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烧结过程余热资源回收利用技术进步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烧结过程余热回收与利用是降低烧结工序能耗的主要手段之一。概述了国内外烧结余热回收与利用技术发展状况,指出了中国烧结余热回收利用中存在的不足。从工艺流程、技术特点的角度重点阐述了烧结矿余热竖罐式回收发电工艺和烧结过程余热资源分级回收与梯级利用技术;给出了烧结烟气余热回收与脱硫脱硝一体化工艺的基本思路。提出应积极推广烧结过程余热资源分级回收与梯级利用技术,加快开发烧结矿余热竖罐式回收发电工艺,深入倡导烧结烟气余热回收与脱硫脱硝一体化的理念,为中国烧结工序的节能减排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2.
韶钢炼轧厂康斯迪(Consteel)电炉经过改造后,人炉铁水比例由过去的15%提高到85%,接近转炉人炉铁水比例.与转炉相比由于没有实施煤气回收和烟气余热回收,工序单位能耗远高于转炉.为有效降低韶钢炼轧厂康斯迪(Consteel)电炉工序单位能耗,本文提出了烟气余热回收方案,通过增设一台余热锅炉,将康斯迪(Consteel)电炉冶炼过程所产生的烟气余热回收,转化为蒸汽供公司蒸汽管网使用.通过对烟气余热资源量的估算,可产生约20t/h的蒸汽,每年可回收能源2万tce,降低工序单位能耗18.2kgce/t,投资回收期1.57a,具有很好的节能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将来韶钢康斯迪(Consteel)电炉实施烟气余热回收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电熔镁砂生产的热工过程分析与节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电熔镁砂生产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重,电熔镁产业亟待战略升级.通过对典型电熔镁砂生产工艺现场测试及热平衡分析,提出了电熔镁砂生产的节能途径.节能的主要途径是如何高效回收电熔镁砣高温余热和烟气余热,减少炉口辐射热损失.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对能源环境的日益重视,钢铁行业不断探索能源利用、排放降低的新技术和新措施。烧结工序是钢铁冶炼主要的能源消耗环节,减少烧结工序能耗,对于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意义重大。烧结环冷烟气余热的高效回收与利用可以有效地降低烧结工序能耗,并改善烧结区域环境。针对烧结环冷工序的工艺特点,在原有的热风烧结、余热产蒸汽、余热发电等余热利用技术上,进一步进行低温废气循环利用、机上锅炉等技术探索,以实现烧结环冷烟气余热的梯级利用,从而最终实现其工业应用。  相似文献   

5.
炼铁生产是钢铁企业主要能源消耗工序。搞好炼铁厂的余热利用工作,可大量节约能源并降低工序能耗。我国不少钢铁企业对高炉热风炉烟气余热的回收利用都很重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9家企业的14座高炉的热风炉烟气余热利用工程已投入运行(见表1),而且都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先进的钢铁工业节能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1世纪钢铁工业的发展重点是降低能耗 ,而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进行大规模的节能技术改造 ,采用余热回收、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等先进技术 ,并辅以市场经济节能管理新机制 ,确保可行项目的全面实施 ,使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成都钢铁厂小型村加热炉采取烟气余热全自回收技术,进行综合节能技术改造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钢铁企业余热资源的回收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剖析了自1980年以来国内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的下降趋势,总下降率为48%,其中直接节能56%,间接节能44%,但仍比国外先进产钢国高出112 kg标煤.国内生产1 t钢产生余热资源8.4 GJ,目前回收利用的仅占25.8%,高效回收利用余热资源是未来钢铁工业节能的主攻方向.论述了热平衡法、(火用)分析法、能级分析法及其相关效率指标的局限性,指出余热回收利用环节所在工序产品能耗的改变量是评价热工装备完善性和过程系统用能合理性的统一判据.依据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推导了与热效率和能级差相关联的(火用)效率表达式,用(火用)效率和产品能耗改变量等评价指标比较了若干典型余热回收技术的优劣,给出了它们中的推荐模式及其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钢铁企业CO2排放数学模型.以国内某钢铁企业为例,根据生产数据计算得到CO2年排放量,分析了能源结构和产品结构对CO2排放的影响.利用情景分析法对钢铁企业CO2减排的途径和策略进行了分析,假设天然气取代动力煤、短流程取代长流程、考虑先进工序能耗水平和使用余热回收技术四种情景.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余热回收技术的采用对CO2减排效果较小,约为3.39%;用短流程取代长流程的CO2减排效果最好,约为45.07%,若考虑电炉用电产生的间接CO2排放,仍可实现减排24.30%.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采用热分析和分析法对国内典型钢铁企业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等主要生产工序进行能耗分析,得出了各工序的损失与热损失数量及分布情况。针对各工序的传热、燃烧、物料及散热等损失比例,分别提出了采用原料预热及炉体保温等减少传热温差、采用余热锅炉回收烟气及热物料余热、采用富氧燃烧及增大接触面积提高理论燃烧温度、采用直接热利用方式回收蒸汽余热等降低损失的方法。该研究结果可为钢铁联合企业的能源系统优化及节能减排提供可靠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电炉炼钢所产生的高温含尘气体,通常采用先降温后除尘的方法,不但未回收烟气余热,却消耗了大量用于烟气冷却所需的水电等资源。电炉负能耗除尘技术,指电炉一次烟气采用高温除尘的同时回收蒸汽,回收的能源远远多于整个电炉除尘系统包括余热回收装置所付出的电能耗。该技术还可应用于AOD等其他炉窑的高温负能耗除尘,既可用于新建项目,也非常适合改造项目。  相似文献   

