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凯凯 《暖通空调》2023,(12):149-154+172
针对地铁地下车站公共区卫生间通风气流组织进行了数值模拟与优化研究,分析了排风方式、换气次数、下排风口高度、补风形式对污染物的影响。研究表明,卫生间采取自然进风、局部机械下排风、下排风口高度0.3 m、换气次数20 h-1可有效降低室内污染物水平,提高室内空气品质。通过现场测试验证了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2.
基于实测数据开展了不同通风系统对夏热冬冷地区动车检查库降温效果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屋顶机械排风系统设计换气次数宜为2~4 h-1;直接蒸发冷却送风系统换气次数宜为3~4 h-1;诱导通风系统推荐采用中部送风、两侧排风的系统形式,机械送排风换气次数宜为2 h-1;各通风方案在推荐设计值下都能满足湿球黑球温度限值30℃的舒适性要求;综合对比各方案,机械排风系统造价最低,诱导通风系统效果最好,蒸发冷却送风系统适合于改善局部热环境。  相似文献   

3.
酒店旧厨房空调换气系统的设计方法存在问题,而导致换气次数高、热能消耗过大。根据不同换气次数条件下污染物浓度分布特点和酒店厨房自身的运作特点,对送风方式、送风位置和排风系统配置做了改进。以组合风幕送风方式将室外新风直接送到炉灶周围和厨师呼吸区污染物浓度超标部位,高效率地满足煤气燃烧需氧量要求、快速稀释超标部位污染物浓度;利用风幕的空气动力控制污染物溢出,减少残留率;采用主、副送排风系统,在煤气用量高峰段和非高峰段分开使用。改进后测试结果表明:换气次数30次/h时厨师呼吸区CO、CO2浓度不超标,残留率减少16%,炉子燃烧状况良好,系统节能显著,运行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4.
在对通风空调系统现有气流组织形式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竖直壁面贴附式送风的新型气流组织形式。采用实验验证后的SST k-ω模型,对不同送风温度和速度下房间温度场和速度场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同时分析了排风口位置、房间尺度、送风口位置对该气流组织形式的影响。研究表明,送风速度是该模式气流组织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房间气流组织效果与房间尺度和送风口位置有较大关系,受排风口位置影响较小。通过合理的参数设置,能够实现竖直壁面贴附式送风模式在现有建筑通风空调系统中的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地下网吧消防排烟系统的设计。消防排烟系统与日常排风系统合用设置,排烟口兼作排风口;消防补风系统与日常送风系统合用设置;平时,排烟系统、补风系统作日常通风换气使用,火灾时,则自动切换为消防排烟方式运行。  相似文献   

