预应力的、由预制混凝土构件组成的转矩筒,支承着两侧的双向机动车道。在主跨上,箱梁通过23对钢棒悬吊在一个高34m、跨度189m的钢拱上。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从箱梁上悬挑出来,支承着箱梁两侧的双向机动车道。箱梁的上表面则用作步行和自行车通道,它高于两侧的机动车道,可以让行…  相似文献   

19.
金钦华  包文星 《北京建材》1996,(4):22-25,21
从南京火车站到上海车站铺设的某些预应力混凝土轨枕板出现敢顺筋裂缝和地图状的开裂,到1995年,上海站的13618块轨枕板中已有9387根产生了裂纹,其中有三条轨道上的破坏率已达85%。分析混凝土轨枕板的破坏因素,证明了不是由于MgO或钙矾石引起的膨胀,而是由于混凝土中粗骨料的碱-硅酸反应使混凝土遭受破坏。  相似文献   

20.
在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建筑业的崛起,而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混凝土预应力的技术已经逐渐趋向成熟,并且在建造业和各种相关产业中都广受好评。)混凝土作为目前主流的建筑材料,其延伸应用出现的预应力混凝土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光,本文旨在针对预应力混凝土的各项特点和进行分析并预测其发展前景。从而在理论上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的各种特点都做出进步的改善,增强其建筑特性,令预应力混凝在建筑业上的使用更为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