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使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矿山,国内外一直采用截止品位放矿,造成贫化率偏大采用低贫化放矿可以对其进行改善,用数学方法建立遗传算法的低贫化放矿模型,可以方便准确、快捷地得出最优贫化率,便于低贫化放矿的推广,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低贫化放矿工艺现状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现行截止品位放矿存在的问题分析,比较了低贫化放矿、截止品位放矿、无贫化放矿各工艺的优缺点。总结了低贫化放矿在国内的应用现状,指出适合我国无底柱采矿法降低分化率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提出了该工艺在生产应用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国内外一直采用截止品位放矿法来控制出矿。低贫化放矿提高出矿品位,降低废石混入。用遗传算法确定最低贫化率,且归纳出检验矿山能否实施低贫化放矿的经验公式,在梅山铁矿实际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鉴于鲁中冶金矿山公司现行截止品位放矿方式中存在贫化率较大的问题,提出采用提高截止品位的低贫化放矿方式,通过技术经济指标的分析计算,认为低贫化放矿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在现场易于实现,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低贫化放矿在桃冲矿业公司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低贫化放矿工艺在桃冲矿业公司的试验和应用情况,经过几年来的生产实践表明,应用低贫化放矿可大大降低矿石贫化率,减少废石混入,提高有出原矿品位和采选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6.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低贫化放矿的工业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无底柱分段崩法采场中进行了低贫化放矿的工业试验,两年多的生产实践表明,低贫化放矿在降低矿石贫化、减少岩石混入、提高输出矿石品位和块矿等方面取得明显效果,并对改善选矿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8.
低贫化放矿研究及其在白银铜矿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端部放矿时崩落矿岩移动规律的研究和采场结构的分析,提出了低贫化放矿方式,并在白银铜矿825-375矿块得到实施。 相似文献
9.
为寻求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合理的放矿截止品位,众多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多种理论和方法.对有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后,将截止品位放矿的研究成果归纳为3大类,即单一截止品位放矿、组合截止品位放矿,无贫化或低贫化放矿。通过研究分析,认为单一截止品位放矿方法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在理论上没有优势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0.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不贫化放矿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贫化大是由现行放矿方式造成的,改用不贫化放矿后可使矿石贫化率在回采率不降低情况下大幅度下降到8%以下。不能一步到位的实施不贫化放矿的矿山可以采用低贫化放矿,也可获得在矿石回采率不降低情况下贫化率有较大下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放矿工作是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核心工作,结构参数的选取则是放矿工作所要解决的重要内容,其直接影响着采场的出矿效率及各项回贫经济指标。采场主要结构参数是分段高度、进路间距和崩矿步距,根据放矿学理论,这3个参数的不同组合将直接影响最终的回贫指标。大红山铁矿一期采用的是20 m×20 m的大结构参数组合,即分段与进路间距都为20 m,二期规划拟在400 m水平以下采用30 m×20 m的结构参数,即将分段高度提高到30 m,属于高变分段放矿形式。针对大红山铁矿二期高变分段的放矿形式,利用实验室相似材料制作放矿模型,进行低贫化放矿研究,得到了高变分段下放出体发育形态,高变分段下最优崩矿步距及进路口规格,试验结果证明采用低贫化放矿明显提高了资源回收率,有效降低了矿石的损失贫化。 相似文献
12.
13.
程潮铁矿过渡分段合理放矿制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程潮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采场结构参数调整后过渡分段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理论计算和室内物理放矿模拟的手段,研究了合理的放矿截止品位,以及过渡分段矿石贫化率和回收率变化的规律,最终确定了过渡分段合理的放矿制度。 相似文献
14.
15.
概述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计算机模拟(SLS)系统的特点及功能,分析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截止品位放矿、无贫化放矿和低贫化放矿的特点和适用条件。利用SLS系统对3种放矿方式进行多分段放矿模拟研究后认为,截止品位放矿的贫化率最大;无贫化放矿与截止品位放矿相比较,在矿石回收率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贫化率可大幅度降低,在8%以下,当不能一步到位地施行无贫化放矿时,可采用低贫化放矿,逐渐提高截止品位,从而过渡到无贫化放矿。 相似文献
16.
为了降低梅山铁矿的矿石贫化率,特别是降低大结构参数开采的矿石贫化率,开展了低贫化放矿的实验室模拟研究,进行了5种不同贫化率放矿的试验;开展了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推荐采用12%的贫化率方案,提出了实施该方案的管理措施和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