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固体吸附制冷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固体吸附制冷系统的基本循环原理;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吸附制冷吸附剂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选用安全、无毒吸附质,开发适合于吸附制冷特点的吸附剂,研究性能良好的、环保型吸附工质对是推动固体吸附制冷技术工业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发动机余热驱动的固体吸附式制冷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附式制冷既节能又环保.简述了固体吸附式制冷的基本原理及热力循环过程,讨论了适合发动机余热特点的吸附制冷工质对特性,开发了一种氯化钙/活性炭复合吸附剂.介绍了吸附式制冷技术在内燃机车司机室空调、渔船制冰、重载卡车空调等领域的应用情况.指出强化吸附床的传热传质,提高系统运行稳定和可靠性是推动该技术工业化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陈砺  谭盈科 《化学工程》2001,29(5):14-17
对以MgCl2 、CaCl2 、SrCl2 、BaCl2 为吸附剂 ,NH3 为致冷剂所组成的化学吸附式制冷工质对的基础吸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 ,得到吸附等温线。实验结果表明 ,四种吸附剂对NH3 存在相似的吸附性能 ,而CaCl2 、Sr Cl2 吸附量较大 ,操作温度较佳 ,具有商业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4.
吸附床是吸附式制冷装置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吸附式制冷装置的制冷效果.通过吸附床的热阻分析,得出强化吸附床传热的措施.文中重点介绍了提高吸附剂与换热壁面的换热系数和吸附剂间的导热系数来强化吸附床传热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填充式吸附床、涂抹式吸附床以及固化式吸附床的结构特点,比较分析3种吸附床的传热传质特点,并阐...  相似文献   

5.
固体吸附制冷工质对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群  陶刚  董志鹏  姚虎卿 《化工时刊》2001,15(10):26-30
选用水和乙醇作为吸附质,开发了性能优良的吸附剂NA和NB,在自制的吸附制冷模拟实验装置上,对NA-水和NB-乙醇等吸附工质对的吸附制冷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制吸附剂NA对水的最大吸附量达到0.7kg/kg以上,吸附剂NB对乙醇的最大吸附量为0.68kg/kg,NA-水和NB-乙醇工质对有着较低的吸附热,NA-水工质对的制冷量可达992kJ/kg,NB-乙醇工质对的制一大约为活性碳-甲醇的2.4倍,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无公害的工质对。  相似文献   

6.
研制了一种可以采用渔船柴油发动机余热加热的以复合吸附剂(CaCl2和活性炭)-氨为工质对的吸附式渔船制冰机.由于采用了复合交变分离热管原理,吸附制冰机解决了用海水直接冷却吸附床带来的腐蚀等问题.建立了小型渔船吸附制冰机试验装置,每个吸附床的复合吸附剂的质量为2.35 kg.试验研究表明,在两床循环中采用回热回质过程系统的制冷功率提高约103.8%,制冷系数(COP)提高了约为100%.在采用回热回质的条件下,制冰工况所得到的单位质量的氯化钙的制冷功率(SCP)约为281.9~712.8 W•kg-1,相对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提高了1.4~3.5倍.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化学吸附式制冷实验单元 ,对氯化钙 氨工质对的制冷性能进行实验研究 ,得出不同热源温度下的制冷量、吸附速率、解吸速率等数据 ,并与活性炭 甲醇工质对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在热源温度为 10 0℃时 ,研究中所用工质对的制冷量是活性炭 甲醇的 3.6— 6 .6倍  相似文献   

8.
环保型吸附制冷工质对及其制冷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13X分子筛、凹凸棒土和氯化锶等为主要吸附材料,制备了一系列有着优良吸附性能的复合吸附剂(M4-0132、M1-9906、M1-0001和M2-0003)。测定了水、乙醇在自制复合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线。根据吸附等温线拟合参数对水、乙醇与自制复合吸附剂组成的吸附工质对的特征吸附功计算表明:复合吸附剂-水吸附工质对的特征吸附功约为13X分子筛-水的12%-29%;复合吸附剂-乙醇吸附工质对的特征吸附功约为活性炭-乙醇的10%-20%。采用吸附制冷体系(液体-气体-吸附剂)的稳态平衡方程,对水和乙醇与复合吸附剂组成的吸附工质对适合的制冷场合分析表明:M4-0132-水和M1-0001-水工质对可用于大循环量的制冷体系,例如空调系统的场合:M1-9906-乙醇和M2-0003-乙醇工质对可用于低温制冷体系,例如制冰和冷冻系统的场合。M1-9906-水工质对的吸附制冷量是13X-水的2.0~2.5倍;在60~120℃再生条件下,M4-0132-水工质对的吸附制冷量为441~924kJ.kg^-1。40~100℃再生条件下,M1-0001-乙醇工质对的吸附制冷量315~909kJ.kg^-1,是活性炭-乙醇的2.2~5.9倍。  相似文献   

