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古工作者近日于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发掘出土了一枚通体白色的龙凤纹玉佩,形制属韘形佩。这件玉佩饰的质地上乘,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看不出些许钙化的痕迹,高、浅浮雕以及镂雕、透雕工艺的运用堪称汉玉的最高水平。在对此枚玉佩的分析基础上,从形制、纹饰等方面探讨了韘形佩的演变过程,并阐明这一演变过程发生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不同背景下的社会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2.
佩——别子     
《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此语说明古代之礼士对玉的喜爱程度以及行走时玉佩所发出左右不同的音响。“宫、商、角、徵、羽”为古代五音。经专家考证,那种能发出叮当之声的佩玉,不是现今人们概念中的单独的佩,而是组佩,即由数件玉佩串缀而成,由此更见古人对玉的至爱。  相似文献   

3.
翡红翠绿     
中国素有"玉石王国"之称,玉器伴随着中华民族至少走过了7000年的历程。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有玉的踪迹可寻,至四、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龙山文化及良渚文化等已有精美的玉器大量涌现。可以说玉石及玉器的演变记录了源远流长的中华玉  相似文献   

4.
《中国宝石》2005,14(3):199-199
据北京爱家国际收藏品市场,“昕宝玉轩”负责人包博特先生介绍,2005年白玉零售市场呈现良好势头,小件饰品和大件玉雕均供不应求,价值1000元人民币左右的小件白玉饰品,如鸡心佩、脸谱玉佩、观音、佛公吊坠以及戒指等受到终端市场的欢迎。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佩玉已逐渐成为首饰时尚.深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在玉佩中.往往运用了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等中国传统图案造型.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幅图案”的美术表现形式.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充分体现了玉石文化的精髓。玉佩中的中国传统图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  相似文献   

6.
柳函 《中国宝石》2011,(5):87-87
玉石,集天地精华、采日月灵气,温润细腻,亲近仁和,比德于君子。经巧手妙然之功,陈列于庙堂、与君子淑女为佩。切磋、琢磨,自有哲理于其中。  相似文献   

7.
傅翔 《中国宝石》2003,12(1):95-98
在上一期,本刊介绍了从古埃及至19世纪首饰设计中对于动物造型的运用,本期将继续介绍新艺术风格的装饰艺术风格对于动物造型首饰的影响与具有代表性的首饰设计大师.  相似文献   

8.
谈中国玉器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松 《珠宝科技》2004,16(6):29-36
以中国八十多年来考古工作成果为切入点,以新石器时期遍布中华大地的文化遗址中已发掘出土的20余万件古玉器为实物证据。从考古学、历史学、地质学、岩石学、古人类学、宝石学、文博学、玉文化诸方面的不同层面和角度,对在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中国玉器时代是否存在和产生的条件进行了综合科学的分析、判断及研究。确认了在中国古代文明孕育阶段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存在玉器时代。  相似文献   

9.
玉雕是中国独有的技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朝代,玉雕有着不同的造型与特色。一.新石器时代——简单玉雕时期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距今5000多年,出土文物有两枚绿松石鱼形饰物;新沂市出土有绿松坠、绿松石蝉与蛙等工艺品;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有岫玉、绿松石、玛瑙等饰品,在郑州有一枚阴  相似文献   

10.
吴宏武 《中国宝石》2007,16(3):212-213
玉牌子是玉佩饰的一种,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玉佩饰恐怕要算玉组佩了,从商到汉,形成了非常完整的礼仪制度,著名考古学家郭宝钧根据出土遗物和文献记载.复原了一套完整的春秋战国玉组佩.由玉璧、玉璜、玉珠、玉环、玉牙、玉冲组成,人佩带行走时.冲牙相触.发出悦耳的声音.以排除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国人佩玉也由繁趋简.  相似文献   

11.
关于玉器的琢磨 玉器是如何制成的,世上的造型方法无非是三种:增料造型法,等料造型法以及减料造型法. 三字经中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玉器是由玉石经过琢、磨而成的,非雕凿而就.雕凿、琢磨虽均属造型中的减法,但是所用工具、工作原理、工作方法及工作结果都可谓天壤之别.雕凿所使用的工具是锛、凿、斧、锯、刻刀之类,而琢...  相似文献   

