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电动汽车目前对动力电池组的温度控制要求,优化了现有电池箱,设计了新型复合相变材料与热管耦合电池组散热结构;依据钴酸锂动力电池组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中的应用,搭建试验台,制作相应样机,进行了充电效果实验和温度测量;对所设计不同散热方式所得出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复合相变材料与热管耦合电池组散热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动力电池组热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对于电动汽车的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概括了电池组热管理系统的功能和重要性,阐述了电池的产热机理,介绍了现有典型的电池热效应模型,重点分析了不同散热方式的优缺点。针对现有的热管理系统存在的滞后性、散热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应发展基于电池内部温度预测策略的主动式热管理系统。并且综合两种或者多种散热方式,发展耦合型热管理系统,这是面向未来复杂工况的大功率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的重要研究方向。同时也应重视对电池低温加热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制了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镍氢动力电池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分布式测量方案,具有安装简单、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剩余电量的估算结合了库仑计法和开路电压法,具有较高的精度;采用了电池均衡充电方法,对电池的不一致性进行了补偿,从而延长了电池组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决锂电池组在放电倍率为2.5 C,环境温度为308.15 K下工作时,其最高温度、最大温差可能超过适宜温度的情况。方法建立基于复合相变材料(CPCM)/液冷复合的电池组散热模型,首先通过实验测得锂电池单体相关性能参数,然后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讨论CPCM厚度对电池组散热性能的影响。分析得出当CPCM厚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单一的相变材料冷却方式不能将电池组最高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因此提出CPCM/液冷复合散热方式,以复合相变材料厚度、液冷通道间距、液体流速为设计变量,电池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为优化目标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结果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电池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分别为316.88K和0.30K,满足设计要求,但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中存在泄露的风险。结论相较于单一的相变材料冷却方式,优化后的复合冷却模型能够大幅度降低电池组的最高温度,同时将最大温差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在保证散热模型最外层包装结构具有较高导热性的同时也要加强其结构设计,防止相变材料泄露。  相似文献   

5.
在由双向电源变换器连接动力电池组和超级电容组形成的电动汽车混合电源系统中,实现了双向电源变换器的电源外特性设计,通过实时检测动力电池组的放电电流,实现了超级电容组的充放电状态和电流的自适应控制.建立了电源变换器外特性模型,描述了动力电池组放电电流和超级电容组充放电电流之间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双向电源变换器的控制电路.试验结果表明,在城市工况下,混合电源系统中动力电池组的峰值放电电流降低了60%,这有利于提高动力电池组的使用耐久性.  相似文献   

6.
混合动力客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管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混合动力客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组单体只数多、分布比较分散的特点,设计了基于双CAN总线的分布式电池管理系统(BMS)。该系统由若干采样模块和一个主控模块组成,与动力电池之间的连线数量少,可扩展性强,而且采用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技术实现了串联电池组单体电压的采样方法,实现了温度的低成本采样方法,建立了基于“预测.修正”方法的动力电池荷电状态(SOC)的估算方法,可以实时地修正SOC估计的误差和可靠地实现对动力电池运行时状态参数的监测,提高电池SOC的估算精度。  相似文献   

7.
ISG型中混合动力汽车镍氢电池管理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ISG型中混合动力汽车(HEV)用镍氢动力电池组为控制对象,设计了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控制核心的电池管理系统(BMS)。该系统应用复杂逻辑控制器件和光耦开关阵列,实现了各路模块电压和总电压的分时、周期性采集。在电流和温度的采样方面,以简便、实用的硬件电路对传感器信号进行转换,并进行软件滤波处理,得到准确的采样值。在采样准确的基础上,实现了基于查表-线性插值算法的电池组最大充放电功率的估算,并应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对电池荷电状态(SOC)进行了预估,从而准确地反映出电池的能量状态,使整车能更好地分配能量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混合动力车的发展与应用状况,论述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研究方向,介绍了城市混合动力公交车应用方案,重点是混合动力公交车推广模式与应用分析,最后对项目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混合动力汽车由于其具有环保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本文主要研究了混合动力车的结构,并根据行驶的特点提出相关的混合动力浩气的控制系统,并对其中的硬件、软件程序进行相应的分析,并对混合动力汽车在发展中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的深入地解析。  相似文献   

10.
贾宝 《中国科技博览》2012,(28):375-375
本文以运行于城市公交系统的某一传统客车为原型,对串联式混合动力城市客车驱动系统的参数匹配进行了仿真研究,分析了理论计算和优化匹配的结果对仿真性能的影响,同时对影响参数匹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应用ADVISOR软件对串联式混合动力城市客车进行了系统建模和道路试验的仿真分析,并与传统客车进行比较,验证了令人满意的整车性能。  相似文献   