9.
王泽鹏  苑中显  王洁  文鑫  刘一默 《化工进展》2022,41(7):3545-3552
针对以硅胶-水为工质对的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实验研究了不同粒径的硅胶材料对吸附床传热传质特性及系统制冷能力的影响。三组对比实验的硅胶材料平均粒径分别为1mm、3mm和5mm,在太阳辐射接近的条件下完成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粒径中等的硅胶材料表现最优,其制冷系数COP和按照循环周期定义的比制冷功率SCP2均最高。小粒径材料虽然使吸附剂填充量有所增加,但是会导致吸附床轴向传质阻力增加,影响其末端吸附能力的发挥。而材料的粒径过大,则会降低吸附床的吸附剂填充量及其传热性能,从而导致预热脱附和冷却过程的时间延长,不利于系统的制冷性能改善。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剂粒径是影响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工作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系统设计中需要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0.
吸附-吸收复叠式三效制冷循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一种以沸石 -水为工质对的单效吸附式制冷单元为高温级、以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单元为低温级的吸附 -吸收复叠式三效制冷循环 .高温热源首先加热吸附式单元 ,通过能量在系统中的多效利用 ,从而提高系统性能系数 (COP) .相比于三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 ,复叠式循环中吸附式单元工质对温度高于 2 0 0℃时 ,也不会腐蚀材质 ,因而是一种工程上易于实现的新型制冷循环 .对该循环的热力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对二甲苯液相催化氧化动力学(Ⅱ)温度效应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谢刚  李希  牛俊峰 《化工学报》2003,54(7):1013-1016
引 言对二甲苯 (PX)液相催化氧化是一个典型的芳烃氧化过程 ,现有的工业氧化方法主要有美国Amoco工艺、英国ICI工艺和日本三井工艺 ,其中后两者属Amoco工艺的改进型 ,三者均采用钴 锰 溴三元复合催化体系 ,以乙酸为溶剂 ,在 185~ 2 0 5℃、 1 0~ 1 6MPa下用空气 (分子氧 )  相似文献   

12.
利用GET共聚物骨架结构中的环氧基与二乙胺反应得到的阴离子交换层析介质DEAE-GET,考察了该介质在扩张床STREAMLINE 25中不同黏度和流速对扩张性能和流体混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EAE-GET在STREAMLINE 25中的扩张行为服从Richardson-Zaki方程.在研究的范围内,随着流体黏度和流速(100~500 cm•h-1)的增加,理论塔板数和Bodenstein数逐渐减小,轴向混合系数逐渐增加;扩张床中的轴向混合系数很小(10-6~10-5 m2•s-1),表明柱内流体以近似平推流流动.在静态条件下DEAE-GET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饱和吸附量为43.0 mg•ml-1.同时比较了DEAE-GET与STREAMLINE DEAE分别在固定床和扩张床中对BSA的穿透曲线,发现都比较接近,DEAE-GET在固定床和扩张床中对BSA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8.0 mg•ml-1和26.2 mg•ml-1.  相似文献   

13.
刘百萍  方云进 《化工学报》2008,59(4):912-916
引言由于CO2排放量的急剧增加,“温室效应”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的难题,固定CO2并综合利用CO2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CO2和环氧化合物经过环加成反应制备环状碳酸酯的工艺路线,为固定和利用CO2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环状碳酸酯不仅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高沸点、高极性的有机溶剂,而且在  相似文献   

14.
超(近)临界流体中甲苯氧化成苯甲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朱宪  王倩  蒋超 《化工学报》2004,55(12):2001-2007
分别研究了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和近临界水中以过氧化氢为氧源、无催化剂条件下,甲苯氧化成苯甲醛的工艺优化及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25 MPa,T=180 ℃,t=4 h,η=2.5.氧化反应呈现零级反应特征,反应活化能Ea=50.9 kJ•mol-1.在近临界水中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P0,T=350 ℃,t=1 h,η=3.5.氧化反应由两个一级反应组成连串反应,反应活化能分别为Ea1=89 kJ•mol-1,Ea2=76 kJ•mol-1.  相似文献   