6.
有效排除卫生间污染物是卫生间排风的关键。以某公共建筑卫生间为例,利用数值模拟分析卫生间氨气浓度,对卫生间排风口的设置位置、大小及排风量等进行了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卫生间排风口应靠近污染源位置布置,当下排风口设置高度为0.3 m时,卫生间人体呼吸高度区的氨气浓度比顶排风方式减小近80%;卫生间采用下排风与顶排风同时排风,风量比为9∶1时,房间的氨气浓度最低;采用优化后的排风形式,换气次数达到10 h-1以上时,卫生间可以获得理想的排风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实验动物屏障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在可保证与屏障环境有着相同环境技术指标的实验舱内,以烟雾发生器产生的细颗粒物作为污染源,得到细颗粒物的释放速率。以实验舱为基础建立屏障环境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屏障环境内细颗粒物去除过程进行模拟,研究不同通风方式下屏障环境内气流流线,以及通风方式、换气次数对屏障环境内细颗粒物去除效果的影响。采用侧送风侧排风通风方式时,气流经送风口送出后,大部分流向了排风口,屏障环境内气流流向大致统一,有较少的回流气流。采用顶送风四周墙角排风通风方式时,少部分气流会从地面卷起产生向顶部方向的回流,导致一部分细颗粒物跟随气流在室内流动。屏障环境内细颗粒物去除效果与通风方式有着较强相关性,当采用气流单一流向的通风方式(如侧送风侧排风通风方式)时,更容易将细颗粒物有效排出屏障环境,不会造成细颗粒物大范围扩散。无论在细颗粒物释放阶段,还是释放结束后,相同时间,换气次数越大屏障环境内平均细颗粒物质量浓度越小。大换气次数可使屏障环境洁净度在短时间内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8.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人体口腔作为气溶胶颗粒喷射源,分析在不同通风方式下电梯轿厢内气溶胶颗粒的弥散分布、通风方式净化能力。通风方式1,轿厢顶部左右两侧各设置6个均匀分布的自然送风孔,底部左右两侧中间位置分别设置2个排风口。通风方式2,送风口设置在轿厢顶部后侧中间位置,排风口设置在底部左侧中间位置。通风方式3,送风口分别设置在轿厢顶部左右两侧中间位置,排风口分别设置在底部左右两侧中间位置。通风方式4,两送风口沿轿厢顶部3等分线分布,排风口分别设置在底部左右侧中间位置。人体说话产生的气溶胶颗粒运动过程与电梯轿厢的通风方式密切相关。自然通风的送风量小,无法有效排出电梯轿厢内气溶胶颗粒。在自然通风条件下电梯轿厢内,未佩戴口罩交谈所引起的病毒气溶胶颗粒传播感染风险极大。与通风方式2相比,通风方式3下发生病毒接触式感染风险更高。通风方式4的病毒气溶胶颗粒传播感染风险与病毒接触式感染风险均小于其他通风方式,通风净化能力理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天津西站交通枢纽的地下出租车蓄车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通风系统的数学模型,并用Airpak软件对其在不同换气次数工况下的污染物及温度分布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综合考虑空气品质、舒适性以及节能运行,得到最佳换气次数为10次/h;排风口位置对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没有显著影响,受热气流影响,将排风口设置在车辆集中区域上方的排风效果更好;由于污染源种类比较单一且空气流速较大,CO和CO2的浓度分布相似。本文结论对天津西站地下出租车蓄车区通风系统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也可为同类型建筑的通风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复式地下车库模型,借助ANSYS数值模拟车库通风时的气流组织,提出采用不同的送风方式和送排风口位置来优化气流组织,有效地排除污染物,并探究车库内不同负荷的污染物与所需求的通风量的关系来优化通风量,减少能耗。结果表明,排风口应均匀布置在车库顶部且送风侧送的通风效果较好;随着污染物浓度的降低,需要的相对风量的百分比增加,为此提出采用单速风机多台并联的方式对通风系统进行优化控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民用住宅中刀字型布局形式的住宅,采用AIRPAK模拟软件,对安装窗式通风扇抽出式排风和压入式送风两种换气形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刀型住宅中,通风扇采用抽出式排风形式更有利于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并且得出抽出式排风工况下房间空气龄比压入式送风降低约31.15%.  相似文献   

12.
利用Fluent软件,模拟分析了集中送风条件下过滤器效率、换气次数、室内PM2.5初始浓度、气流组织形式等因素对室内PM2.5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侧送侧回和上送下回两种气流组织形式相比,侧送风的气流速度较快,在相同的时间内,它的扩散范围大于上送风,使室内污染面积增大;在室外空气污染较严重的情况下,增加换气次数并不利于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室内初始浓度与混合浓度呈正比关系,初始浓度越高,室内污染物越不容易稀释;新风过滤器效率对混合浓度的影响大于室内初始PM2.5浓度的影响,过滤器效率与室内PM2.5浓度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选取室内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截面,研究送风温度、送风相对湿度、送风方式对卧室二氧化碳质量分数分布的影响。排风口位于床头一侧接近地面的位置,两种送风方式为上送风方式(送风口位于门上方)、床头送风方式(送风口位于床头上方)。送风相对湿度一定时,送风温度越低,两截面的二氧化碳质量分数越低。送风温度一定时,送风相对湿度越低,两截面的二氧化碳质量分数越低。较低的送风温度、送风相对湿度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排出。与上送风方式相比,床头送风方式有利于二氧化碳在室内的扩散,不仅保证呼吸区域的空气质量,还保证室内其他区域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一中庭式商业建筑,先通过现场实验测试空调送风参数,以测试结果为依据建立验证数值模型,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合理可靠。接着,在6次换气次数和19℃送风温度的情况下模拟研究了层式送风的气流组织特性及热舒适性,分析比较了两种送风方式下的温度场,PMV场。研究表明,在层式送风下,建筑工作区域温度覆盖较好,垂直温差缩小,热舒适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宋满峰 《建筑技术》2008,39(6):441-443
北京奥林匹克篮球馆观众看台下、屋架槽形梁上使用轻钢龙骨隔墙形式的静压箱作为结构风道.其中看台下的静压箱提供看台侧面风口的空调供风,钢屋架槽形梁上静压箱为排风、排烟使用,均采用轻钢龙骨结合小型型钢的骨架体系,满足了送风和排风要求.  相似文献   

