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严寒地区冬季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适应性,对哈尔滨市过渡季和供暖期间某高校宿舍的热环境和人体热感觉、热舒适进行了现场调查。结果表明:以往的室内外热经历对人的适应性均有影响,供暖开始前和供暖初期主要体现为人对室外气候的适应性;进入供暖中期,人对环境的适应性主要受室内热经历影响;供暖初期供暖温度不宜过高,宜利用人对秋季较凉环境的适应性,循序渐进地提高室内温度;如果供暖中期和供暖末期室内温度过高,人们会开窗散热,造成能源浪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哈尔滨市集中供暖住宅进行供暖开始前、供暖初期、供暖中期、供暖末期、供暖结束后5个阶段的连续调查,得到各阶段室外气候特征、建筑室内热环境的特征参数及人体热反应特征和热中性温度。发现住宅中人体的热中性温度随室内热环境和室外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得到了一系列热适应证据。  相似文献   

3.
冬季供暖期间对哈尔滨市住宅、办公建筑、宿舍和教室4种建筑的室内热环境进行了连续跟踪测试和热反应主观调查,得到不同建筑室内热环境的特征参数及人体热反应特征和热中性温度。结果表明:4种建筑环境的室温都接近ASHRAE 55中冬季热舒适温度上限值,热中性温度接近ASHRAE 55中冬季室内热舒适温度的下限值;办公建筑和教室中的热中性温度低于住宅和宿舍的,这2种环境中的人们更偏好稍凉环境;住宅和宿舍中人们可以采用更灵活的适应性调节而获得更大的热舒适感;供暖季80%和90%热可接受的温度下限均低于冬季热舒适温度下限值20℃。从人体热适应性的角度出发,宜充分利用人体对严寒地区冬季寒冷气候的适应性,适当降低供暖温度,营造既舒适又节能的冬季室内热环境。  相似文献   

4.
利用高原低气压气候模拟舱模拟不同压力环境,着重研究0.8~1.0atm范围内压力变化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主要从压力的升降方面对热感觉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100名受试者在不同压力环境下热感觉投票值的调查,发现随着压力的降低,热感觉投票值下降,人体感觉越凉;在压力回升的过程中,热感觉投票值上升,人体感觉越暖,结合升降压过程,发现在经历降压过程再回升至常压时,人体热感觉存在滞后.探讨了人体热感觉在升降压过程中的变化,为进一步改善因气压环境变化引起的不舒适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空调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动态热环境下人体热舒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室内热环境是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关键因素,研究动态热环境下人体的热舒适温度范围,对促进建筑节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深圳市某居住小区的住户为研究对象,在动态的室内环境中,测试分析了不同状况下的人体热舒适温度和自然通风的热舒适性效果,提出了有关建议:住宅建筑应尽量采用自然通风来达到舒适性要求,在自然通风无法满足要求时,可采用风扇等其他机械通风方式;空调状态下人体热舒适温度在国家标准规定的26℃基础上可适当提高1~2℃。  相似文献   

6.
热湿环境下人体热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采用问卷方式,对热湿环境下人体热感觉、对空气湿度的感觉、吹风感觉及热舒适感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空气相对湿度对热舒适的影响,给出了高温高湿条件下人体热反应的规律。并在分析人体散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可以对热湿环境中人体热舒适进行预测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7.
热应力试验研究表明空气湿度严重影响人体在极热环境的忍耐力,而WBGT指标在高温环境中所体现的湿度影响比实际明显偏低,焓值能更准确体现出湿度的权重比例。本文利用人工气候室,10名男性在温度36℃、38℃,相对湿度40%、60%、80%进行中等活动强度。心率、耳膜温度、耐受时间等生理指标表明含湿量严重影响高温环境中的热应力。在高温环境中,空气含湿量能够有效缓解热应力,焓值可作为热应力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通过设计并搭建的太阳能-地源热泵实验平台进行了太阳能蓄热后热泵供暖性能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太阳能蓄热一个月,土壤的平均温度为由13. 80℃上升至15. 40℃,温升1. 60℃,平均蓄热量0. 41 k W,总蓄热量1 062 720 k J,太阳能蓄热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热泵供暖运行一个月,土壤的平均温度由14. 30℃下降至9. 83℃,温降4. 47℃,平均取热量为1. 03 k W,总取热量为2 669 760 k J,平均COP为3. 23,可以在严寒地区比较高效运行;土壤温度随储热量及取热量值上下波动变化;蓄热及供暖周期均为一个月,太阳能蓄热量占到供暖取热量的39. 8%;太阳能蓄热后热泵供暖模式能有效的缓解土壤热失衡,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9.
在哈尔滨、北京、上海、深圳4个城市开展了冬季室内热舒适状况调研,对不同气候区冬季人体热适应规律进行了比较分析,重点探讨了供暖因素对热适应的影响。在供暖条件下,哈尔滨与北京的调研建筑室温较高,哈尔滨室温全部高于21℃,居民适应偏热环境;而上海与深圳调研建筑室内不供暖,室温全部低于20℃,上海人群对于偏冷环境的适应性更强,深圳人群因冷刺激量不足,未形成足够的冷适应能力。过高的供暖温度不利于人体的舒适与健康,应遵循人体热适应规律,合理、适度供暖。  相似文献   

