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粤东地区农村住宅进行了448人次的热舒适现场调研,实测了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黑球温度和风速等热环境参数,并记录了热感觉、热可接受度、热期望。居民服装热阻与ET*呈二次多项式的关系。居民的热感觉与空气温度(ta)、操作温度(top)、新有效温度(ET*)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由此建立了粤东地区农村居民的热感觉模型。模型显示,粤东地区农村居民夏季的中性温度分别为26.4℃(ta)、26.7℃(top)、28.5℃(ET*),80%可接受温度上限为29.0℃(ta)、29.4℃(top)、31.2℃(ET*)。此外,研究结果表明“灰空间”中的期望温度比“绝对空间”高0.6℃,说明使用者在灰空间比在绝对空间有更低的期望基准,现代农村住宅应保留传统建筑中设置适量灰空间的建筑特色。  相似文献   

2.
地区气候的差异性造成了不同地区人们的适应能力、热舒适需求及室内环境保障设计的差异要求。为了比较干热和湿热气候对人体热反应的影响,选择典型干热和湿热气候的农村住宅进行夏季热舒适的现场调研,共获得1 476套有效数据。结果表明:干热和湿热地区80%可接受温度上限分别为33. 6℃和31. 9℃,干热气候人们的耐热能力以及对高温的接受能力要高于湿热地区。在干热气候下极端高温作用下,增加湿度、加大风速均不利于人们热感觉的改善,但在湿热气候区,湿度对人们热感觉影响不大,温度越高,风速越大,越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热感觉。在湿热地区,人们期望风速增加、期望温度降低的意愿比干热地区更为强烈。以上研究为干热和湿热地区热舒适标准的制定、被动式设计和室内热环境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2008年夏季对广州某高校学生在自然通风建筑中进行了501人次的热舒适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热感觉、热舒适度、热可接受度及潮湿感,并对相应的室内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黑球温度和风速等热环境参数进行了测试记录。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自然通风建筑的夏季室内温湿度均高于ASHRAE标准的舒适区域,但人们对该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湿热地区自然通风建筑的热中性温度为28.1℃(ET*=29.3℃),可接受的热环境温度的上限为29.7℃(ET*=30.9℃),相对湿度上限为78%。  相似文献   

4.
实验研究了温度26,28,30℃,相对湿度60%,80%工况下,16名中国受试者对吊扇不可控(即固定)气流的热反应。结果表明:吊扇气流可显著提高热湿环境下的人体舒适度,受试者可接受的温湿度上限可达30℃,80%,偏好风速随温湿度上升而上升,最大至1.6m/s,超出了ASHRAE 55标准给出的不可控气流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热湿工况下使用工位辐射空调的人体热舒适情况,在人工环境实验室内,通过改变环境背景温度来影响人体的热感觉,并采用热感觉投票(TSV)作为评价标准,重点研究了人体头部、躯干、上肢、下肢以及整体热感觉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尽管背景环境参数超出舒适范围,但使用工位辐射空调能维持受试者的舒适状态,即背景温度稳定在28℃时,平均整体热感觉投票值低于+0.2;背景温度为30℃时,受试者热感觉仍能满足ASHRAE规范中规定的80%可接受范围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偏暖环境下,自然通风的大学教室可能会因室温过高以及较高的人员密度而影响学生的热舒适和学习效率。为研究个性化热舒适设备(桌面小风扇和通风坐垫)对大学教室使用者热舒适的改善效果,将受试者分成2组——使用个性化热舒适设备组(PCS组)和无设备对照组(CON组),并在受试者正常上课期间进行了主观问卷调研。研究结果表明:PCS组的中性温度为28.2℃,比CON组(25.9℃)高2.3℃;PCS组80%可接受度的上限温度为32.7℃,比CON组(29.2℃)高3.5℃;通过使用个性化热舒适设备,可以提升学生的热舒适性和可接受温度上限。  相似文献   

