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建立了带式输送机驱动端输送带的非线性离散系统力学模型 ,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稳态工况下 ,缠绕在滚筒上的输送带应力的变化情况。并对有限元方法和欧拉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2.
永磁滚筒驱动带式输送机改变了传统的驱动方式,驱动架需要重新设计。借助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驱动架进行强度校核:先计算了驱动滚筒处输送带的张力,然后建立驱动架的三维模型,按照驱动架受到的真实载荷进行加载,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认为,驱动架的强度满足要求,仿真结果能够为驱动架优化改进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带式输送机驱动端胶带的非线性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带式输送机驱动端送带的非线性离散系统力学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稳态工况下,缠绕在滚筒上的输送带应力的变化情况,并对有限元方法和欧拉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4.
直线摩擦驱动是借助于一段传动输送带依靠摩擦力对承载输送带进行驱动的一种传动方式,其驱动力不但平衡承载输送带在驱动装置上的运行阻力,而且通过承载输送带输出牵引力。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带式输送机多种驱动方式的优缺点等进行了分析,认为在长运距带式输送机的设计中选择合适的驱动装置和拉紧方式及拉紧行程是长运距带式输送机设计的关键,当带式输送机驱动装置确定后,在选择拉紧方式及拉紧行程时必须考虑驱动装置软启动性能、输送带总长度、力在输送带中的传递速度、输送带伸长率、输送带安装时输送带张紧程度、输送带接头长度和安装条件,才能确定一个合适的拉紧方式及拉紧行程。  相似文献   

6.
以沈阳煤业集团红阳三矿所需DSJ100/63/2×200永磁直驱带式输送机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其总体特点及驱动滚筒的结构,计算了驱动滚筒所受输送带的拉力,并对驱动滚筒进行了ANSYS有限元分析。分析可知,滚筒设计过于保守,根据分析结果对驱动滚筒进行了针对性优化,减轻了设备质量。  相似文献   

7.
陈艳  唐晓啸 《煤矿机械》2020,41(1):59-61
以长距离水平运载的带式输送机为研究对象,针对头部双滚筒驱动及头尾双滚筒驱动2种驱动方式,建立了基于RecurDyn的多体动力学模型,研究了不同双驱动位置对带式输送机起动阶段输送带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尾双滚筒驱动在起动阶段对输送带张力的影响要小于头部双滚筒驱动。该研究为带式输送机双滚筒驱动的设计以及输送带的选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推导了摩擦传动过程中驱动滚筒所受压力的表达式,压力的大小与输送带张力有关。分析了输送带的弹性滑动现象,不同于打滑,是输送带运行必然存在的现象,其蠕动速度与围包角成指数关系。分析了凸包形仿生驱动滚筒的增摩机理,并考虑到压力、速度、表面形貌对橡胶表面摩擦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凸包形仿生驱动滚筒与输送带之间的摩擦系数的表达式,据此推导了新的摩擦传动公式。与传统欧拉公式相比,新的摩擦传动公式考虑了驱动滚筒与输送带之间摩擦系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煤炭技术》2017,(1):272-274
为提高带式输送机驱动滚筒的最大牵引力,提出在驱动滚筒处添加增压带,构建增压驱动装置。建立驱动滚筒、输送带和增压带三者之间数学模型,得到输送带在驱动滚筒相遇点处的张力和最大牵引力的计算公式。利用Recur Dyn建立带式输送机增压驱动装置的仿真模型,得到输送带在驱动滚筒的相遇点和分离点处张力的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AMESIM软件建立了长距离带式输送机输送带的动态仿真模型。在满载、正弦加速度可控启动和不同启动时间条件下,对6.0 km长距离带式输送机进行了动态仿真,得出了长距离带式输送机在4种启动时间下,机头驱动滚筒输送带奔入点与机尾滚筒输送带处的张力变化规律。仿真结果显示,延长启动时间可显著降低机头驱动滚筒输送带奔入点与机尾滚筒输送带处的张力,同时得出了输送带动态特性随启动时间增长的非线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冯耀东 《煤炭工程》2022,54(7):176-180
为了解决带式输送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打滑问题,分析出导致带式输送机滚筒与胶带之间打滑的主要原因是驱动滚筒的速度与胶带的速度不一致。因此,设计了带式输送机张紧检测装置及其控制系统,详细介绍了带式输送机尾部驱动力自动调节装置的整体结构设计,并对该结构设计进行了理论验算,进一步确保设计的可行性,并计算出压力传感器检测值与胶带承载力的关系,建立尾部驱动自动调节装置控制系统模型,从而实现自动调节尾部驱动力的功能。根据宁夏煤业金家渠煤矿实际系统运行效果及数据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装置可以更好的保障带式输送机运行的稳定性及高效性,可确保尾部传动滚筒在运行时不会出现打滑现象,提高滚筒和胶带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
主要阐述了多滚筒驱动带式输送机滚筒驱动的原理和计算,介绍分析了各滚筒装置的驱动参数的计算方法,包括总的牵引系数和牵引力、各滚筒的牵引力分配系数和驱动功率等,为多滚筒驱动带式输送机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洪洲 《山西煤炭》2012,32(10):49-50,52
以国内某矿大巷带式输送机驱动轮为工程实际,利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结合手段,分析驱动轮工作时皮带和筒壁的变形及应力特征,模拟驱动轮和皮带间的摩擦挤压接触模式,较真实反映了皮带和滚筒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筒壁径向变形在平行于滚轴方向上中间大两边小;筒壁的径向应力集中在筒壁和辐板的连接处,最大值出现在30°处位置的筒壁和辐板的接触位置.研究成果可对同类条件下矿用带式输送机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用鑫 《煤矿机械》2011,(10):92-94
为了能够有效地保证超长运距带式输送机的电动机功率平衡,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分析了双滚筒驱动超长运距带式输送机牵引力的分配公式;讨论了影响超长运距输送机的电动机功率平衡的动态和静态因素;研究了超长运距带式输送机电动机的功率平衡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以多点直线摩擦驱动带式输送机时运行速度V、输送带的宽度B、托辊间距Lg、辅助长度L1及辅机个数n为设计交量,以输送带价格及电机总功率为目标函机应用模糊理论对多点直线摩擦驱动带式输送机进行模糊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6.
