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配置扩张网混凝土单向板与普通钢筋混凝土单向板的对比试验,分析了构件受力的全过程,研究了构件的破坏形态与机理,对两者的开裂荷载、极限承载力、刚度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由于扩张网特殊的构造,网丝与混凝土之间粘结应力的传递具有其特点,因而呈现出不同的粘结机理,并据此初步分析了粘结应力的传递规律及对扩张网混凝土板裂缝间距及宽度的影响。得出了将扩张网作为受力主材以改进和加强普通钢筋混凝土板的工程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二)现浇钢筋混凝土地下及半地下长条形结构物的温度收缩应力、伸缩缝间距(即裂缝间距)和裂缝宽度从前述有关地基上长条板温度收缩应力的基本公式推导,可扩充到一般地下及半地下长条形结构物的温度收缩应力、伸缩缝间距(裂缝间距)以及裂缝宽度的计算方法方面去。为此,有必要重引上节两个基本公式并扩充到其它结构物。 1.地基上长条板(见图59)在均匀温  相似文献   

3.
冷轧带肋钢筋焊接网混凝土板裂缝与刚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东  李根成 《工业建筑》1997,27(10):47-50
根据11块模型板的试验,对冷轧带肋钢筋焊接网混凝土板使用阶段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类板钢筋强度设计取值及裂缝宽度和刚度计算公式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布加固钢筋混凝土单向板的受弯性能试验,研究了FRP布种类、层数、宽度、粘贴方式和锚固措施等因素对加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板底粘贴CFRP布和高强GFRP布均可明显提高钢筋混凝土单向板的受弯承载力和纵筋屈服后刚度。当采用横向粘贴1层U形CFRP布条作为端部锚固措施时,所有加固单向板试件的破坏模式均为跨中弯曲裂缝引起的剥离破坏。当FRP布宽度和层数相同时,采用CFRP布加固效果优于高强GFRP布加固。与对比试件相比,FRP布加固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试件的位移延性略有降低。高强GFRP布加固钢筋混凝土单向板的位移延性优于CFRP布加固钢筋混凝土单向板。FRP布的粘贴方式对FRP加固钢筋混凝土单向板的位移延性也有影响,单层FRP布加固单向板试件的延性较好。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FRP布加固钢筋混凝土单向板构件受弯破坏模式的判别方法,验证了已有文献和GB 50608-2010《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建设工程应用技术规范》中给出的跨中弯曲裂缝引起的FRP剥离应变计算公式对FRP布加固混凝土单向板的适用性,建立了FRP布加固钢筋混凝土单向板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出现裂缝的某商品房现浇楼板混凝土抗压强度、钢筋间距、板厚、钢筋保护层、裂缝宽度、长度的检测,得出裂缝产生的原因,提出出现裂缝的预防措施和修补方法。  相似文献   

6.
半整体式无缝桥中带预压缝的配筋接线路面温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新的半整体全无缝桥梁结构形式,即将主梁、搭板和接线路面全部联结,取消桥梁与接线路面的所有收缩装置。温降时主梁和搭板带动接线路面受拉,依靠接线路面的带裂缝工作来吸纳桥梁变形。为控制裂缝的间距和宽度,并减小温降时搭板与接线路面之间的水平拉力,沿纵向每隔1m,在厚度为240mm的接线路面的上、下缘各设置了一道深50mm的混凝土板预压缝。本文主要研究温降时接线路面的拉力-伸长-裂缝间距和宽度的关系;推导预压缝处裂缝宽度的计算公式;完成一个总长28m的半整体式无缝桥梁室内拉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接线路面能够顺利吸纳主梁的水平位移,且接线路面的裂缝宽度可以控制在公路规范容许的范围内,本文的理论计算成果基本反映实际受力状况。  相似文献   

7.
两端嵌固混凝土板的温度收缩分析及最小配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两端嵌固板的简单模型讨论了由混凝土干缩引起的受拉裂缝形成机理以及平均裂缝宽度、间距和数量的计算方法。利用该模型,通过算例比较了中国GB 50010-2002、美国ACI 318-02、澳大利亚AS 3600-1988三国规范关于混凝土板温度收缩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要求,并对此提出了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关于钢筋混凝土水池裂缝宽度的试验研究。42块悬臂板的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板类构件的裂缝宽度与梁类构件比较仍有不同之处。以试验结果为基础,提出了水池结构中裂缝宽度的计算公式及控制裂缝宽度的短钢筋的构造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18根部分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区的受力性能试验研究结果,探讨了负弯矩区裂缝产生与发展的规律。试验表明,影响裂缝宽度的主要因素为负弯矩区综合力比Rp、剪力连接件间距p和钢梁与混凝土板的相对高度比hs/hc:Rp和hs/hc越小,裂缝宽度越大;p越小,裂缝宽度越小。根据试验结果,本文建立了部分预应力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裂缝宽度的经验计算公式,形式上与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议的受弯构件裂缝宽度计算公式统一。  相似文献   