12.
张宏明 《中国宝石》2010,(2):104-105
四、具有断代标准的宋元明玉器 魏晋隋唐时期,是安徽玉雕史上的衰微时期.出土的玉器实物相对而言不多却颇有价值。如芜湖有玉猪握,当鎏出土有南朝龙纹白玉璜与虎纹玉璜(图48a.b),玄武纹玉佩(图49),凤首玉带钩(图50),合肥市有唐代胡人玉带板等。  相似文献   

13.
蝶舞翩跹     
Joy 《中国宝石》2014,(5):28-28
自然界中一切美丽的事物都是设计师们的灵感来源,他们巧手妙造,将对生命的赞颂幻化成为能够穿戴的华服珠宝。早在数千年前的汉代,就出现了蝴蝶造型的玉佩饰品。民间流传的许多关于蝴蝶的美丽传说更为这种生物蒙上了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4.
李建军 《中国宝石》2006,15(3):101-103
多年来,玉器工艺品,古玩市场上,经常见到一种分布有网状血丝的玉镯,玉佩(如图1),玉器工艺品行业称之为“血丝玉”、“鸡血玉”,古玩行业称之为“血沁玉”,虽然玉石的染色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研究表明,这种血丝玉多数为新染的蛇纹石(据1997年《系统宝石学》),或者叫染色岫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宝石》2005,14(4):213-213
中国玉文化研究方面又一重要工具书——《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日前正式编纂完成,全书共分15卷,第一次系统发表了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古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玉器,共收集了4000余幅高保真玉器图片,本书中所收录的图片资料90%以上为第一次发表,囊括了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石器的出土玉器。  相似文献   

16.
刘蓓 《中国宝石》2009,(3):100-101
中国古人认为,美玉在于雕琢,美玉出自后天.美玉来自人为,美玉在于生生不息的创造。玉器雕琢工艺在中国历史上有8000年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就有了制玉工具。商周时期.制玉成为一种专业,玉器成了礼仪用具和装饰佩件。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玉器是东方的艺术瑰宝,她的发展过程经历了8000多年,其特点表现为质地美,工艺精、含义深。工艺的内容包括形制,造型及纹饰等方面,其精致之处尤其表现在纹饰方面。玉的质地坚硬,琢磨困难,要琢磨出各种精美的纹饰更是难。然而中国玉器的特色正是具有丰富精致而且富有内涵的纹饰。  相似文献   

18.
琢玉漫谈     
贾寒筠 《珠宝科技》2001,13(3):52-55
序 言   相传东方古国之琢玉史,已历七千年之久,浩瀚中华之古老文明史书逐页可窥其玉文化光辉闪烁。然而,对于玉文化的深入研究、进步提高,特别在传承过去文明的基础上的创新发展,玉石设计与琢磨(即制作)工艺方面的深化开拓,至今尚无有太多人公开研究,揭示认知成果。   扬州高级工艺师陈咸益先生,上世纪末编著了《玉雕技法》,“对涉及玉雕工艺造型中的美术基础训练要领、玉雕造型基本规律和古代玉器,玉制的器皿、人物、兽类、花卉、雀鸟等各类造型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本书是应轻工玉器专业技术学…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古代建筑是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和创新理念在如今仍然对首饰的创新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结构为首饰的造型设计、制作工艺、佩等方面带来重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主棺室出土玉器形式多样,功能多元。该墓主棺室内的丝缕玉衣以及附着在玉衣内的玉璧与墓主尸体联系最为密切,它们共同构成了墓葬中的“柩”,又因玉器的独特质料使其转化成为了保存死者遗体的“玉柩”。玉衣上的组玉佩界定了墓主社会身份并作为死者形象替代物随葬于玉衣之上、内棺之中。主棺室中的铜承盘高足玉杯和玉衣周围那些独立的玉璧和玉珮呈现出墓主借此引魂升仙的个人企盼。至于如何以大型景观的形式来表达墓主脑海中的仙界图景?位于南越国宫殿遗址东北侧的蕃池建筑可能是墓主生前对仙界憧憬并进而营建的视觉幻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