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Fluent软件,模拟分析了集中送风条件下过滤器效率、换气次数、室内PM2.5初始浓度、气流组织形式等因素对室内PM2.5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侧送侧回和上送下回两种气流组织形式相比,侧送风的气流速度较快,在相同的时间内,它的扩散范围大于上送风,使室内污染面积增大;在室外空气污染较严重的情况下,增加换气次数并不利于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室内初始浓度与混合浓度呈正比关系,初始浓度越高,室内污染物越不容易稀释;新风过滤器效率对混合浓度的影响大于室内初始PM2.5浓度的影响,过滤器效率与室内PM2.5浓度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选取哈尔滨(严寒地区)、天津(寒冷地区)、武汉(夏热冬冷地区)、广州(夏热冬暖地区)和昆明(温和地区)作为我国5个气候区域的代表性城市,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室外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数据作为样本,对室外细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于广州、昆明,由于气候条件、能源使用强度低等原因,室外细颗粒物质量浓度明显小于其他3座城市。虽然武汉不属于集中供热区域,但冬季居民分散供暖造成能源使用强度较高,室外细颗粒物年平均质量浓度仍较高。即使门窗关闭,室外PM2.5质量浓度仍对室内PM2.5质量浓度有显著影响。空气净化设备(独立式净化器、集中式净化系统)可有效降低室内细颗粒物质量浓度。独立式净化器占地面积小,使用灵活,净化效果较好,但不具备新风处理功能,为降低室内空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仍需开窗通风。当室外污染物浓度高时,开窗通风不仅易将室外污染物引入室内,而且在冬季将室外冷空气引入室内使人有吹风感,且会增大热负荷。集中式净化系统兼具室内空气净化功能与室外新风处理功能,在保持室内细颗粒物质量浓度较低水平的同时,还能满足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要求。  相似文献   

3.
基于北京地区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室外PM2.5小时平均值和日平均值质量浓度数据,采用日平均质量浓度统计法与小时平均质量浓度统计法,比较分析了3种常用统计计算方法(历年不保证天数法、累年不保证天数法、历年不保证小时数法)的统计计算结果对新风过滤装置设计选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关于室外PM2.5计算质量浓度值,对于新风过滤系统,建议按历年不保证小时数法确定;对于以白天工作为主的场所(如学校、办公建筑等),建议按照历年不保证小时数法的白天时段(07:00至次日19:00)的统计计算结果取值;对于室内环境质量要求较高或全天候或夜间工作为主的场所,建议按照历年不保证小时数法的夜间时段(20:00至次日06:00)的统计计算结果取值。  相似文献   

4.
PM2.5室外设计浓度是建筑物空调通风系统配置空气净化设备的重要依据。讨论了国内当前具有代表性的2种确定PM2.5室外设计浓度的推荐方案,介绍了日本公共建筑空调通风系统空气净化设备选型用室外悬浮颗粒物设计浓度的确定方法,对国内当前制订相关标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使用空气质量检测仪对冬季时段南京某安装顶板毛细管辐射+独立新风空调系统的住宅公寓室内外环境的颗粒污染物进行实测研究,测试了该空调新风系统在连续制热工况下对室外新风的PM2.5过滤效率。通过使用MATLAB软件对实验数据的拟合处理,得到在辐射空调制热工况和新风过滤条件下的室内、外PM2.5浓度的线性关联式。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办公建筑室内外细颗粒污染物(PM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于2019年9月~2020年7月对甘肃省兰州市某办公建筑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温湿度、风速进行了连续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水平相关性显著,冬季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水平高于春季和夏季;春、夏季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日小时均值为...  相似文献   

7.
由于雾霾的影响,PM2.5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介绍了在不同天气以及开关窗条件下测试室内外PM2.5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室外的PM2.5浓度受天气影响较大。雾霾天气情况下的PM2.5浓度明显高于下雨和晴朗天气下的PM2.5浓度。同时,在开窗和关窗条件下,室内外的PM2.5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具有较强的跟随性。室内外的PM2.5浓度最大值常出现在8:00~10:00时间段左右。为研究室内外PM2.5浓度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设计中PM2.5室内控制浓度标准、PM2.5室外计算浓度确定方法、建筑漏风量与穿透系数估计范围、室内人员PM2.5发生强度、打印复印设备集中局部排风等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介绍了空气净化设备选型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室外细颗粒物(PM2.5)通过围护结构缝隙进入建筑室内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以"源头控制"为思路提出被动控制措施,通过实测手段分析了室内和室外PM2.5的相关性及外窗气密性对室外PM2.5的阻隔作用;在介绍PM2.5围护结构缝隙穿透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室外PM2.5进入室内的影响因素;根据实测和理论分析结果提出了被动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室内外PM2.5浓度具有相关性,气密性好的外窗对室外PM2.5的阻隔作用强;颗粒物穿透围护结构的过程受换气次数影响。因此,对于住宅或无正压保证的建筑,应采取较高气密性外窗、保证外窗密封胶条产品质量和安装质量、加强墙体预留孔口的密封以及定期维护等被动式控制措施,以减少室外PM2.5向室内的穿透。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了解地铁车站内环境中的颗粒物浓度分布情况,在2015年11月对上海市A、B两个地铁车站进行了实地监测,分析了PM2.5和PM10颗粒物浓度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测试结果显示站厅公共区,站台公共区与轨行区的PM2.5浓度在监测时段内逐时变化规律相似.站厅公共区,站台公共区PM10与PM2.5在监测时段...  相似文献   

