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Mn负载量对NOx存储还原(NSR)催化剂NOx存储性能的影响,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Mn负载量的1Pt/15Ba/15Ce/xMn/γ-Al_2O_3(1、15、x表示其后元素的质量百分数,x=0、2、4、6、8和10)复合型NSR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BET)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催化剂的理化性能进行表征;并利用模拟气试验平台测试了催化剂的NOx完全存储性能。结果表明,不同Mn负载量的NSR催化剂整体结晶状况良好,Mn元素以Mn_2O_3和MnO2形式存在;Mn元素添加后,1Pt/15Ba/15Ce/8Mn/γ-Al_2O_3比表面积最大;γ-Al_2O_3主要是以多边形状和长棒状的形态存在,各活性组分分散较为均匀;1Pt/15Ba/15Ce/8Mn/γ-Al_2O_3的存储能力最强,存储效率为89.47%,NO_x存储量达689.43μmol/g;催化剂的NOx存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8Mn10Mn6Mn4Mn2Mn0Mn;在10%的O2气氛下,1Pt/15Ba/15Ce/8Mn/γ-Al_2O_3催化剂的NOx存储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稀燃阶段体积分数比例对NSR催化剂的NO_x存储性能影响,利用改进的溶胶凝胶法结合浸渍法制备了催化剂,并通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对催化剂的晶型进行分析,以及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对催化剂的活性组分价态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晶面尺寸为5.7 nm,且Ce元素主要以Ce~(4+)存在,离子数量比为0.127,表面化学吸附氧与晶格氧的比例离子数量比)为0.561.通过模拟气试验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比例对催化剂存储NO_x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50℃时,催化剂具有对NO_x的最佳存储性能,存储饱和时NO_x存储量为641.14μmol/gcat;随着比例增加,NO_x溢出速率降低,存储饱和时间增加,表明提高比例能显著提高催化剂的NO_x存储效率.  相似文献   

3.
某越野车预研项目采用全新开发的轻量化全铝合金车架,纵梁采用内高压成型的创新工艺,复杂承载部件采用铸造铝合金,车架整体进行固熔+人工时效热处理工艺.为行业内首次应用的大型铝合金构件,具有国内先进性,同时具有较高的开发难度.以全铝车架的性能开发为目标,运用仿真分析手段进行分析优化及改进,并通过系列试验验证,最终满足性能开发...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使用CC-88催化剂,验证其促进燃烧和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采用共沉淀法配制了NOx存储还原(NOxstorage and reduction,NSR)专用催化剂Pt/Co-BaO/γ-Al2O3。试验研究了催化剂存储NOx的热稳定性与其脱附还原特性,并在小样试验台架上采用二甲醚(DME)和氢气(H2)进行NOx存储-还原试验,研究了不同还原剂对NSR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t/Co-BaO/γ-Al2O3催化剂具有良好的NOx存储性能和热稳定性,以H2为还原剂时催化剂存储NOx的热稳定性最差,NOx转化率最高,H2的还原性能优于DME。  相似文献   

6.
依据某柴油机设计要求,综合考虑发动机各系统结构及性能要求,对机体和相关零件气缸盖垫片、气缸盖螺栓、主轴承盖和主轴承盖螺栓进行正向设计,并对这些零件进行CAE仿真模拟计算分析,然后通过机体安装试验以及可靠性试验验证其满足发动机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
制备了不同目数的金属颗粒氧化催化器(POC)催化剂Pt/Ce O2-Zr O2/Al2O3,及陶瓷POC催化剂,考察了POC的背压和整车排放性能,对比了金属POC及陶瓷POC在发动机排放实验中的效果,结果表明,陶瓷POC相对金属POC更能有效降低PM排放,对气体CO和HC也有较好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四缸气道喷射的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进行缩小缸径的改型换代,通过仿真软件进行分析计算,提出发动机结构参数设计实施方案,达到发动机目标性能要求;本文基于原发动机进气歧管、正时、增压器等结构进行重新匹配优化分析计算,研究各个参数对发动机的性能影响,提出设计方案,并通过试验开发验证。  相似文献   

