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顾炯 《电信科学》2017,(12):172-176
通过分析Google SD-WAN在其B4网络上的部署方法,借鉴其如何帮助用户降低广域网的开支和提高其自身广域网连接灵活性,建立SD-WAN国内广域网上应用的模型,从智能化网络、数据分级、应用承受度3个维度分析了国内SD-WAN应用可行性,提出了SD-WAN作为可“共享网络”在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2.
梅雅鑫 《通信世界》2021,(14):34-35
让网络变得更敏捷、更快地响应业务需求以及更好地集成安全性,这是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共同的期望.混合广域网、SD-WAN、NFV等新型技术都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而企业对于SD-WAN的青睐有目共睹.SD-WAN是SDN技术近年来最引人关注的应用,它旨在帮助用户降低广域网(WAN)的开支并提高网络连接的灵活性. ...  相似文献   

3.
《中兴通讯技术》2019,(2):15-19
软件定义广域网(SD-WAN)是将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应用于广域网(WAN)连接的服务。重点阐述了SD-WAN应用的关键技术,包括SD-WAN服务中4种典型技术架构、SD-WAN的整体功能模块以及边缘设备中所采用的关键技术。与传统的WAN架构相比,SD-WAN技术以一种多接入、安全、策略驱动业务、弹性路由、多虚拟隧道、敏捷上云的方法重新定义了开放式的WAN架构。  相似文献   

4.
作为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技术中的一个细分,软件定义广域网(Software Defined WAN,SD-WAN)无疑是从2015年到现在企业级广域网布局中最热门的技术之一.作为该领域一个快速兴起的新技术,SD-WAN将软件可编程和商业化硬件结合起来,提供自动化、低成本、高效率的广域网布局服务,大有取代传统广域网布局技术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传统广域网存在诸多问题,变革势在必行,重构广域网意义重大,从而引出软件定义广域网(SD-WAN)重构方式.综合现阶段多种技术,对SD-WAN定义、架构到开放平台、控制平面协议、南向协议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如何选择具体技术需要结合技术本身成熟度和应用实践来决定.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的广域网技术也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传统广域网所用费用较高、自动化能力低,导致传统广域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而SD-WAN技术作为近年来广域网布局中最热门的技术,不仅将软件可编程技术和商业化硬件结合起来,而且大大降低了广域网布局服务的成本,提高了效率。基于此,文章首先简单分析一下基于SD-WAN技术的广域网优化,随后重点介绍一项基于SD-WAN技术的广域网应用。以此仅供相关人士进行交流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基于SDN(软件定义网络)技术的SD-WAN(软件定义广域网)进行相应介绍,描述SD-WAN的特点以及功能,对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和SD-WAN的技术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企业现有的通信网络,给出不同场景下SD-WAN改造的网络部署架构,主要包括企业互联,数据中心互联及云互联场景,为企业未来网络构建的全面展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软件定义网络(SDN)被誉为下一代网络的关键技术。近年来,SDN已经成为学术界与工业界的热点。广域网是SDN应用到工业界的一个重要的场景。基于SDN的广域网被称为软件定义广域网(SD-WAN)。在SD-WAN中,SDN控制器通过控制流转发路径上的SDN交换机来实现流的路径可编程性。然而,控制器失效是SD-WAN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当控制器失效时,流转发路径上的交换机会失去控制,流的路径可编程性将无法得到保障,从而无法实现对网络流量的灵活调度,导致网络性能下降。该文对SD-WAN控制器失效场景下保证路径可编程性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该文首先阐述了当控制器失效时,SD-WAN中路径可编程性保障研究的背景及意义。随后,在查阅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当前在控制器失效时SD-WAN对交换机的主流控制方案。最后,对现有研究成果可能的进一步提高之处进行了总结,并对此研究的未来发展与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中兴通讯技术》2019,(2):20-27
软件定义广域网(SD-WAN)提供广域网云连接网络服务,成为云网融合和协同的重要手段,全球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链各环节都在积极推动其研发、试验和部署。中国移动提出了企业宽带随选网络(EBoD)计划,研发、试验了基于开放网络自动化平台(ONAP)的、多厂家的SD-WAN统一集中管控原型系统,并将部分研究成果贡献到ONAP社区跨运营商连接项目(CCVPN)业务场景。  相似文献   