7.
热湿气候区远海岛礁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高温、高湿、强太阳辐射、日/年温差小、高盐雾、全年海风等。通过主观问卷和客观参数测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岛礁居民的热中性温度、热偏好温度、热舒适温度范围及岛礁建筑室内环境营造策略。招募了150名岛礁居民作为受试者,通过现场实验,得到570份有效问卷。数据分析表明,岛礁居民的热中性SET为25.4℃,热偏好SET为27℃,热舒适SET范围为20.2~30.5℃。在岛礁高温、高湿环境下,温度是影响受试者热舒适的主要因素,相对湿度并没有显著影响受试者热舒适投票。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极端热湿气候条件下人体室外热湿感觉现状,在我国南海某岛礁开展了现场调查研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白天及夜晚的室外热湿感觉、气候差异评价。此外,基于典型月气象数据对比分析了极端热湿气候区与其他气候区的气候差异。调查结果表明,来自不同气候区的室外作业人群在极端热湿气候条件下经历短期热适应后,仍有接近90%的人表示该地区白天室外非常热,夜间室外热感觉虽有所缓解但仍有75%的人感觉偏热;同时,超过50%的人在白天感觉室外偏潮湿,夜晚感觉偏潮湿的人数进一步增多达75%。现场问卷调查和气象数据分析一致表明,相比于其他气候区,极端热湿气候区具有高温、高湿、强辐射等显著气候特点,而上述气候差异对不同热经历人群的室外热湿感觉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寒冷地区居民夏季的热舒适状况,对银川市72户住宅进行了现场调查,在进行现场测试的同时对167位居民的热感觉以ASHRAE的7级标尺进行问卷调查。实测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夏季的热中性温度为25.9℃,比期望温度(21.7℃)高出4.2℃,采用直接法和间接法得到的80%可接受温度上限分别为28.5℃和28.1℃。处于寒冷地区的银川居民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弱,中性温度及可接受温度上限低于我国现行非人工冷热源室内热舒适标准。  相似文献   

10.
认为人体长时间躺卧后的散热状态可近似模拟人体临睡时的散热状态,对长时间躺卧的人体进行气候室投票实验,探索人体在睡眠状态下达到热中性时的气流速度上限。实验中的温湿度工况根据受试者对热环境的可接受度、热感觉以及风扇使用的需求进行设置:当且仅当温湿度工况为30℃/70%时,所有的受试者认为该热环境可以接受而且需要使用风扇,同时觉得偏热。各工况的测试时间根据无风和有风工况下人体热感觉的稳定时间来确定。在实验过程中,受试者经历4个给定风速工况并投票,通过分析风速与热感觉投票、热舒适度投票、气流期望投票以及综合环境可接受入睡程度投票的关系,得到在30℃/70%的温湿度工况下,人体在睡眠过程中达到热中性和热舒适时的气流速度上限为1~1.2m/s。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湿热地区过渡季室内热环境情况,以海南地区某大学自然通风建筑为例,采用现场室内外环境参数测试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该类建筑热环境进行了现场研究,应用统计学及建筑热环境分析模型对热感觉、热舒适和湿感觉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实测与按照PMV模型计算热中性标准有效温度分别为24.7℃和25.4℃,受试者的期望温度为26.2℃,实测热中性湿度为64%,80%可接受标准有效温度和操作温度范围分别为19.5~27.9℃和20.1~28.5℃,比ASHRAE Standard 55—2010得到的80%可接受温度范围宽;与该地区夏季和冬季热舒适研究结果比较表明,在没有人为改变室内环境前提下,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和主观期望随环境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2.
对广州地区某校园夏季室外热环境进行了现场测试。在2014年8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对环境参数开展现场测试和问卷调查研究,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 582份。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地区夏季室外中性温度为23.9℃,而期望温度为23.7℃。广州居民对温度变化的敏感与其他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可接受热舒适分析表明,90%被测对象可接受的热环境对应的SET*上限为28.54℃,与其他地区可接受温度上限值有明显不同。运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了当地的热环境评价指标ASV*,为环境设计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沿用经典热舒适研究方法,对我国湿热地区自然通风环境受试者分别进行夏季和冬季气候室实验,并对其心理反应与生理反应作冬夏季对比,得到其热反应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为:与夏季相比,冬季的热感觉保持不变,但热舒适度与可接受度在低温环境显著降低,而在高温环境显著升高;心率显著增加,皮肤温度有所升高,在高温环境下的皮肤湿润度有所降低.季节性变化特征为湿热地区人群心理适应与生理习服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4.
赵佩  李百战  明茹  杜晨秋  韩尔东 《暖通空调》2023,(3):126-132+60
一定温度环境下增大风速可以提高人体热舒适并降低能耗,但较高温度环境下增大风速对人体热舒适的改善作用降低。为了探究夏季湿热环境下风速对温度的补偿作用,提出适宜的风速值,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高湿环境(80%相对湿度)下从偏热到高温范围内风速的积极改善作用和改善效率。通过在人工气候室营造4种温度水平(28、30、32、34℃),采用落地扇正面吹风,控制风速为0.8~1.4 m/s,共完成8个工况、168人次受试者热舒适实验,获取了受试者的主观感受及生理反应。建立了整体热感觉与温度和风速之间的预测评估模型,得到热中性状态下不同温度对应的舒适风速;在32、34℃环境下,提高风速不能使受试者达到热舒适状态,但对热感觉及皮肤温度仍具有改善作用,进而提出利用平均皮肤温度变化率评价不同风速下的吹风效率,得到对应温度下的有效风速值。将舒适风速与有效风速相结合,得到了夏季湿热环境下不同温度的适宜风速推荐值。  相似文献   