15.
马贺伟  廖学品  王茹  石碧 《化工学报》2005,56(10):1907-1911
重金属离子工业废水的处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处理的方法有化学沉淀、离子交换与吸附、生化及膜分离等.对于低浓度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处理,通常采用吸附法,活性炭和树脂是常用的两类吸附材料.近年来,工农业固体废弃物及天然生物质的吸附性能引起了研究者广泛的关注,废革屑、微生物、树皮等用于水体中金属离子的吸附已有许多报道.  相似文献   

16.
郭学军  陈甫华 《化工学报》2005,56(9):1757-1764
用球形棉纤维素作载体,研制成了一种新的吸附剂:载铁(β-FeOOH)球形棉纤维素吸附剂,并应用于地下水砷的去除.柱实验表明,吸附剂对As(Ⅲ)和As(Ⅴ)的去除效果均明显优于相关文献中报道的吸附剂.采用含砷为500 μg•L-1的地下水为柱实验进水,空床接触时间分别为4.2 min和5.9 min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新卫生标准(10 μg•L-1),吸附剂去除As(Ⅲ)和As(Ⅴ)的穿透体积分别达2200 BV和5000 BV. 如采用含As(Ⅲ)和As(Ⅴ)各为250 μg•L-1的地下水为柱实验进水(总砷为500 μg•L-1),空床接触时间5.0~5.2min时,按照现行中国饮用水砷最高允许浓度50 μg•L-1的卫生标准,3次过柱穿透点的出水体积分别达7000 BV、6000 BV和6700 BV.吸附剂可以用2 mol•L-1NaOH洗脱再生,再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井乐刚  张永忠 《化工学报》2006,57(5):1209-1213
引言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中形成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大豆异黄酮由于具有弱雌激素活性、抗氧化活性、抗溶血活性,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癌症、骨质疏松、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因此在保健食品和医药中有广泛的应用[1-4].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类新型的高分子分离材料,具有化学性质稳定、选择性吸附、再生简便等许多优点,在天然产物的分离纯化方面其应用日趋广泛[5-6].  相似文献   

18.
吸附制冷用复合吸附剂的吸附等温线推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真空重力法测定了水和乙醇在自制复合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线。采用由微孔填充理论导出的吸附平衡方程对所测得的等温线进行了拟合,计算相应的吸附热;对用Clausius Clapeyron方程推算吸附等温线的方法进行了讨论,并推算有关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水在自制复合吸附剂M1 0001和M1 9906上平衡吸附量的推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10%;乙醇在自制复合吸附剂上的推算误差<15%。给出了推算等温线和获得等压线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用密度泛函方法研究N-甲基吡咯烷酮与二硫化碳的反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N-甲基吡咯烷酮(NMP)和二硫化碳(CS2)在加压下发生热反应生成N-甲基吡咯烷-2-硫酮.用密度泛函方法确定了该反应有两条平行的路径,获得了相关的4个过渡态和2个中间体的构型;在拟定了两步反应机理的基础上,确认了第一步反应为速度控制步骤,计算了在298K和500K下两种反应路径的活化能和速率常数.根据计算结果判断NMP羰基的α氢原子通过与羰基氧的分子内相互作用在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同时确认了反应区域为NMP的羰基碳和氧、α位上的碳和氢,以及CS2中的碳原子和其中的一个硫原子所构成的两个并联的四元环.  相似文献   

20.
界面聚合工艺条件对反渗透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实  吴礼光  张林  陈欢林  高从堦 《化工学报》2008,59(8):2027-2034
以聚砜超滤膜为支撑膜,间苯二胺(MPD)为水相功能单体,均苯三甲酰氯(TMC)为油相功能单体,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了反渗透复合膜。研究了功能单体浓度、界面聚合反应时间、界面聚合成膜后热处理时间和温度等条件对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并对在水相中添加相转移催化剂对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和相转移催化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首先在单因素实验条件下确定工艺条件的优化范围,然后经过正交实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 油相中TMC浓度为3 g&#8226;L-1、水相中MPD浓度为20 g&#8226;L-1、界面聚合反应时间为30 s、界面聚合成膜后热处理温度为90 ℃、后处理时间15 min时,所制备的反渗透复合膜表现出良好的分离性能,通量达14.91 L&#8226;m-2&#8226;h-1,截留率为0.951(测试条件: 压力1.6 MPa, 温度25 ℃, NaCl浓度20000 mg&#8226;L-1);当水相中MPD浓度较低时,加入适量的相转移催化剂,能有效地改善膜的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