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古镇的文化景观解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张松 《时代建筑》2002,(4):42-47
本文以江南水乡古镇为阅读对象,通过识字、解词、析句的形式,对古镇景观的文化特征进行了初步解析。认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意象是真实的世俗生活画卷、江南地方的文化景观、舒适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2.
同里古镇以其格局独特、风貌完好、文化深厚、民风淳朴而成为江南水乡众多城镇的典范和代表 ,随着时间推移和岁月流逝 ,其住宅和设施已出现物质性老化和功能性衰退。尤其是近年来古镇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以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迫切要求 ,使古镇结构形态保护延续面临严峻挑战。因此 ,十分有必要在新的背景条件下 ,对其保护和发展进行整体思考和研究 ,以保证古镇空间的整体性和艺术性 ,实现其价值的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3.
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中的几个问题——以上海市练塘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波 《小城镇建设》2000,(10):41-42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江南古镇以其清秀的城镇格局、祥和的世故人情和悠长的历史文化,正在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本文结合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中的共性问题,以练塘镇为例,分析城镇个性、文脉凸显和氛围营造的关键及措施。 一、注重城镇个性的挖掘 江南古镇都具有相似的城镇景观结构特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建造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如果仅把江南故居的旅游开发局限于古  相似文献   

4.
基于文化景观的理论,结合对安徽省三河古镇的实地调查,分析其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及其演变特征。在分析影响文化景观演变因素的基础上,以保护文化景观的特性为原则,探索传统古镇文化景观的保护策略。为传统古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古镇保护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景观理论视角出发,结合绵阳市郪江古镇案例,对传统古镇的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及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基于影响文化景观的内外因素及其演变特征提出以保护文化景观特性为原则的生态治理、风貌保护、文化传承、技艺复兴、建立古镇保护保障机制等建议,由此探索传统古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李军  孙璐 《中外建筑》2012,(6):91-92
通过采用城市意象理论“路径一边界一区域一节点一标志”的空间体系对武夷山市五夫镇历文化景观进行分析,对历史城镇文化景观特色内涵有深入了解,就如何延续和保护历史城镇文化景观特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文化景观是历史古镇保护和利用的核心,商业业态空间是历史古镇经济发展的载体之一。以唐家古镇为例,通过调研分析,归纳文化景观构成内容和价值,总结矛盾特征,提出空间活化方法,探寻历史古镇文化景观保护与商业业态空间活化的融合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相似的资源禀赋和建设者的急于求成使得江南古镇难以跳出同质化困境,严重阻碍了其可持续发展。文化是共性之外极具个性的东西,如何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并使之随时代发展保持生机是传统江南古镇摆脱同质化困境的思路。文章以南浔古镇为研究案例,从开发过程中对传统的坚守与保护、数字化背景下传统与技术的融合以及景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南浔古镇如何挖掘自身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以期为传统江南古镇突破同质化困境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甘南自治州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景观,是由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文章通过分析村落格局和形态、民居建筑形制和公共建筑,揭示了尼巴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从宏观、微观、精神三个层次解剖非物质文化景观对村落文化景观的影响。文章认为,传统风水观和防御理念是村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哲学观和居住理念致使民居建筑存在普遍性和差异性;精神信仰是村落文化景观得以形成的内在源泉。文章通过对尼巴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系统梳理,为少数民族村落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肖竞  曹珂 《室内设计》2014,(3):108-113
在古代“风水学”思想指导下营造 建设的我国传统城乡聚落,既是有形的物 质遗产,同时也体现出了古代文明无形文化 的智慧结晶,是一种特殊的景观遗产对象。 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文化景观遗产 的新概念,旨在强调从价值层面对遗产的物 质载体进行解读,从而拓展人类对文化遗产 的认识。本文以文化景观“物质—价值”合 一的视角,对四川雅安上里古镇的风水格局 进行案例剖析,力图厘清我国传统聚落风水 设计的文化意涵、再现其空间魅力,以求为 传统历史村镇保护发展研究提供新的理论 线索。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分析初探——以肇庆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出发,提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两个层次和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祈求实现传统村落的有机发展。以肇庆为例,首先分析其在广东的文化形态分区区位;再以肇庆辖区内22个传统村落为例,运用该分析框架进行文化景观解读。最后,本文提出传统村落的动态发展结论,并指出传统村落未来发展的两大类型及其发展方向。其一是城镇化的传统村落,应在变化中传承村落原生的文化基因。二是再村庄化的传统村落,应建立“环境-产业-社会”协调互动的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古镇开发的热度持续升温,对古镇复兴研究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因此有必要开拓新的理论视角,探寻古镇复兴的内涵与路径。研究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与解读古镇的文化景观类型和构成要素,提炼基于物质要素和价值要素的古镇复兴内涵,总结出融合生态、形态、文态和业态"四态合一"的古镇复兴策略和方法,并结合黔东南下司古镇概念性城市设计实践,阐述"四态合一"的古镇复兴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以沈阳餐饮业老字号为调研对 象,通过分析总结归纳老字号景观环境的 现存问题,探讨如何在城市文化景观层面对 我国传统老字号非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遗产 进行有效保护和再生利用,重点研究如何挖 掘老字号的非物质文化层面属性,论述将老 字号蕴藏的文化元素转译到景观实体要素 的多种实现途径,使这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在认识层面和操 作层面提出相关观点,并以期能作为各地相 关建设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逐渐进入存量规划的阶段,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日益受到重视,文档工作则是其中基础性的环节;本文指出文档工作管理者与使用者之间存在隔阂;通过分析国内外城市文化景观文档工作研究现状以及文化景观特征,提出由"源"、"存"、"用"构成的动态循环的城市文化景观文档工作过程;指出文化景观信息包括描述性和说明性信息,借鉴亚历山大的"空间—事件"模型架构描述性信息的分类框架,依据保护规划流程构建说明性信息的分类框架;最后以上海复兴公园为对象,分析文档工作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探讨信息开放共享的上海近代公园信息系统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15.
满族文化历史悠久,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文化景观。满族民居建筑作为重要的文化景观类型,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文章以吉林市乌拉街镇满族传统民居建筑为例,研究满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地域分布和选址,以及北方满族传统民居建筑演变、空间布局、建筑构造、建筑材料等方面的文化景观特征。并分析北方满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景观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出其保护和利用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6.
赵荣 《城市住宅》2021,28(2):159-160
金代迁都以来,北京西山成为煤炭资源的主要来源地,由此产生了来往于北京城与北京西山的古代道路,统称京西古道.玉河古道是京西古道系统中与煤业息息相关的一条重要古道,在唐朝已是运煤、商贸的必经之路.在梳理玉河古道线路和遗址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玉河古道中与煤业相关的文化景观,以唤醒人们对京西古道的重视,提升京西古道的文化景观内涵.  相似文献   