11.
鉴于在考虑采取通风措施降低室内空气PM2.5浓度时,面临不掌握空气过滤器的PM2.5过滤效率的困惑,以在相同的、规范的试验条件下得到的不同材质、不同过滤效率的多台空气过滤器的计数计径过滤效率和PM2.5计重过滤效率的测试数据为基础,分析探讨了2种过滤效率之间的关系,为空调通风系统针对室内PM2.5计重浓度的空气过滤器选型提供了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中小学校建筑的特点,对比了国家标准空气过滤器和欧洲标准空气过滤器的过滤效率,归纳出室内设置自循环净化器、满足教室内洁净度要求所需循环风量的稳定工况的计算方法。并针对不同过滤器的过滤效率以及不同教室室内浓度控制目标进行计算,分析、总结中小学校教室控制室内PM2.5浓度的技术特点。探索了适用于中小学校空气净化的技术措施,并对中小学校可能采用的技术方案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估PM2.5传感器测试自然尘的准确度、精密度等性能,选取常见的5个型号传感器(每个型号2台),以国家标准规定的重量法作为参考,在室内环境中采集了30个自然尘样本,采用平行测试的方式对传感器和重量法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对。与重量法的测量结果相比,所选传感器的平均相对误差均超过了20%,最大值在60%左右。综合不同工况下的测试结果,计算得到的传感器测量总不确定度最小值在60%左右,最大值超过了150%。通过对比同型号2台传感器的测量结果,发现某型号传感器的内部一致性偏差高达25%。  相似文献   

14.
基于空气净化产品检测经验和检测数据,提出了一种关于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装置PM2.5净化效率的测试方法。从测试用气溶胶的发生(气溶胶类型和气溶胶发生设备)、PM2.5净化效率测试台性能(风量稳定性、系统风速不均匀性、系统PM2.5浓度不均匀性、系统PM2.5浓度稳定性)和PM2.5测量仪器的选择等方面对测试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证。  相似文献   

15.
在对我国建筑室内PM2.5污染现状的调查中发现,不同城市、不同建筑类型的室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PM2.5污染,室内PM2.5质量浓度最高超过500μg/m~3。有效的控制技术是降低室内PM2.5污染的重要途径,将室内PM2.5污染控制分为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并对其方法进行了介绍。同时,对国内外PM2.5污染控制的相关标准规范进行了梳理。结合建筑室内PM2.5污染现状、控制技术与标准,提出了我国建筑室内PM2.5控制的下一步研究重点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某气密性较好的办公房间的渗透通风实验,分析了室内外累积粒径颗粒物和分段粒径颗粒物的逐时质量浓度分布,以及室内外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相关性。研究发现: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相关性差异很大,小粒径颗粒物相关性较强,随着粒径的增大,相关性逐渐降低,当粒径大于5μm时,室内外颗粒物质量浓度无明显相关性;分段粒径颗粒物的室内外质量浓度相关性更能反映建筑围护结构的阻隔性能和室内颗粒物的污染特征。  相似文献   

17.
室外PM2.5可通过新风及围护结构缝隙渗透至室内,室外PM2.5较高时尤为明显,结果导致室内空气中的PM2.5浓度上升。为了研究空调形式对室内外PM2.5浓度相关性的影响,在2015年夏季对重庆某办公建筑中采用不同空调形式的室内外PM2.5浓度进行了实测。实测结果发现:集中式空调、分体式空调和非空调房间室内外PM2.5浓度比变化范围分别为0.59~0.76、0.47~0.76、0.71~0.91。室内外PM2.5浓度相关性系数的排序为:集中式空调环境(0.94)非空调环境(0.92)分体式空调环境(0.77),研究结果表明,办公建筑的空调形式,对室内外PM2.5浓度的相关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某办公建筑夏冬季室内外PM_(2.5)浓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把握雾霾天气大气环境细颗粒物PM2.5浓度变化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规律,项目组先后于2013年6月~8月(夏季)和2013年12月~2014年2月(冬季)对北京地区一办公建筑室内外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及I/O比值变化规律进行了实时监测。实测结果表明:1)在建筑外窗关闭、室内无其他污染源且机械通风系统关闭条件下,夏、冬季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均为夜间高白天低,周变化规律为周一~周五呈逐渐上升趋势;2)冬季各月的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水平均高于夏季各月的,对应的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I/O比值也是冬季高于夏季;3)室外风速和空气相对湿度与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而室外空气温度与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水平的变化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目前燃煤电厂细颗粒物及石膏雨排放问题,本文提出两种联合控制方案,论述参与控制的设备各自的技术优势,以1000MW机组为例,比较其初投资和运行费用成本,最终得出结论,袋式除尘器与水平烟道除雾器的联合控制方式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20.
鉴于在考虑采取通风措施降低室内空气PM2.5浓度时,面临不掌握空气过滤器的PM2.5过滤效率的困惑,以在相同的、规范的试验条件下得到的不同材质、不同过滤效率的多台空气过滤器的计数计径过滤效率和PM2.5计重过滤效率的测试数据为基础,分析探讨了2种过滤效率之间的关系,为空调通风系统针对室内PM2.5计重浓度的空气过滤器选型提供了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