10.
供暖散热器设计参数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萧曰嵘 《暖通空调》1996,26(1):50-53
为了建立我国散热器的设计参数选用标准,以我国常用的散热器为对象,以闭式小室检测为主要实验手段,对设计常用的各种散热器选择参数,进行了全面的实验研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选用方法,并对闭式小室检测值的实用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对北京的5户集中供暖住户和5户使用壁挂炉的住宅进行了持续一个供暖季的现场调查,测量了室内热环境参数,并调查了居民的热舒适状况。结果显示,使用壁挂炉的住宅室内温度比较稳定,平均温度较低,中性温度为18.6℃;集中供暖住户中性温度为22.0℃;在相同的室内温度下,壁挂炉用户的热感觉投票值较高,对室内环境的接受度也较高。对独立调控对热适应的影响机理和夏热冬冷地区住宅供暖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以生活在上海地区的13名老年人和16名年轻人为受试对象,在2015年1月进行了温度突变的动态环境下老年人和年轻人热反应变化的对比实验研究,获取了热感觉、热舒适和皮肤温度的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发现,温度突变时,老年人和年轻人的热感觉与热舒适稳定时间均超前于皮肤温度调节;遇冷时生理调节速度比遇热时缓慢;当温度突降时,年轻人出现明显的冷感超越现象而老年人则未表现出此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不同体质人体对冷环境的生理和心理热反应,开展了耐寒与非耐寒受试者热反应稳态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体质受试者的皮肤温度、热流、心率、心率变异性、热感觉和热舒适投票随环境温度的变化。结果发现: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非耐寒与耐寒受试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非耐寒受试者皮肤温度、心率高于耐寒受试者,而热流低于耐寒受试者;在相同的低温环境下,非耐寒受试者比耐寒受试者感觉更冷,更不舒适。由此推出,在稳态环境中,皮肤温度、热流、热感觉和热舒适投票等可以作为区分耐寒和非耐寒体质的指标,但是心率有待进一步验证。此外,心率变异性随环境温度变化规律不明显,个体差异对其影响大于环境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哈尔滨一微气候室中研究了外窗冷辐射与地板供暖造成的不对称、不均匀热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规律。16名受试者身着热阻为1.02clo的冬季服装参加了4种工况的实验。实验中测试了受试者的生理参数和微气候室的环境参数。结果表明:同一工况下局部皮肤温度、局部热感觉和热舒适都存在差异性;不同工况下局部皮肤温度、平均皮肤温度、局部和整体的热感觉和热舒适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外窗冷辐射对人体的皮肤温度、热感觉和热舒适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受试者与外窗距离的增大,其皮肤温度、热感觉和热舒适投票均会提高。小腿的热感觉和热舒适变化最显著。全身热感觉和平均皮肤温度、心率之间均存在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17.
运用Design Builder能耗与碳排放量分析软件,基于吉林省典型的住宅建筑信息,构建严寒地区住宅建筑的能耗及碳排放量仿真模型。提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供暖模式,深入分析传统与新型供暖模式下住宅建筑的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在严寒地区整个供暖期内,间歇性集中供暖模式比全天供暖模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12.01%,减排效果显著,较适宜严寒地区住宅建筑;尤其是在1月份,间歇性集中供暖模式比全天供暖模式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1867.7 kg。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某工业厂房室内空气、地面、墙面温度的测试,分析得出吊顶辐射供暖具有较好的效果,对于工业厂房是一种舒适性较高的供暖方式。冷风侵入对工业厂房室内温度场的影响较大,最大影响距离可达48 m。根据实测得出的实际冷风渗透耗热量比百分比法高18.3%,比缝隙法高40.9%,比换气次数法低37.1%。建议计算严寒地区工业厂房冷风渗透耗热量时采取一定的修正。  相似文献   

19.
供暖房间热环境参数的实验研究及人体热舒适的模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ISO标准散热 热工性能实验台上,对我国目前学用的三种典型散热器供暖条件下,室内热环境及人体热舒适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实感温度与空气温度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模糊和了模糊分析,从而得出在冬季供暖条件下80%的人感到舒适的温度范围为17.0 ̄19.2℃,为“规范”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对供暖地区和非供暖地区受试者进行了气候室实验研究,以探讨不同地区的居住者对室内偏冷环境的热适应性是否存在差异.分析比较了两地受试者的热感觉、热舒适、满意率及生理反应,结果发现,在冬季,长期在供暖房间内生活的北京受试者对冷环境的适应性比长期在无供暖房间内生活的上海受试者差,这种适应能力不仅表现在对热环境的评价上,还表现在生理习服上;在北京使受试者达到同一热感觉的室内环境温度要比在上海高2.5℃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