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认识住宅室内PM2.5实际的通风净化状况,对北京地区15户住宅客厅和卧室的室内PM2.5浓度、空气净化器和机械新风系统的运行功率及外窗开关状态进行了连续测试记录。基于不同室外PM2.5污染等级下室内PM2.5质量浓度低于35μg/m~3的相对时长,提出了室内PM2.5净化时间达标率的概念,由此分析了室外PM2.5污染等级、房间通风净化方式等对室内PM2.5净化时间达标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现有以开窗率和净化开启率描述的通风净化策略并不理想;对于室外PM2.5污染等级为轻度至重度的情况,通过优化通风净化策略可改善室内PM2.5环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上海地区13户住宅为对象,长期监测室内的温湿度,CO_2浓度,PM2.5浓度以及开关窗行为。调查住宅通风换气,舒适度情况以及PM2.5现状水平,探究不同通风方式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住宅室内CO_2浓度在冬季最高,中位数水平未超过国家标准1000 ppm。相比于机械通风,自然通风住宅存在通风不足现象。开窗可增大换气次数,且可显著降低室内CO_2水平。同时,过渡季节室内的温湿度均满足舒适度要求,全年室内PM2.5浓度优良率达到93.4%。上海地区冬季室外污染时,建议住宅采用短时开窗+净化器辅助的通风方式,其他时间在保证人员热舒适情况下,建议住宅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且增大夜间开窗时长。  相似文献   