在煤矿井下恶劣的生产工况下带式输送机易发生胶带打滑等不良现象,为改善带式输送机的运行状况,防止胶带打滑现象的发生,文章介绍了一种新型的陶瓷包胶工艺及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可提高驱动滚筒与输送带之间的摩擦系数及驱动摩擦力从而达到了消除胶带机打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刘羽 《煤矿机械》2007,28(3):9-12
以双运带式输送机牵引电机的功率最小为目标函数,以输送带运行速度、输送带宽度、输送带最小张力点张力、托辊间距为设计变量,考虑影响约束边界的模糊性、输送带强度的模糊性和输送带计算应力的随机性,建立双运带式输送机主参数的模糊可靠性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应用内外混合罚函数法(SUMT)对模型求解。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矿山用SPJ - 80 0吊挂带式输送机托辊轴端挡圈的结构特点 ,并详细介绍了凸凹模刃口的计算方法。从选材、热处理方法、模具壁厚尺寸等方面 ,就如何改进托辊挡圈复合模的设计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而且从经济与技术效果上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9.
神东矿区采用"两部搭接"或"加中间驱动"传统方式实现6 000 m顺槽煤炭超长距离运输,在矿务工程、安装与回撤、维护等方面存在劳动强度大、成本高的问题。为此研发了6 000 m超长运距、低阻节能、智能变频、机头集中驱动矿用顺槽带式输送机,主要从轻型低阻力长寿命托辊、合理带速和合适带面选择、负载感知自适应电磁张紧系统、标准架轻型化设计、防跑偏鼓形滚筒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首台样机在上湾煤矿12302综采工作面运输顺槽进行工业性试验,运行结果表明:空载运行、带载运行、降阻节能、停机张力控制、安装运行维护等效果良好,简化了顺槽运输系统,保障了生产连续性,满足了3 000~6 000 m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托辊接触力是圆管带式输送机托辊结构设计的关键参数,工程设计中基于输送带成形力、物料与输送带重力近似计算托辊组接触力,并将其作为单个托辊接触力的设计依据,使托辊接触力误差较大。为提高托辊接触力的计算精度,得到托辊接触力的计算方法,将托辊接触力分解为与物料重力、输送带成形力、输送带重力相关的3个分量,同时考虑托辊组中6个托辊的不同位置,分别研究各托辊接触力中3个分量,最终得到托辊接触力计算式。以管径为150 mm的圆管带式输送机直线段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过程如下:首先,研究了物料因素对托辊接触力的影响,基于有限元法建立了输送带-托辊动力学模型,考虑8组不同物料填充率下各托辊接触力的变化规律,分析得到各托辊承受物料重力的占比,当物料填充率大于50%时,下方两侧托辊承受33%~34%的物料重力,最下方托辊承受约60%的物料重力;其次,基于输送带-托辊动力学模型,分别考虑承载5组不同密度的物料,分析得到物料密度对托辊承受物料重力的占比影响较小,可忽略不计;基于上述物料因素分析,确定了托辊接触力中物料重力分量的计算式。然后,研究了输送带重力、输送带成形力对托辊接触力的影响,分别建立了只考虑输送带成形力和只考虑输送带重力的2种输送带-托辊动力学模型,分析得到下方两侧托辊承受约32%的输送带重力,最下方托辊承受约70%的输送带重力;下方5个托辊受输送带成形力作用相近,最上方托辊受输送带成形力作用最大,约为下方5个托辊平均值的1.49倍。综合托辊接触力中3个分量,得到各托辊接触力的计算式。最后,通过实验测试了不同物料填充率下的托辊接触力,验证了托辊接触力计算式,其计算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