10.
吴捷  贾永兴  许茳  王雄 《通信技术》2024,(2):206-212
软件定义广域网(Software Defined Wide Area Network,SD-WAN)作为被应用于广域网连接的新型网络技术,使用混合链路为广域网流量提供多条Overlay转发路径,配合智能应用选路等技术为网络流量提供最优路径动态选择的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链路多Overlay隧道实现网络规模解耦下快速路由切换的新型设计,在广域网链路中断后提供路由收敛时间确定性上界保证,给出关键的数据结构及工作流程,对相关工程实施具备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牛佳  颜永明  林志华 《电信科学》2021,37(1):137-146
介绍了SD-WAN技术现状,比较了SD-WAN相对传统专线的优势,描述了SD-WAN的基本技术特征,对SD-WAN的软件定义网络控制器、安全加密与租户隔离、SD-WAN业界标准进行了说明。通过分析与SD-WAN主流厂商相关的技术,对SD-WAN所用的隧道技术进行比较,对不同厂商选用的私有IPSec隧道、VxLAN over IPSec、NvGRE over IPSec、SSL隧道等组网方案做了分析比较,给出了优选的隧道技术方案。并进一步针对如何应用隧道技术实现组网,结合运营商组建SD-WAN的优势,提出优化意见,给出了POP点组网和点对点组网方案。最后对SD-WAN未来标准的制定、运营商与SD-WAN厂商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赵乾艮  王羽  汤凌  颜永明 《电信科学》2022,38(8):171-177
摘 要:SD-WAN 发展势头迅猛,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都在不断扩大布局。作为形态多样化的技术, SD-WAN 中并未对时钟同步做出明确规范。分析了时钟同步对 SD-WAN 技术实现和业务运行的重要性。简述了在SD-WAN被广泛采用的互联网公共NTP服务时钟同步方案的利弊,由此展开讨论在不同场景可实现的自建NTP服务时钟同步方案,并设计了基于自建NTP服务利用管理隧道加密传输NTP同步数据的时钟同步方法,使SD-WAN平台和设备在时间同步时获得更高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对多云聚合平台的现状、用途、需求分析、基本功能、应用场景进行了详细描述,论述了SD-WAN相较于传统的专线多云接入方式现状的优势。分析了多种SD-WAN接入多云聚合平台的组网方案并提出SD-WAN与专线结合实现网络链路监控的多云接入方案,提出了SD-WAN入多云的网络质量监控作用、融合组网下SD-WAN对underlay专线的监控作用、融合传统专线入多云的网络架构拓扑设计、SD-WAN与传统专线入云的分段式接入方式,介绍了混合组网入云应用场景、综合优劣势,从融合组网的角度体现SD-WAN入多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颜敏  尹曾  杨熙 《电信科学》2017,(12):164-171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企业的办公方式、生产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传统VPN专线无法满足企业业务调整日渐密集、网络状态需实时动态监控、业务流量可自调整的需求.随着SDN/NFV技术的发展,运营商开始着手探索该技术在政企专线的应用场景.主要研究运营商为中小型企业提供SD-WAN随选网络的自主研发portal,从portal的内涵、portal在随选网络架构的位置、portal开发的需求分析和研发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王巍 《电信科学》2019,35(12):38-42
介绍了SD-WAN的发展背景及目前基于IPv4的SD-WAN方案,提出了将IPv6应用到SD-WAN场景的方案,分析了要实现基于IPv6的SD-WAN方案需要在现有underlay和overlay层面上做出改变,并对利用IPv6技术实现SD-WAN的可行性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作为SDN比较成熟的应用形式,SD-WAN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了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电信运营商和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推出了SD-WAN产品。简要介绍了SD-WAN的基本概念,分析探讨了SD-WAN的基础架构、产品应用、运营模式,为SD-WAN的网络建设规划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巍  王鹏  赵晓宇  徐洪磊 《电信科学》2021,37(8):111-121
介绍了云网融合发展的背景和要求,以及SRv6的技术原理和优势。同时,提出了基于SRv6的云网融合承载方案及其技术架构,包括基于SRv6的SD-WAN、跨域组网、入云专线和云间互联。通过对比传统承载方案与基于SRv6的承载方案,阐述了后者解决现有云网业务痛点的优势,以及云网融合演进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