3.
由于雾霾的影响,PM2.5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介绍了在不同天气以及开关窗条件下测试室内外PM2.5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室外的PM2.5浓度受天气影响较大。雾霾天气情况下的PM2.5浓度明显高于下雨和晴朗天气下的PM2.5浓度。同时,在开窗和关窗条件下,室内外的PM2.5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具有较强的跟随性。室内外的PM2.5浓度最大值常出现在8:00~10:00时间段左右。为研究室内外PM2.5浓度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上海市一典型住户为例,长期监测居住建筑室内的PM2.5浓度,温湿度以及住户开关窗行为。调查居住建筑在自然通风状态下室内的PM2.5质量浓度水平,分析开关窗对室内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住户在冬季及春季前期开窗时间集中在8:00左右,且开窗时长低于1 h,当室外温度持续高于11℃左右时,住户一天内开窗次数增多,开窗时间集中在8:00和16:00左右,而开窗时长也相应增加为1~4 h。做饭的影响导致住户室内PM2.5日变化规律呈现双/三峰特性,室外逐时变化规律则在冬季呈现单峰(峰值出现在9:00左右),春季峰值不明显。开窗之前,室内PM2.5浓度若远远低于室外浓度时,开窗将使室内PM2.5浓度升高,并逐渐接近室外浓度。开窗之前,室内PM2.5浓度保持升高/下降的趋势或是室内外浓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开关窗户对室内PM2.5浓度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于2015年4—12月(除7,8月外,每月一周)实测了该幼儿园室内外PM2.5浓度,结果显示:室外PM2.5质量浓度中位值为60.6μg/m~3,室内PM2.5质量浓度中位值为32.5μg/m~3;室内外PM2.5浓度相关系数达0.74,检测期间平均约有52%的室外PM2.5通过建筑围护结构进入室内,室内55%的PM2.5变化由室外颗粒物源导致;实测期间,时均I/O值为0.69,变化范围为0.1~5.46;I/O值受室外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随室外PM2.5质量浓度升高呈下降趋势,室外PM2.5浓度较高时,I/O值随换气次数减小而减小,室外PM2.5浓度较低时,I/O值随换气次数减小而增大;室外空气湿度与室内外PM2.5浓度正相关,室外风速与室内外PM2.5浓度负相关,而室外温度对室内外PM2.5浓度影响有限,但与I/O值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以雾霾影响下的人员开关窗行为调查为手段,了解和探析雾霾影响下人们的开关窗行为,据此提出相应的室内细颗粒物(PM2.5)污染控制方法。从认知与关注、开关窗习惯和室内PM2.5控制措施3方面开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探讨了以控制人员开关窗行为为目的的PM2.5可感知措施、宣传、技术展示等方法来引导建筑使用者的合理开关窗行为,为健康建筑设计和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住宅室内空气污染一直是在装修后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但是,居住之后很少有人关注,特别是室内的PM2.5污染问题。文章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来论述室内PM2.5污染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并且针对室外雾霾污染情况给出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对我国建筑室内PM2.5污染现状的调查中发现,不同城市、不同建筑类型的室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PM2.5污染,室内PM2.5质量浓度最高超过500μg/m~3。有效的控制技术是降低室内PM2.5污染的重要途径,将室内PM2.5污染控制分为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并对其方法进行了介绍。同时,对国内外PM2.5污染控制的相关标准规范进行了梳理。结合建筑室内PM2.5污染现状、控制技术与标准,提出了我国建筑室内PM2.5控制的下一步研究重点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采用模拟手段,开展了居住建筑通风净化运行策略优化的分析研究,并探讨了室内PM2.5初始质量浓度、室外PM2.5污染等级、房间通风换气量、房间容积、空气净化器连续和间歇运行方式等的影响特性及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表明,在室外PM2.5污染等级为严重、重度和中度时,应尽可能关窗以减少通风换气量,而在轻度和良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TSI AM-510型智能防爆粉尘检测仪和TSI Aero Trak TM 8220型激光粒子计数器对北京市西城区三个服装市场的室内、室外PM10的质量浓度和数量浓度进行了现场测试,并评价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水平和污染特征,分析室内外颗粒物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PM10是服装市场室外大气及室内环境的主要污染物。服装市场在室外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超标的情况下(0.15 mg/m~3),室内颗粒物PM10与标准相比的合格率为30%,在室外PM10质量浓度0.15 mg/m~3的情况下,室内PM10的合格率为92.2%。2服装市场室内外颗粒物浓度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室外颗粒物是室内颗粒污染的主要来源,室内颗粒物浓度随室外浓度变化而变化,且吸烟和人员活动是服装市场可吸入颗粒物的重要室内污染源。3对于颗粒物数量浓度比,室内室外PM1/PM10、PM2.5/PM10、PM1/PM2.5的比值都在0.99以上,表明可吸入颗粒物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粒径小于2.5μm的可吸入肺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具有更大危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建筑室内存在不同程度的PM2.5污染。研究表明,室内PM2.5污染来源复杂,但频发的雾霾天气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通过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方式能有效降低室内PM2.5污染,但仍需加强设计、施工、运行等各环节,在有效降低室内污染物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12.
于2015年4月~12月分别对北京市不同地点6所住宅的室内外PM_(2.5)的浓度进行了同步测试,并通过样本检验及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了住宅室内外环境中PM_(2.5)的污染特征及相关性。结果表明:1)6所住宅室内外PM_(2.5)浓度在时间序列上呈非均匀分布,经T检验显示差异性显著。2)不同住宅室内外PM_(2.5)的浓度比即I/O的平均值在0.674~2.673之间变化,测试时段内开窗情况下室内有污染源的住宅的I/O平均值大于1,关窗下室内无污染源的住宅的I/O平均值小于1。3)正常天气和雾霾天气下室内无污染源时,室内外PM_(2.5)的线性相关性较好。室内有污染源,室内外PM_(2.5)的Pearson相关系数出现负值,室内外PM_(2.5)的线性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13.
通过现场测试研究某新建全装修住宅的室内空气净化效果.对比测试了不开启空气净化装置的A房间和开启净化装置的B房间的室内空气中甲醛、TVOC、PM2.5等污染物指标浓度.结果发现:(1)该空气净化系统对室内甲醛、TVOC和颗粒物污染具有不同程度的净化效果,但均距100%的净化效率有一定的距离;(2)室内颗粒物污染受室外环境影响较大,良好的围护结构可有效防止室外颗粒物污染对室内空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两年时间对南京市及周边地区120余家住宅、办公室、酒店及部分公共场所室内和室外空气中PM2.5浓度进行连续监测,以了解民用建筑室内与室外PM2.5的污染状况,研究室内与室外PM2.5浓度的对比指数关系以及室内PM2.5本底状况。  相似文献   