17.
赵荣 《城市住宅》2021,28(2):159-160
金代迁都以来,北京西山成为煤炭资源的主要来源地,由此产生了来往于北京城与北京西山的古代道路,统称京西古道.玉河古道是京西古道系统中与煤业息息相关的一条重要古道,在唐朝已是运煤、商贸的必经之路.在梳理玉河古道线路和遗址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玉河古道中与煤业相关的文化景观,以唤醒人们对京西古道的重视,提升京西古道的文化景观内涵.  相似文献   

18.
方锡义 《居业》2022,(3):91-93
在本文的分析中,主要基于本土文化景观的保护工作出发,对公园景观设计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对环境进行全面的优化以及合理的设计中,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也相应的为城市化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景观保护作用,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王鸣  楼铱  刘吉平 《华中建筑》2010,28(7):124-126
该文意在研究城镇历史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整体性保护与发展,尝试选取"区域"、"路径"、"节点"和"边缘"的方式对景宁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思路进行探讨,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所承载的信息,力求展现历史文化城镇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的地域建筑与传统聚落正以蓬勃的姿态不断更新发展,江南水乡城镇作为其中的重要板块更是走在前沿。我国当前的江南水乡城镇,最主要的发展策略为旅游开发,因此对这一类型地域城镇空间文化进行综合考究,科学性的分析其空间特点,将更有利于引导古镇可持续的发展。本次研究将结合国内现有水乡城镇空间文化特点及案例,以笔者实际调研过的朱家角古镇为研究对象,浅谈这类水乡城镇的空间文化及其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