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南方某铀尾矿石为研究对象,探究pH、粒径、浸泡时间等因素对尾矿中铀、钍放射性元素释放的影响。将待测铀尾矿样分为-0.45mm、0.45~8mm、+8mm三个粒度区间,设置三组pH分别为4.0、5.0、6.0的淋浸液,连续浸泡42d。结果表明:三组粒度,在相同试验条件下,钍元素比铀元素更难从尾矿中酸泡浸出,其中粒度越小的尾矿,放射性元素(U、Th)的释放量越大。粒度-0.45mm组中,U和Th最大释放量分别为8.42mg/L和0.151mg/L。 相似文献
2.
《世界有色金属》2017,(21)
铀(U)矿冶过程中的铀废石大多沿山谷露天自然堆放,一般不对堆场做防渗漏处置,对铀废石堆产生的潜在环境影响尚未引起重视。以广东某花岗岩型铀矿山的一个废石堆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废石堆上、下游分别采集了2条剖面(视作背景土壤)和3条剖面(视作潜在重金属及U、Th污染土壤)。利用Q-ICP-MS探定土壤剖面中的放射性元素(U、Th)及重金属元素(Pb、Cd、Cr、As、Cu、Zn、Ni)的分布特征,通过富集因子法对周边土壤进行污染及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废石堆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基本处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正常值范围,但Cd、Cr、As、Cu、Zn、Ni值均不同程度的高出背景土壤。2)放射性元素U对废石堆周边土壤产生了显著的放射性污染(如近源土壤剖面W1T中U平均含量达4848μg.g~(-1),是背景剖面的635倍),3) 废石堆中放射性元素Th对周边土壤无污染。 相似文献
3.
研究轻稀土矿区土壤和植物中放射性核素含量,采用内梅罗综合分析法对土壤中污染物分布进行分析,用富集系数、转移系数分析植物体内核素的分布特征。设置11个采样点,用γ能谱仪法测定土壤和5种优势植物。结果显示:矿区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含量未高于中国或世界背景值,但高于包头市对照组背景值,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含量西北侧最高,东南侧最低,该区域属于轻度污染;5种植物的铀核素富集、转运和根滞留系数范围分别为0.01~0.05、0.10~0.45、0.55~0.90;钍核素富集、转运和根滞留系数范围分别为0.01~0.09、0.26~0.84、0.16~0.74。5种植物富集、转运系数均小于1,且钍核素>铀核素,当地植物的耐受性有利于生态修复土壤中的铀和钍核素。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钍、铀、镭在稀土冶炼过程中转移情况。使用X-射线荧光(XRF)对渣样分析以及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光谱仪(ICP)对冶炼过程产生的水样分析,结果表明,得到稀土矿中的钍、镭元素主要富集于酸溶渣;铀元素富集于中和渣。通过伽马谱分析计算酸溶渣中钍含量为426.47 mg/kg,中和渣中铀的含量为281.82 mg/kg;并且酸溶渣的放射性活度要高于中和渣。最后分析稀土生产工艺流程得到渣中的主要物相组成:酸溶渣中主要含有硫酸钡、二氧化硅、稀土难溶氧化物和稀土复盐;钍元素以二氧化钍、磷酸钍、镭元素以硫酸镭等难溶盐的形式富集于酸溶渣。中和渣中主要含草酸钙、氯化钠、少量碳酸盐和稀土草酸盐;铀元素以重铀酸盐、氢氧化四铀的形式富集于中和渣。 相似文献
5.
6.
7.
低品位铀矿经硫酸浸出,并采用D2EHPA萃取纯化后,提取效果良好;结果表明:①在优化条件下,铀的浸出率为83.75%;②以D2EHPA为萃取剂,萃取效果好,萃取率为99.99%;③以氨水沉淀重铀酸铵,沉淀率可达99.91%.工艺过程简化,总回收率高(可达83.23%),生产过程易于控制;与常规条件下的萃取过程相比,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国内某企业进口放射性铌铁精矿进行工艺矿物学分析,确定该精矿的主要矿相为烧绿石,同时伴生钛铁矿和白云母,矿石中放射性元素U和Th的含量分别为0.27%和1.03%。针对该铌铁精矿,探索H2SO4-Fe(Ⅲ)、H2SO4-HF-H2O2、H2SO4-HF、H2SO4-HF-H2O2-(NH4)2CO3体系中U和Th的浸出及分离效果,最终确定H2SO4-HF-H2O2-(NH4)2CO3多段浸出工艺能有效实现U和Th的脱除与分离。U、Th的脱除率分别为100%和80%。基于研究提出了铌铁精矿U、Th脱除及分离工... 相似文献
9.
萃取法处理钽铌生产废水中铀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雄伟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02,30(1):46-47,45
从钽铌矿中的铀钍来源,溶出机理,废水中铀钍含量,以及钽铌厂家生产废水的特点,选用萃取法处理废水中铀钍。废水处理后,可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0.
11.