10.
工业厂房采用钢筋混凝土连续单向板楼盖,选用不同的板厚及配筋,均能符合设计规范有关承载能力、挠度及裂缝宽度的要求,但是它们的造价却各不相同.本文对板厚的选择与造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给出了板合理厚度及相应配筋的选用表.  相似文献   

11.
对两组配有蒙皮钢筋的混凝土梁进行了正截面抗弯性能的对比试验,研究这种配筋方式对高强钢筋混凝土梁变形及裂缝宽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配置蒙皮钢筋的混凝土受弯梁的受力特征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相同,蒙皮钢筋的配置能够有效地减小受弯构件的整体变形,限制裂缝的开展宽度,可作为控制构件裂缝宽度的一种新型配筋方式。同时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配置蒙皮钢筋的混凝土受弯构件挠度计算公式,该公式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预应力高强钢绞线网加固钢筋混凝土板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新型张拉锚固系统对钢绞线网施加预应力,研究预应力水平值对板加固效果的影响规律。对3块不同预应力水平加固板、1块非预应力加固板和1块对比板进行抗弯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较对比板,预应力加固板的承载力、截面刚度大幅度提高,裂缝宽度明显减小;较非预应力加固板,其开裂荷载显著提高,屈服荷载、极限荷载、截面刚度均有提高,裂缝宽度减小;随预应力水平的提高,加固效果、钢绞线强度的利用率明显提高。对钢绞线的预应力损失进行分析,提出预应力加固板承载力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良好,可作为预应力钢绞线抗弯加固混凝土板理论分析和设计的参考。预应力高强钢绞线加固技术解决了非预应力加固方法钢绞线应变滞后、发生剥离破坏、高强度利用率低等缺点,是一种主动高效的加固技术,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冯东  毕喜龄 《工业建筑》1995,25(4):10-14
通过6块板的试验,研究了冷轧带肋钢筋预应力混凝土圆孔板的强度、刚度和抗裂性,试验表明,该类板的开裂弯矩、破坏弯矩和挠度值均满足通用图集的检验要求。由于冷轧带肋钢筋的延伸率及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均高于冷拔低碳钢丝,所以,对于以冷轧带助钢筋作为预应力筋的圆孔板可采用C25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的降低,可节约水泥用量,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焊接钢筋网在混凝土板中的粘结和搭接长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拔出试验数据,结合现行规范锚固长度的计算公式,推导出焊接钢筋网搭接长度计算公式,并用单向板试验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5.
孙洪军 《建筑科学》2004,20(5):79-82
北京富力城一期工程的两座高层建筑的楼板、标准层顶板均全部采用冷轧带肋钢筋焊接网技术。结合工程实践,文中介绍了冷轧带肋钢筋焊接网片的施工设计;焊接网片的施工技术和经济对比分析;焊接网片在施工中的缺陷及建议。对推广、应用钢筋焊接网技术,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钢绞线加固钢筋混凝土板的力学性能.根据已有的试验模型及加载程序,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钢绞线加固钢筋混凝土板的分离式模型.对比分析了加固前后短期荷载下的受力过程,探讨了ANSYS软件有限元分析的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钢绞线能够很好地加固钢筋混凝土板,模拟分析结果与试验结论基本一致.使用钢绞线加固混凝土板,可以使构件的承载力、抗变形性能得到改善,构件的开裂荷载、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同时混凝土板出现裂缝的情况也有改善.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穿筋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的受弯性能,对穿筋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试件和无穿筋组合板对比试件进行了静力试验。基于试验数据验证了相应的有限元模型,对穿筋的位置和间距进行了参数分析。提出了穿筋组合板的短期刚度计算式。研究结果表明:穿筋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结构形式可靠,可以有效改善组合板弱边方向的受弯能力,应简化为双向板进行设计,采用所提短期刚度公式,计算该类组合板的挠度值与实测值偏差较小。相同条件下的穿筋组合板相对于无穿筋组合板峰值荷载提高43%,刚度提高114%;相对于焊筋组合板峰值荷载提高9%,刚度提高40%。且穿筋组合板开裂荷载更高,加载过程中裂缝开展缓慢;横穿钢筋的数量从3增大到7时,穿筋组合板峰值荷载提高14.5%,刚度提高23.3%;穿筋距离从5mm变化到45mm时,穿筋组合板峰值荷载减小11.7%,刚度降低12%。  相似文献   

18.
《Fire Safety Journal》2007,42(6-7):425-436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of a simple design method used to predict the membrane action of unrestrained concrete, or concrete and steel composite, floors under fire conditions. The developments include the refinement of the assumed in-plane stress pattern and a prediction of when concrete crushing occurs in the proximity of the corners of the slab. The design method is compared against 44 small-scale tests carried out at ambient and elevated temperatures on horizontally unrestrained slabs with an aspect ratio of 1.0 or 1.55. The slabs were reinforced with either mild steel or stainless-steel welded mesh of different grades, ductility, sizes and bar spacing. Both the ambient and fire tests highlighted the occurrence of membrane action, either supporting loads higher than the theoretical yield-line load in the case of the ambient tests, or reaching higher failure temperatures compared to those calculated based on yield-line theory. Comparison between the developed simple design approach and test results showed good correlation both at ambient and elevated tempera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