15.
以天津生态城某绿色建筑住宅项目为例,对绿色建筑室内PM2. 5评估与控制方法开展研究。通过相关研究调研发现室内PM2. 5浓度受室外环境影响较大,从提高外窗气密性以及增加新风净化系统两个方面,对绿色建筑室内PM2. 5浓度进行评估与控制。初步得出结论:天津地区住宅项目外窗气密性等级达到7级且新风净化效率达到95%时,可将室内PM2. 5浓度降低至15μg/m~3,满足人体健康要求。  相似文献   

16.
住宅新风系统使用行为直接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热舒适和建筑能耗。选取北京地区4户家庭,对其过渡季新风系统使用行为进行了实测。分析发现,使用新风系统能够明显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但住宅新风系统并非24 h开启,存在使用行为。提出了开启时长和开启概率的概念来定量评价使用行为,得出每日平均开启时长为16.5 h,平均开启概率为70.6%。室外PM2.5浓度是影响新风系统使用行为的关键因素,当室外PM2.5质量浓度大于125μg/m~3时,新风系统开启概率基本趋近于100%;当其小于125μg/m~3时,新风系统的使用是随机性行为。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建模分析发现,影响不同类型家庭新风系统使用行为的最大环境因素不同:对于活跃型家庭是室内温度,对于非活跃型家庭是室外PM2.5浓度。  相似文献   

17.
选取哈尔滨(严寒地区)、天津(寒冷地区)、武汉(夏热冬冷地区)、广州(夏热冬暖地区)和昆明(温和地区)作为我国5个气候区域的代表性城市,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室外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数据作为样本,对室外细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于广州、昆明,由于气候条件、能源使用强度低等原因,室外细颗粒物质量浓度明显小于其他3座城市。虽然武汉不属于集中供热区域,但冬季居民分散供暖造成能源使用强度较高,室外细颗粒物年平均质量浓度仍较高。即使门窗关闭,室外PM2.5质量浓度仍对室内PM2.5质量浓度有显著影响。空气净化设备(独立式净化器、集中式净化系统)可有效降低室内细颗粒物质量浓度。独立式净化器占地面积小,使用灵活,净化效果较好,但不具备新风处理功能,为降低室内空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仍需开窗通风。当室外污染物浓度高时,开窗通风不仅易将室外污染物引入室内,而且在冬季将室外冷空气引入室内使人有吹风感,且会增大热负荷。集中式净化系统兼具室内空气净化功能与室外新风处理功能,在保持室内细颗粒物质量浓度较低水平的同时,还能满足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要求。  相似文献   

18.
针对设计中PM2.5室内控制浓度标准、PM2.5室外计算浓度确定方法、建筑漏风量与穿透系数估计范围、室内人员PM2.5发生强度、打印复印设备集中局部排风等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介绍了空气净化设备选型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影响住宅室内PM2.5的室外源,分析住宅机械通风系统影响室内PM2.5浓度的风量、过滤效率和室内气流组织等主要因素,针对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适用于住宅的室内PM2.5控制技术,有PM2.5过滤功能的户式新风系统,进而提出其主要指标要求(换气次数、过滤效率、室内PM2.5控制指标等)、系统形式、送/回风口设置原则等技术要求。针对住宅PM2.5控制系统,建立数学模型,确定计算输入条件,进行理论计算,分析室内PM2.5控制效果。根据理论计算结果可知,当围护结构气密性较好时,采用有PM2.5过滤功能的户式新风系统可有效控制室内PM2.5浓度。  相似文献   

20.
杭州市气象台天气统计数据显示,杭州市雾霾天气季节性特征明显,在冬半年出现雾霾天气的频率越来越高,恶劣的空气环境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活.PM2.5浓度的升高则是形成雾霾天的直接原因.文章选取杭州主城区运河段一个典型沿河住宅小区,通过实测住宅小区居住环境中PM2.5浓度及室外气象参数(如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探索PM2.5浓度与室外气象参数变化之间的关系,为后续模拟研究掌握沿河住宅小区PM2.5浓度分布及变化规律提供依据,为改善沿河住宅小区空气环境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