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时代面临的环境、担负任务的不同,要求公共行政管理者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会有所不同,由此彰显出公仆精神的时代性特征。中国特色的公仆精神体现在它是中国共产党入根据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特点创造出的、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深刻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特别是积淀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同时期执政经验、以为人民服务为本质特征的政治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公共化转型向纵深拓展,公共精神已经引起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青年兴则国家兴。大学生公共精神状态将直接影响良好社会风尚的塑造,关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本文结合近十年来学界关于大学生公共精神研究的实际状况,对关涉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内涵、现状、缺失原因、时代价值及培育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梳理和评析,并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推动本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3.
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重新定位,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并赋予科学发展观以新的丰富内涵。这一新的定位与内涵,要求我国公共行政主体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正确处理责任冲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协调好各种公共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正和谐。即公共行政主体必须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对人民负责的责任精神、为人民谋利的公共利益精神、情系人民的公正协调精神,这些构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伦理精神体系。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是社会中具备相对较高知识的群体,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历史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在当前,培育大学生的公共精神,不仅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息息相关,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共生活的良性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事业。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应当正视当前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现状,深入分析他们公共精神缺失的原因,并将培育大学生的公共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丰富校园文化和优化社会环境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构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对传统思想和精神的继承和提炼。革命老区精神作为我国战争年代所产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介绍了延安精神与大别山精神这两种老区精神的异同点,并对老区精神的当代价值做出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以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的测量维度研究为基础,提出二者影响关系的理论框架模型.通过对368家企业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理论模型拟和度,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动态核心能力影响的路径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核心能力存在显著、正向且直接的影响,为企业推动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与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培养公务员的公共精神.通过分析公务员公共精神培养的内涵和意义,指出培养公务员公共精神的路径:加强公共伦理在公务员考试录用中的作用;将公共精神理念贯彻公务员培训过程始终;建立对公共精神稳定性和连续性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加强公务员自身修养.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剖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精髓和实质.认为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一定能够绘就前程光明、美好的蓝图.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剖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精髓和实质。认为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一定能够绘就前程光明、美好的蓝图。  相似文献   

10.
对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及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比较,对该领域的研究内容进行述评,发现公共物品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协同治理理论成为研究社会组织参与供给的理论基础。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的研究视野逐渐从行政学扩展到社会学范畴,公共文化的供需匹配问题是影响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核心问题,社会组织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具有比较优势,多元供给主体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培育出一种新的公民社会关系。提出了研究的可能性局限及该领域的未来研究趋势判断。  相似文献   

11.
批判性思维是以逻辑学的原理和运用为学理基础的,同时又与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等学科广泛融合的以思维问题为核心的交叉思维科学方法论学科.批判性思维是以批判精神为基础的,对思维的对象所包含的判断和论证进行解释、分析、评估、推理、说明和自我规范的综合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所蕴涵的精神有怀疑的素质与意识、问题意识、批判的精神、平等交流的精神、理性分析与探索的精神、宽容的精神、评价的精神、创新的精神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城市空间中的公共精神,较多体现在当今社会的城市化过程中。各种公共设施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共艺术已经开始走入我们的城市生活。我们的社会开始自觉地迈向不可逆转的现代化、都市化及民主化进程时,我们才谈论公共艺术与实践及其载体这个当代问题。倘若我们暂且撇开公共艺术所包含的物化形态的特征,而就其具有的文化品格及社会伦理来看,或许“公共精神”便是公共艺术的要义抑或灵魂了。那么什么是“公共精神”?“公共精神”其实就是生活在此城市市民文化的内在表现。对市民文化与公共艺术的关联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到公共艺术生存的土壤。  相似文献   

13.
批判性思维是以逻辑学的原理和运用为学理基础的,同时又与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等学科广泛融合的以思维问题为核心的交叉思维科学方法论学科。批判性思维是以批判精神为基础的,对思维的对象所包含的判断和论证进行解释、分析、评估、推理、说明和自我规范的综合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所蕴涵的精神有怀疑的素质与意识、问题意识、批判的精神、平等交流的精神、理性分析与探索的精神、宽容的精神、评价的精神、创新的精神等。  相似文献   

14.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社会公众公共精神的打造。传统文化对民众的公共精神塑造有着深刻的影响,传统社会结构的差序格局,强大的家族主义意识,长期的封建专制,公共生活有效载体的缺乏,都不同程度地制约和阻碍了中国人公共精神的成长。为此要积极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来培育当代民众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5.
当前,如何培育公民的利他精神成为实践关注的热点和理论研究的焦点。加强以培养关爱意识为基础的情感教育,实施以养成公共理性为重点的理性教育,推进以确立荣辱观念为宗旨的价值观教育,开展以学习道德榜样为核心的示范教育,以及落实以协调各种要素为保障的教育机制,构成了当前培育公民利他精神的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16.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群同心、水乳交融是沂蒙精神的核心要义,军民情深、生死与共是沂蒙精神的鲜明特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将沂蒙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引导价值、激励价值和教育价值,有利于解决以往思政课中新时代感不够强烈、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容易脱节、实践应用性不够突显的问题。新时代,应从学生、教师、学校等多方发力促进沂蒙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升沂蒙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天演进化思想的支配下,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严复提出了“善群”的观点。在严复看来,道德的判定是以“合群”的需要为尺度的,这种道德的内容和含义已不再是关于“私德”了,而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公德”。所以人类的道德并非他物,实为种族出于“合群”需要的产物。“合群”既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也是人类道德的基本内容。由此可见,严复的“善群”观与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公共精神之吁求存在着有机耦合的地方。公共精神是现代民主社会对所有公民提出的一种普遍的美德或精神态度的要求。在传统的政体中,私人品德覆盖一切领域,而在现代民主政体中,公共的品德却要作为一切私人品德的基础。由于我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导致公共空间的缺乏;传统伦理观念下的美德关注对家庭的效忠和对“五伦”关系中的具体人际的忠诚;传统儒家的政治伦理将治国的希望建立在官员的私德之上,这些特征使得公共精神缺乏产生的土壤。严复的“善群”观对和谐社会中公共精神的培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重视对公共组织核心胜任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心胜任特征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组织独特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组织的核心胜任特征理论为组织战略、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引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在对组织核心胜任特征的概念进行初步分析,简要总结国内外组织核心胜任特征研究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对公共组织的核心胜任特征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并对研究公共组织核心胜任特征所可能采取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背景下,不断引入“源头活水”对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具象载体与重要延伸,其核心精神品质与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要求存在高度一致性。由此可借鉴传播学的内容生产理论,从传播者的队伍建设、传播对象的调查研究和传播内容的选择搭建,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框架,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现有研究状况及其不足的基础上,以"大学精神"为视域,对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进行剖析,指出由于"大学精神"的缺失而造成的自主意识的失落,是引发考试作弊的重要根源之一。提出恢复、重塑和弘扬大学精神的相应对策,以遏制和杜绝考试作弊现象的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