15.
热湿环境下人体热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采用问卷方式,对热湿环境下人体热感觉、对空气湿度的感觉、吹风感觉及热舒适感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空气相对湿度对热舒适的影响,给出了高温高湿条件下人体热反应的规律。并在分析人体散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可以对热湿环境中人体热舒适进行预测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前空调湿负荷计算只考虑人员设备散湿和新风,但对于我国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状态的湿热地区,不能忽略墙体湿传递的影响。本文通过WUFI-PLUS软件对琼海地区某建筑进行模拟,对比分析了考虑与不考虑墙体湿迁移对该地区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及空调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墙体考虑传湿与否最终表征在墙体内表面温湿度和墙体导热系数上。全天空调工况下,墙体导热系数的增量起到主导作用,考虑传湿的显热负荷高于不考虑传湿时。白天空调、夜间自然通风工况下,墙体表面吸放湿起到主导作用,考虑传湿时的显热负荷低于不考虑传湿时,而潜热负荷则高于不考虑传湿时。对于白天空调、夜间自然通风的建筑室内环境,由于墙体吸放湿伴随着吸放热作用,考虑传湿比不考虑传湿时的夜间室内温度升高0.5℃,相对湿度降低了5%。本研究可为湿热地区建筑确定空调设备容量提供一定依据,避免空调系统不能满足负荷需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问卷调查和实测数据为基础,采用新有效温度ET*探讨了南宁地区夏季室内热舒适性及其对空调能耗的影响.得到当地居民可接受的室内热舒适温湿度范围;并给出空调能耗与当地热舒适要求的变化关系.该地区在确定室内参数时不必过多关注相对湿度,主要考虑室内温度对人体热舒适性和空调能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别在冬季和夏季的情况下,通过实验研究了辐射板壁温对室内热环境及受试者热舒适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改变辐射壁温对室内空气调节的方式可达到人体的热舒适要求,其冬季中性温度SET*为23.43℃,夏季中性温度SET*为26.73℃。  相似文献   

19.
建筑屋面采用冷屋面或种植屋面可以改善室内热湿环境,提高建筑室内的热舒适性。研究选取厦门市某居住建筑3个朝向、功能、布局、房间尺寸、围护结构顶层房间,分别设置冷屋面、种植屋面、普通屋面(对比屋面),测试其室内热环境参数。结果表明:测试期间冷屋面房间和种植屋面房间相对普通屋面房间在夏季可分别降温0.3℃和0.6℃,在冬季可分别降温0.2℃和0.5℃,在过渡季可分别降温0.8℃和0.5℃。在夏季非空调工况下,冷屋面房间和种植屋面房间在75%舒适区域(Ⅱ级热湿环境)热感觉指标(aPMV)比普通屋面房间分别提高了0.23、0.59;在冬季非采暖工况下,冷屋面房间和种植屋面房间在不可接受舒适区域(Ⅲ级热湿环境)aPMV比普通屋面房间分别提高了0.37、0.20。通过对比,在夏热冬暖地区,在夏季非空调工况下,种植屋面对室内热湿环境的改善比冷屋面作用更明显。在冬季非采暖工况下,冷屋面对室内热湿环境的不利影响比种植屋面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旨在探索湿热地区老年人夏季室外热舒适阈值。以课题示范工程、样本量集中的广州市老人院为研究案例,结合现场实测与问卷调研,获得各气象要素(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黑球温度、风速)的逐时数据及老年人室外热舒适状况;借助Rayman模型,计算生理等效温度PET,运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建立老年人室外热舒适评价模型;并评析不同类型测点空间的热环境情况与特点。结论如下:(1)湿热地区夏季老年人室外热环境中性PET值为25.60℃;台湾、香港、广州等湿热气候地区,老年人与混合年龄层中性PET值接近,人群中性PET值具有一定普适性;(2)老年人热感觉中性范围为23.79℃~27.41℃,较混合年龄层窄;老年人室外环境热舒适PET范围为22.70℃~32.53℃,老年人对偏凉感觉(PET=23.10℃)更感舒适;老年人达到90%可接受率的PET范围是22.62℃~31.15℃;(3)老年人夏季热敏感度为3.62PET(℃)/TSV,夏季老年人对室外热环境敏感度明显高于混合年龄层,因此室外热环境设计对老年人具有更大影响;(4)在适当遮荫条件(植物或建筑)下,老年人在夏季依然乐于接受室外阳光辐射;但需综合运用遮阳、通风、降温等设计策略才能满足老年人对热环境的舒适需求。以期为湿热地区室外环境适老设计提供研究方法和设计目标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