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抗旱减灾工作已成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长期性,持久性的战略任务,张家口市怀安县抗旱服务站深化改革,牵头兴建的股份制水利工程在抗旱减灾中发挥了显著效益,本文对股份制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探索了今后股份制办水的新途径,以促进股份制工程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松原市的干旱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连年上升趋势,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失,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通过对旱灾状况、典型干旱年及干旱成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相应的抗旱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吉林省旱情旱灾发生发展趋势、水资源供需状况,结合现有抗旱能力,指出了抗旱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构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旱情监测预警、抗旱指挥调度和抗旱减灾管理的抗旱减灾体系的构想,为今后一段时间的科学抗旱,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建国53年来安徽的旱灾及其成因的基础上,阐述了水利工程在抗旱减灾中的巨大作用,并重点从水源工程规划,建设与管理,水资源调度,水价机制,保险机制等几个方面初步研究探讨21世纪初安徽的抗旱减灾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纪冰  程建 《治淮》2002,(10):13-15
安徽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水系的特点,决定了安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省份。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的一半,加上水环境污染,水资源十分紧缺,供求矛盾突出。旱灾一直是  相似文献   

6.
从回溯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抗旱减灾研究团队2005年成立的背景入手,结合初步构建的以旱灾学、防旱学和应急抗旱技术为主体的抗旱减灾学科体系,系统梳理了研究团队在基础理论研究、旱情监测预警技术、旱情预测预报技术、旱情旱灾影响评估技术、旱灾风险评估技术、抗旱规划编制、抗旱预案编制、应急抗旱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  相似文献   

7.
2000年是北京市较干旱年份.全市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果树及山区人畜饮水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但在国家防总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经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抗旱效益,保证了首都工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把旱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1 旱情分析1.1 干旱成因分析(1)前期干旱.1999年是北京市历史上少有的干旱年份,汛期降水量仅255mm,比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516mm少一半,是建国以来汛期降水量最少的一年,整个汛期最大日雨量仅24mm,全市未下过一场透雨,加上持续高温酷暑,使土壤严重失墒,全市16座大、中型水库蓄水量比汛前减少4.23亿m3,河道未出现过一次洪水过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鞍山市水资源调查,分析了全市干旱影响及面临严峻形势.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短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抗旱服务组织不健全.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抗旱有力条件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提出了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大抗旱投入;加快抗旱节水工程建设;健全抗旱服务组织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论文回顾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抗旱减灾研究团队从2005年成立至今的抗旱减灾研究成果和学科发展历程。团队始终坚持国家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在抗旱减灾相关的制度、标准、技术等方面产出了一批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初步建立了抗旱减灾学科体系,为国家抗旱减灾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未来,团队将继续围绕旱灾学、防旱学和应急抗旱技术等学科方向深入开展研究,为提高我国抗旱减灾管理科学化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抗旱减灾研究综述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十余年以来全球范围干旱及其灾害频繁发生,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抗旱减灾研究的重要性,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干旱监测评估技术、干旱预报技术、旱灾风险评估技术以及旱灾管理战略等4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抗旱减灾研究脉络及进展,进而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和主要技术难点,指出干旱监测评估呈现由单指标向多指标综合发展、由单一站点强度分析向强度-时间-范围多个特征变量综合分析发展等趋势,干旱预报呈现由基于统计学方法的干旱预报向基于气陆耦合的旱情预报技术发展的趋势,旱灾风险评估呈现由基于数学方法的评估模型向基于物理机制的评估模型发展、由静态风险评估向静态和动态风险评估相结合发展等趋势。  相似文献   

11.
抗旱服务组织是抗旱减灾的重要力量,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要发扬成绩,总结经验,深化改革,调整思路,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自身建设,使我省抗旱服务组织建设迈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水资源紧缺,利用河道工程引蓄河系雨洪径流资源,制定引水规划和引水管理办法,经科学调度,通过引蓄水,充分利用了河道径流资源,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保证了农业高产丰收,使抗旱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
Recent drought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highlighted the nation’s current and increasing vulnerability to this natural hazard. Drought-related impacts are also becoming more complex, as illustrated by the rapidly rising impacts in sectors such as recreation and tourism, energy, and transportation.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are also of increasing importance. Conflicts between water users and disputes between political entities on transboundary water issues are a reflection of the need for improved documentation of the consequences of extended periods of water shortage. Unfortunately, no national drought impact database exists and drought impact statistics are not routinely compiled at the state, regional, or national level. Without this information, it is an arduous task to convince policy and other decision makers of the need for additional investments in drought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mitigation, and preparedness. The National Drought Mitigation Cen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is addressing this problem by creating a web-based Drought Impact Reporter (DIR) that has the following primary functions: (1) to create a database archive of drought impacts information; (2) to provide an interactive map delivery system that is efficient and user-oriented; (3) to build links with governmental agencie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university research groups and extension programs, and others, including the public, in order to provide timely impact reports to ensure a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drought impacts across all potential sectors and scales; and (4) to foster a continual process of user feedback, evaluation, assessment, and dissemination of drought impacts. The Drought Impact Reporter was launched in July 2005 and is available on the NDMC’s web site (http://drought.unl.edu). A contribu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Agricultural Research Division, Lincoln, NE 68583. Journal Series No. 15122.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干旱灾害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及抗旱减灾工作现状,在明确抗旱减灾主要技术需求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我国抗旱减灾技术的研究进展,指出今后我国一方面要对现有的抗旱减灾技术进行大力推广和应用,另一方面要在旱情监测、识别、评估以及抗旱减灾风险评价、预警和管理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5.
资阳市因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贫乏、水利工程老化等原因,干旱频繁,对工农业生产及人畜饮水影响较大。尽管抗旱减灾成效很大,但仍存在水工程分布不均,抗旱服务体系不完善、管理水平落后的问题,致使干旱危害有发展的趋势。为此,需要提高现在工程灌溉效益、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建设骨干水利工程、整治病险水库等八条措施,进一步减轻资阳市的严重干旱问题。  相似文献   

16.
根据承德市20世纪末发生的特大干旱,从水资源环境与利用方面,分析了发生特大干旱的特点与成因,旱灾形成的主要因素,以及抗旱减灾取得的经验,提出了今后抗旱减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张志彤 《中国水利》2011,(6):37-39,27
从我国水旱灾害的现状和特点出发,总结了我国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在工程体系、组织机构、法规制度、预案体系、指挥系统、应急保障及信息宣传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成效和宝贵经验;分析了国家和社会对防治减灾的新要求和防汛抗旱减灾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同时从创新工作理念、强化风险管理、规范人类活动、加强能力建设、完善突发灾害预警及推进河湖连通工程等方面,提出了全面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严重短缺是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农业是保定市用水大户,占用水总量的80%左右。近年来,保定市连续遭受旱灾,干旱少雨造成农业严重减产,给农民收入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分析了形成旱灾的原因,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抗旱应急能力建设"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需要突出加强的薄弱环节之一。"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水利改革发展目标之一。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并论述了抗旱减灾体系组成,提高抗旱科技支撑能力与增强抗旱减灾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支撑抗旱减灾工作的主要科研方向与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