12.
烧结是钢铁联合企业最重要的生产工艺环节之一,不仅能耗高,且产生大量高温有害烟气。近年来烧结工艺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电能、燃气、固体燃料等消耗不断下降,加之环冷机余热回收技术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了工序能耗,机头烟气的脱硫、脱硝以及二恶英治理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文章以国内某钢厂一台烧结机改造为例,汇总分析了主要节能技术和污染治理措施,并从环保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钢铁冶金流程节能空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汉杰  尹志明 《钢铁》2007,42(2):77-81
分两方面对钢铁企业全流程节能空间进行了研究.一方面把冶金全流程按照冶金功能进行了划分,分析了各工序能耗目前的能源消耗状况;计算了钢铁业正在推广的6项节能新技术(包括CDQ技术、TRT技术、高炉喷煤技术、球团矿技术、转炉负能炼钢技术、连铸坯热装热送和直接轧制技术)的节能效果.计算表明,如果这6项技术全部实施,冶金过程吨钢标煤能耗将下降132.27 kg/t;对钢铁全流程中目前还未引起重视的低温余热回收及其对钢铁全流程的能耗降低进行了计算评估,计算表明,如果这些低温余热全部回收,中国钢铁业吨钢能耗(折合标煤)将下降33.55 kg/t.  相似文献   

14.
铁合金生产主要采用矿热电炉,是耗能大户。除了进行精细管理和工艺升级实现直接节能外,采用余热回收技术对高温烟气进行余热利用是实现间接节能的重要手段。矿热炉生产中约60%的能量随烟气放散,通过余热蒸汽锅炉或发电锅炉,将烟气余热回收以供热、供水、供电形式进行利用。  相似文献   

15.
转炉负能耗炼钢和气体达标排放,是我国钢铁业长期的艰巨任务。高温除尘和能源回收新技术,旨在提高转炉一次烟气的除尘效率,消除转炉OG和LT除尘系统的缺陷,同时对来自转炉汽化冷却烟道出口的次高温烟气余热进行再回收利用。新技术既可用于新建项目,也适合改造项目。同时,该技术还可应用在EAF、AOD等诸多高温烟气领域,它将为高温烟气的节能减排市场提供更优的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我国烧结工序能耗现状及节能技术和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我国烧结工序的能耗现状。通过调研,指出烧结工序的节能方向,总结了节能技术措施,并强调了加强烧结余热回收对降低烧结工序能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钢铁企业能耗分析及节能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超  蔡九菊  张琦  董辉 《工业炉》2011,33(3):8-10,19
分析了我国钢铁工业和大中型钢铁企业能耗现状及与先进产钢国家能耗的差距,重点剖析了能耗指标的构成、影响因素及节能潜力.通过分析并结合企业实际,提出了流程优化、余热余能回收及能源管理等节能对策,分析了管理节能和技术节能对企业能耗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江姗姗 《工业炉》2016,(5):68-71
介绍了钢铁企业加热炉高温烟气余热回收、三通阀、炉体、保温材料、控制系统等改造工程,并通过单个工序节能量计算方法确定了该项目的年实际节能量。改造后,余热回收副产低压蒸汽发电,炉体系统提高了燃料的燃烧效率,降低了炉体的散热损失,项目每年可节约4 985 t标准煤,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9.
赵之军  陆方 《冶金能源》2000,19(3):34-36
提出了钢铁厂加热炉尾部烟气余热回收优化措施,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节能系统方案,主要设备的选型及其技术性能参数。  相似文献   

20.
烧结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余热,通过烧结环冷废气和烧结机尾部烟气余热回收发电技术,利用安钢内部余热进行回收发电,使烧结生产有效地降低了能耗和生产成本,产生了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减少了高温废气的排放,保护了环境.指出烧结余热回收发电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