16.
吕维勋  吴妍  臧建彬 《建筑科学》2021,37(6):137-142,149
随着建筑暖通空调的能源消耗问题日益严重,合理使用被动通风技术意义重大,捕风器作为一种传统的被动式通风结构,近年来在多国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预测了捕风器与窗户耦合的被动式通风房间的气流特征和换气效果,并通过实验测试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有效性,测试结果和模拟结果吻合度较高,主要参数值的变化趋势一致.结果 表明:在研究工况下,对于带四面开口捕风器的房间而言,在不同风向下包括窗户在内均只有一个风口进风,其余风口排风;窗户位于迎风侧时房间的换气次数最大,为其余工况的3倍以上;窗户位于迎风侧和背风侧时,新鲜空气在房间内的流通区域较大,送风效果较好;而当窗户位于侧风侧或捕风器单独工作时,新鲜空气呈现"短路"现象,送风效果不理想.该研究结果可以为捕风器在建筑中的使用提供参考依据,促进被动式通风结构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传统空调系统采用吊顶式的送风方式,充分混合室内空气,只能提供统一的室内温度。地板送风系统能够减小空气龄,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布置和更改送风口位置,提高换气效率和通风效率,具有节能、洁净、舒适等优点。本文介绍了地板送风系统的原理、优点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施工技术,为地板下空调风系统的施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地铁站的通风空调系统能耗占比较高,温和地区地铁站设备与管理用房通风空调系统装机容量大,为节能重点。地铁站设备与管理用房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呈现“模块化”特点,其设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尚不清晰。2018年11月,对昆明市3座地下车站设备与管理用房室内热环境开展实测,测试参数包括各房间的送、排风量,空调送风温度,通风送风温度,通风排风温度。实测数据表明:各房间送、排风量,换气次数与设计值差异较大;空调房间的换气次数普遍远高于规范规定的最小值;新风井处的新风温度不能代表各房间的送风温度,送风机及风管传热导致的温升不可忽略;房间室内温度普遍偏低,其中,有人员常驻的房间室内温度集中分布在20~24℃,无人员常驻的空调房间室内温度最低,且存在较多低于规范规定范围下限的情况,非空调房间室内温度受室内发热量、换气次数、室外气象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9.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青岛某综合管廊电缆舱室通风系统进行研究。采用传统的机械排风加自然补风通风系统,舱室平均温度为31.8℃,但排风口平均温度达到43.6℃,高于设计标准的限值40℃。采用诱导通风系统,舱室内平均温度为31.5℃,排风口平均温度降至37.3℃,保障了舱室顶部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两种通风方式下电缆舱内温度场均匀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舱室内温度场方差分别为6.645和4.667,诱导通风系统空气温度分布均匀性优于机械排风加自然补风通风系统。此外,对两种通风方式下电缆舱内速度场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沿舱室高度方向,诱导通风系统的平均风速大于机械排风加自然补风通风系统,空气流动死角较少,更有利于舱室内的气流组织。  相似文献   

20.
一、工程简介崇文地下影剧院主厅拱顶距地表面1.2米,两侧厅到地表面约6米,属地下浅埋形式。观众厅内设40排1100座。跨度17米,长45米,平均高度6.5米。原通风系统设计为机械送排风系统。冬夏季采用人防工事地道风送风,春秋过渡季节直接送地面新风。观众厅内设地沟排风系统,用轴流风机通过竖井(与电梯井合用)排到地面。气流组织形式为上送下排,观众厅中部用六个方形直片式散流器,两侧各用四个单百页送风口送风。系统平面布置见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