9.
基于商业催化剂的常用配方制备了0.73%V2O5-7.43%WO3-86.43%TiO2蜂窝式催化剂。主要原料包括:纳米级TiO2,偏钒酸铵溶液,CMC、PEO、乙醇胺、玻璃纤维、SiO2、丙三醇;制备过程包括溶液制备、捏合、练泥、陈腐、挤出、干燥和焙烧等步骤。活性评价和微观检测的结果表明,催化剂比表面积较大,机械强度接近国外类似产品,NO脱除率,NH3逃逸量,SO2氧化率均达到商业应用的要求,连续运行2.0×104 h,活性无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以堇青石为载体,采用真空浸渍法制备整体式镍基催化剂,研究了不同干燥方法对整体式催化剂内表面活性组分轴向分布的影响及不同工艺条件下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微波干燥法所得催化剂内表面活性组分轴向分布最均匀;重时空速对焦油裂解率的影响较大,当重时空速为177kg/(h.m3)时,焦油裂解率高达92.62%,H2的体积分数为46.53%;在较低温度条件(700~800℃)下,催化温度对焦油裂解的影响较小,当催化温度上升到900℃时,焦油裂解率大幅上升,单位质量生物质气体产率高达1.22Nm3/kg。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某国产矾基催化剂进行了台架耐久试验,并分别在耐久试验前后进行整机排放试验及不同氨氮比不同温度下的效率试验。对比耐久前后的结果看,催化剂耐久后出现劣化,尤其在高温(高于450℃)、低温(低于300℃)下劣化明显,NOx转化效率下降、氨泄漏增多,但整机排放试验满足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精确控制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 DPF)的再生温度,避免因再生失控引起的DPF失效风险,在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 DOC)和DPF组成的后处理系统上建立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的DOC温度模型,在温度模型和再生温度控制算法的基础上设计DPF再生温度前馈及反馈控制策略;利用发动机台架测试数据进行控制策略联合仿真,对控制参数进行系统整定及优化;通过发动机台架瞬态及稳态工况测试,验证控制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仿真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DPF再生温度控制策略具有很好的动态性能及稳态性能,最大峰值温度及燃油喷射量均控制在限定范围,可确保DPF实现高效可靠的再生。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国Ⅵ排放法规下柴油机后处理系统尿素结晶风险过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混合器设计优化及性能验证方法.首先,借助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对建立的后处理系统模型进行了4种典型工况条件下速度场和氨(NH3)分布均匀性等性能的数值仿真,然后通过台架进行NH3分布均匀性试验对仿真过程进行优化,基于对优化后仿真结果的分析,提出了一种结合破碎格栅、导流装置和微孔整流板等设计元素的混合器优化方案.高温高速工况下,该方案可在基本不影响排气背压情况下将SCR1载体内部的速度分布均匀性从0.951提升至0.976,NH3分布均匀性从0.947提升至0.979,瞬态尿素结晶风险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具备优异的混合性能与抗结晶性能.  相似文献   

14.
为满足某柴油机对润滑系统的开发需求,对润滑系统进行了一维流体稳态模拟计算分析,从而确定润滑系统零部件的关键技术参数,使发动机各零部件之间有合理的流量和阻力分配。同时通过性能试验验证以及耐久可靠性试验的考核,确定了该发动机的润滑系统设计满足整机要求。  相似文献   

15.
陈立新  颜璟桢 《节能技术》2007,25(6):519-521
具体分析了省煤器结构的设计方法,并进行了电厂实验.分析了翅片几何参数选取的不同对抗磨性能与换热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交错排列情形下,横向节距的选取原则,以及不同的横向节距对每列翅片管磨损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17.
日产公司通过有效地利用金属载体的特性而开发出一种紧凑的高性能及耐久的金属载体催化剂。相对于陶瓷载体催化剂,金属载体催化剂的优点是几何表面积和热导率均较大及壁厚较薄。在耐久试验后,较大的几何表面积和热导率仍能保持较高的转换效率,还可使催化剂装入量减少。此外,较薄的壁厚使排气阻力减小。但是,金属载体催化剂也存在这样的缺点:热膨胀系数较大,需要特殊的结构及材质。  相似文献   

18.
方辉 《节能与环保》2009,(11):51-52
讲述了电-袋复合型除尘器的原理、结构、特点、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郝根彦  李丹丹  高国锋 《太阳能学报》2016,37(11):2768-2771
通过温度调变,原位电解制备Co-C_i析氧催化剂,70℃条件下所制备催化剂具有微纳米颗粒形貌,其析氧催化性能最佳,析氧速率为29.5μmol/h,电流密度为1 m A/cm~2时析氧过电位为212 mV。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方法对其形貌、结构及组成进行分析,通过电化学方法考察其析氧催化性能和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蒸汽透平的内效率,新开发了一种用于高、中压级的高负荷动叶片。叶片的型线用5次贝切曲线表示,结合二维湍流S1流面流动分析,采用了一种新的交互式技术设计叶型。通过优化叶片根部截面表面的气动载荷分布来改变叶型,这种反问题设计叶型方法不但可以减少叶型 损失,还可以降低端壁损失。通过三维叶片级的流动分析和空气透平试验验证新设计叶片级的级性能。证明新设计叶片改善了根部和中部区域的性能。特别是在设计工况,高性能叶片中部的改善使级效率提高0.3%。因此,证明了新动叶能有效地提高蒸汽透平的内效率,并用减少15%的叶片数,可有效地降低制造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