11.
尚会超  李婷  付晓莉 《包装工程》2019,40(24):168-173
目的对减速机造型设计进行优化,提高减速机造型的视觉动力平衡敏感度及造型审美感知。方法以R系列减速机为例,系统分析视觉动力的概念及类型,建立减速机视觉力组群,从减速机功能、形态角度对其进行结构分解,阐明其主体、辅体形态视觉动力之间的关系。结论借助视觉动力理论中视觉受力表达可建立减速机造型设计问题的视觉动力体系;通过对功能和形态视觉力组群研究,得到了减速机主体、辅体形态视觉动力的设计方法;应用几何主体确定设计方法、细节分割调整表达方法,针对减速机造型设计中主体设计、辅体中法兰、散热纹设计等具体细节设计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减速机主体、法兰、散热纹设计的视觉动力规律,为减速机造型设计提供了规律化和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为快速准确评价混合动力汽车车内声品质,在分析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GA)特点的基础上,利用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进行优化,从而建立GA-BP的混合动力汽车声品质客观评价模型。利用此模型进行混合动力汽车匀速工况车内声品质预测后,把GA-BP模型预测结果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传统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对比结果显示GA-BP模型预测结果精度最高。证明所建立的GA-BP声品质预测模型的有效性,说明该模型较适用于混合动力汽车车内声品质预测。  相似文献   

13.
混合动力汽车电机要求高效、高功率密度、低脉动转矩,普通电机显示出了其局限性;Halbach电机是一种新型永磁电机:独特的永磁体结构使其磁极磁场呈单边且正弦分布,在增加气隙磁通密度、削弱转子轭部磁通密度的同时,又可减少磁场谐波,这有利于提高电机的功率密度和效率、减小电机的体积和脉动转矩;基于MATLAB的Hallbach电机设计软件和基于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极大地减少了样机设计时间;针对Halbach电机特点设计了基于DSP2407A混合动力汽车全数字电力驱动系统,实验结果证明Halbach电机在混合动力系统中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围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匹配和分组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建立了基于信息熵和模糊评价矩阵构建动力电池的综合性能评价模型。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信度和有效性较高,对动力电池组进行状态对比和实时掌握动力电池组的运行状态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锂电池,该种新型锂电池用于电动混合动力汽车用电池组更为价廉。作为小型电力设备的动力装置,锂镍锰氧化物电池组比锂钴氧化物电池组更稳定、更安全。麻省理工研制的新型电池采用了比钴更便宜的锰和镍。  相似文献   

16.
混合动力动车组突破传统的内燃动力动车组和电动动力动车组模式,采用混合动力的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动车组产品,在我国支线铁路等重点区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结合我国混合动力动车组的市场需求分析,提出混合动力动车组的概念,重点分析混合动力动车组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对我国谱系化动车组技术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混合动力汽车是当前世界节能环保汽车的前沿技术之一,代表着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一汽新能源汽车开发一开始就以混合动力技术为平台,专注于高节能、低减排和高技术含量的强混合动力系统构型,与现有的微、中混合技术相比,技术优越性较为突出。一汽技术中心从"九五"期间开始进行红旗混合  相似文献   

18.
刘岩  肖纯  沈国鑫  李锦  张少睿 《包装工程》2024,45(1):307-314
目的 解决传统热管理系统中锂离子电池组在充放电过程中温度过高、温差过大等问题。方法 以液冷方式为主要手段,在传统蛇形冷却通道的基础上设计1种单流入单流出的微通道结构和2种双流入单流出的微通道结构,并采用新型高导热材料石墨烯薄膜作为散热辅助材料。基于有限元仿真软件从电池组的最高温度、温差、温升和流体压力4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优化后电池组的最高温度由36.4℃降至36℃,温差由8.7℃降至3.9℃,电池组的散热能力及温度一致性得到提高。结论 双流入单流出结构优于单流入单流出结构,其中双波纹蛇形为最佳的液冷微通道结构,石墨烯薄膜的采用可进一步提高电池组的温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围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充放电过程容量不均衡、电池组整体性能下降这一问题开展研究,设计出了一种可根据荷电状态差异程度来调节单体电池充放电的高效均衡器,实验表明:改进的新型均衡器有效提高了动力电池组的整体性能,对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新能源商用车电池组液冷板系统,采用商用CFD软件进行流场分析,并对其进行散热降温计算和试验验证,最后对液冷板进行设计方案优化。结果表明:采用优化方案后,液冷板电芯最高温度低于温度限值(50℃),电芯之间的温差小于4℃,能够满足电池组的热管理要求,保证电池组工作处在合理温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