铀和钍元素的准确分析对于按规定确定放射性材料的种类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标准加入法的可选定量程序,由校准曲线得出铀和钍的R2值分别为0.9889和0.9915。对锡渣进行微距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显示,这些放射性元素为非均匀分布。本文在分析过程中使用了两种取样技术(抓取进样和振动进样),结果显示采用振动进样所得到的结果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2.
以电流场作为核素迁移的载体,研究某铀尾矿中U、Th在0、0.5、1.0、1.5V/cm直流电场条件下的释放及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在添加电场时,铀元素的浸出量小于自然淋滤条件下的浸出量,但土壤对铀的释放能力明显提升,且电场强度越强,释放能力越强,而钍元素则受其影响不大。在0、0.5、1.0、1.5V/cm电场强度条件下铀元素的累积浸出量分别为1.439、1.285、1.474、1.795mg/L,说明电场强度对U的释放以及迁移有促进作用。铀元素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规律和其他重金属元素的规律类似,都是阳极往阴极迁移,且电场强度越大,阳极附近富集的铀元素浓度越高。 相似文献
13.
苏联D.A.30aTOB提出用给定的试剂,在不同pH值时依次进行萃取,或采用试剂混合物进行萃取富集某些元素;国内也有不少类似的报导。本文利用这一原理,用25mg样品测定锆英石中稀土、铀、钍(此溶液可以同时用来测定Ca、Mg、Mn、Cu、Pb、Zn等元素),方法简单,操作容易,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4.
以水稻土—地表水铀含量为视角,从水稻土剖面铀含量分布规律、水稻土与下伏岩体稀土元素特征、不同河流不同河段水稻土—地表水—稻米铀含量特征、水稻土与稻米铀含量关系4个方面研究721铀矿区稻米铀含量成因。结果表明,水稻土剖面铀含量从表层至半风化花岗质基岩层呈明显降低的特征,说明水稻土铀含量高的原因不是土壤母质铀含量高;岩石与水稻土稀土元素标准化模式均表现为向右倾斜型,均属轻稀土富集型,轻稀土分馏明显,表明水稻土为还原环境,吸附作用较强;不同河流不同河段水稻土—地表水—稻米铀含量平均值的特性均为上游最低、中游最高、下游次之。铀矿区地表水环境符合铀元素在水稻土中被平衡吸附的动力学条件,有利于铀元素在矿区内河流中游地区的水稻土中沉淀富集;正在采矿区水稻土与稻米铀含量具有高度的空间耦合性,呈指数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749。矿区内河流沿岸稻米铀含量的分布特征是由铀元素的迁移途径决定的"采矿活动(铀尾矿露天堆放)→地表水→水稻土"。 相似文献
15.
在酸法地浸采铀过程中,铀在溶解—沉淀—再溶解的过程中会生成石膏堵塞空隙,导致孔隙度及铀浸出迁移的变化。为探明酸法浸铀过程中因石膏沉淀堵塞产生的变化,以某实际地浸采铀过程为例,通过模型概化构建孔隙度变化下的不同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模拟过程结束后(600d),整个模型孔隙度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在注液孔2与注液孔5所在截面内,0m处孔隙度增幅最大,增大了3.66%,8m处孔隙度降幅最大,减少了1.66%。2)铀矿的浸出速率与该处孔隙度呈正相关,t=8d时,0m处生产模型孔隙度达到最大,理想模型与生产模型在该处的铀矿剩余量差值也达到最大,理想模型沥青铀矿剩余量为54.84%,生产模型沥青铀矿剩余量为54.74%。t8d时,0m处生产模型孔隙度开始减小,铀矿浸出速率下降,t=18d时,理想模型与生产模型铀矿剩余量相等。3)孔隙度减少的矿层直接影响到溶浸液在其中的迁移,降低了铀浸出迁移的效果。t=600d时,8m处生产模型孔隙度达到最小值,溶浸液运移阻碍影响达到最大时,理想模型与生产模型中10m处沥青铀矿剩余量差值也达到最大,理想模型为9.65%,生产模型为13.34%。 相似文献
16.
针对舞阳赵案庄矿含有少量的钍、铀这一问题,文中对铀、钍在高炉冶炼中的一些行为作了定量或定性分析研究。得出了一些推断性结论;铀、钍在高炉内不会富集沉积到炉底,其进入铁水的量是微乎其微的,对铁水的污染是痕量级的。 相似文献
17.
18.
从核污染出发,对深浅不同地质层的核迁移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考虑了浓度和周围环境两个方面的影响,总结了可适用于不同地质层的天然迁移模型以及相对应的迁移机制,最后分析了各个模型存在的问题,并对模型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精铟生产中酸度对电流效率、槽电压、产品纯度的影响 ,分析了电解液酸度变化的原因 ,并指出了电解液酸度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精铟生产中酸度的影响与控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研究了精铟生产中酸度对电流效率、槽电压、产品纯度的影响:控制pH=2~3,能使电流效率达92%以上,槽电压为0.3~0.5V,产品纯度可达99.999%以上,分析了电解液酸度变化的原因,并指出了以加入硫酸或固体氢氧化钠的方法来控制电解液酸度。 相似文献